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协和语”作为伪满洲国时期存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经历了产生、发展到消亡的漫长过程。国内外学者在基于历史、政策上的“协和语”研究成果颇丰,但从语言和文化角度对“协和语”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从“协和语”一词的产生过程、“协和语”的语言特征以及日本人的语言观入手,旨在揭示出隐藏在“协和语”这一现象背后的的语言文化因素。
一、“协和语”一词的演变过程及内涵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人侵占了中国辽东地区,很快又占领了东北全境,日本侵略者为实现长期统治中国人民的目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奴化教育措施,在东北地区推行日语教育。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政策措施等本文不做细究。
(1)“协和语”的起源。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移民、战争等形式的接触时,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就产生了所谓的“皮钦语”。日本人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发展殖民地符合产生“皮钦语”的外部条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协和语”的中日皮钦语自然应运而生。对于“协和语”的起源,普遍认为1905日俄战争结束后便开始产生,而非伪满洲国建立之后。
「満州国」では「協和語」と呼ばれるピジンが使われていたことが知られている。しかしこのピジンは,「満州国」の成立(1932)によって生まれたものではない。日露戦争の講和を定めたポーツマス条約(1905)により,日本は関東州(遼東半島)を租借し,南満州鉄道の権益を得た。日中語の恒常的な接触はこの時から始まり,「満州国」成立の時にはすでにピジンとしての体裁を整えていた(桜井隆,2012)
(2)“协和语”的称谓变化。“协和语”并非产生之初就被称作“协和语”的,这种中日混合语言的称谓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最早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命名的是中谷鹿二,见于连载于『滿洲日日新聞』的「正しき支那語の話し方と日支合辦語の解剖」一文。
支那語と日本語の混合した前記の如き妙な言葉で,仮にこれを「日支合辦語」と命名した。「日支合辦何々洋行」又は「日支合辦何々銀行」のある今日,こういふたとて妥当を欠くやうなことはあるまいと思ふ。(中谷鹿二,1924)
之后在日本人当中又出现了许多种称呼诸如「兵隊支那語」「沿線官話」「沿線支那語」「日満親善語」等。
(3)“协和语的”一词的初现。“协和语”这种说法之前在日本人中没有被提出来过,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协和语”一词始见于1948年的《生活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填鸭式”与“协和语”》的文章,同年,这份报纸的《六要六不要—写作漫谈》一文對“协和语”的定义更加明确。
“协和话是日寇十四年统治的产物,是日语和中文语法杂交的变种。它不但使东北同胞的语言与祖国离异分歧,而且今天看来还是我们亡国耻辱的烙印,听起来就不愉快。”(魏东明,1948)
对于“协和语”一词的起源,王立达认为:“‘协和语’这个名称的起源,是因为日伪的窃据东北时期曾成立所谓‘协和会’,其中大小汉奸在讲话中喜欢夹杂几个日语字眼;人民并无好感,就把这种话叫‘协和语’。” (王立达,1958)
(4)“协和语”的定义。对于“协和语”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大致有冈田英树说、安田敏朗说、樱井隆说、野村章说、前田均说。(宫雪,2013)其中樱井隆的说法比较全面,认为“协和语”是特定时期包含了日语要素的汉语的总称,而且还包括了日本人用片假名表记的汉语。
これまで見てきたように,「協和語」と呼ばれるものは,ピジン以外のものをも含んだ,かなり広い概念のものである。ここであえて「協和語」を定義すれば,日本語的な要素が混入した中国語を総称したもの,と言えよう。具体的には,「満州ピジン中国語」だけでなく,日本語から中国語に入った外来語やカナ,さらには日本人の「誤用」あるいは「下手な中国語」をも含む概念である。(樱井隆,2012)
二、“协和语”的语言学特征
(1)对于“协和语”语言学上的特征,日本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学者们基本上认为协和语是中国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连带反应,甚至不认同协和语的存在。概括地说,由于协和语牵扯到日本的侵华战争,已成为战后日本人关于战争反省的一段敏感话题。所以,这一研究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并且成为相当一部分学者刻意回避的一个领域。 (宫雪,2014)
(2)在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对“协和语”的语言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王文襄、缑瑞隆1990年发表在《汉字文化》上的《殖民语文政策的怪胎—简论伪满“协和语”》一文中谈到了书面“协和语”的几个特点,分别是照搬日语格式、乱用错用汉语词性、语体风格混乱及标点乱用。于湘泳、张守祥在2014年6月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上的《日伪时期的“协和语新考”》一文中,将“汉语的协和语”细分为:“沿用日语词汇”、“音译日语词”、“中日混合语”、“借用日语的形容动词词尾‘的’”、“日语格助词变为‘的’”、“沿用日语语序”六种情况。
三、对“协和语”的批判与日本人的语言观
(1)“协和语”在中国的批判。“协和语”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建立殖民地的条件下产生的,从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一种侵略工具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必然走向消亡的命运。其实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内还残存有一定量的“协和语”现象。中国自50年代起便出现了对“协和语”的批判。发表于《戏剧报》的《“怪话”可以少讲》一文中说到:
這种崎形的捂言,实在是当时的崎形的生活的反映。听到这种怪腔怪调的破碎中国话, 只会引起人们不愉快的情褚,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感到这种怪腔怪调是对祖国的美丽,高尚的语言的侮辱,而不会产生任向美感。(黎挚,1959)
(2)日本人的语言观。“协和语”产生之初,在日本国内就受到了强烈反对,日本人认为日语应该是纯洁的,不应受到混合语的亵渎。
日本人は日本人だけ日本語ができるという考え方が深い、だから、日本語が難しいと思っている。日本語を話せば日本人、日本人は日本語を話すという心理が固い。(「日本語と日本人」P.112)
“协和语”的出现伤害了日本人的语言文化自尊,当时从事“协和语”研究的中古鹿二认为日本民族讲的语言一定是纯洁的,与其他民族区分开的,而不是“协和语”这样的混合语。
“希望尽早消除伤害日本人威信的合办语,并采用普通的语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希望可以使用大日本帝国的国语。”(中谷鹿二,1925)
四、结论
自日本战败投降至今,对伪满洲国历史、政治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过,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对“协和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却始终得不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专门性的研究不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协和语是殖民侵略与语言变容之间的一个经典存在。本文梳理了“协和语”的产生发展历程,并对其语言特征和其反映出的日本人语言心理进行探究,以期找到一个新的研究“协和语”的角度。
作者简介:乔禾(1993—),男,山东淄博,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协和语”一词的演变过程及内涵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人侵占了中国辽东地区,很快又占领了东北全境,日本侵略者为实现长期统治中国人民的目的,展开了一系列的奴化教育措施,在东北地区推行日语教育。日本人在东北地区推行的政策措施等本文不做细究。
(1)“协和语”的起源。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移民、战争等形式的接触时,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两种语言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就产生了所谓的“皮钦语”。日本人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发展殖民地符合产生“皮钦语”的外部条件,这种后来被称为“协和语”的中日皮钦语自然应运而生。对于“协和语”的起源,普遍认为1905日俄战争结束后便开始产生,而非伪满洲国建立之后。
「満州国」では「協和語」と呼ばれるピジンが使われていたことが知られている。しかしこのピジンは,「満州国」の成立(1932)によって生まれたものではない。日露戦争の講和を定めたポーツマス条約(1905)により,日本は関東州(遼東半島)を租借し,南満州鉄道の権益を得た。日中語の恒常的な接触はこの時から始まり,「満州国」成立の時にはすでにピジンとしての体裁を整えていた(桜井隆,2012)
(2)“协和语”的称谓变化。“协和语”并非产生之初就被称作“协和语”的,这种中日混合语言的称谓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最早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命名的是中谷鹿二,见于连载于『滿洲日日新聞』的「正しき支那語の話し方と日支合辦語の解剖」一文。
支那語と日本語の混合した前記の如き妙な言葉で,仮にこれを「日支合辦語」と命名した。「日支合辦何々洋行」又は「日支合辦何々銀行」のある今日,こういふたとて妥当を欠くやうなことはあるまいと思ふ。(中谷鹿二,1924)
之后在日本人当中又出现了许多种称呼诸如「兵隊支那語」「沿線官話」「沿線支那語」「日満親善語」等。
(3)“协和语的”一词的初现。“协和语”这种说法之前在日本人中没有被提出来过,是中国人首先提出的。“协和语”一词始见于1948年的《生活报》上发表的一篇名为《“填鸭式”与“协和语”》的文章,同年,这份报纸的《六要六不要—写作漫谈》一文對“协和语”的定义更加明确。
“协和话是日寇十四年统治的产物,是日语和中文语法杂交的变种。它不但使东北同胞的语言与祖国离异分歧,而且今天看来还是我们亡国耻辱的烙印,听起来就不愉快。”(魏东明,1948)
对于“协和语”一词的起源,王立达认为:“‘协和语’这个名称的起源,是因为日伪的窃据东北时期曾成立所谓‘协和会’,其中大小汉奸在讲话中喜欢夹杂几个日语字眼;人民并无好感,就把这种话叫‘协和语’。” (王立达,1958)
(4)“协和语”的定义。对于“协和语”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大致有冈田英树说、安田敏朗说、樱井隆说、野村章说、前田均说。(宫雪,2013)其中樱井隆的说法比较全面,认为“协和语”是特定时期包含了日语要素的汉语的总称,而且还包括了日本人用片假名表记的汉语。
これまで見てきたように,「協和語」と呼ばれるものは,ピジン以外のものをも含んだ,かなり広い概念のものである。ここであえて「協和語」を定義すれば,日本語的な要素が混入した中国語を総称したもの,と言えよう。具体的には,「満州ピジン中国語」だけでなく,日本語から中国語に入った外来語やカナ,さらには日本人の「誤用」あるいは「下手な中国語」をも含む概念である。(樱井隆,2012)
二、“协和语”的语言学特征
(1)对于“协和语”语言学上的特征,日本方面研究几乎没有。
学者们基本上认为协和语是中国人对日本侵华战争的连带反应,甚至不认同协和语的存在。概括地说,由于协和语牵扯到日本的侵华战争,已成为战后日本人关于战争反省的一段敏感话题。所以,这一研究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并且成为相当一部分学者刻意回避的一个领域。 (宫雪,2014)
(2)在国内有一部分学者对“协和语”的语言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王文襄、缑瑞隆1990年发表在《汉字文化》上的《殖民语文政策的怪胎—简论伪满“协和语”》一文中谈到了书面“协和语”的几个特点,分别是照搬日语格式、乱用错用汉语词性、语体风格混乱及标点乱用。于湘泳、张守祥在2014年6月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上的《日伪时期的“协和语新考”》一文中,将“汉语的协和语”细分为:“沿用日语词汇”、“音译日语词”、“中日混合语”、“借用日语的形容动词词尾‘的’”、“日语格助词变为‘的’”、“沿用日语语序”六种情况。
三、对“协和语”的批判与日本人的语言观
(1)“协和语”在中国的批判。“协和语”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地区建立殖民地的条件下产生的,从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一种侵略工具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其必然走向消亡的命运。其实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国内还残存有一定量的“协和语”现象。中国自50年代起便出现了对“协和语”的批判。发表于《戏剧报》的《“怪话”可以少讲》一文中说到:
這种崎形的捂言,实在是当时的崎形的生活的反映。听到这种怪腔怪调的破碎中国话, 只会引起人们不愉快的情褚,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都会感到这种怪腔怪调是对祖国的美丽,高尚的语言的侮辱,而不会产生任向美感。(黎挚,1959)
(2)日本人的语言观。“协和语”产生之初,在日本国内就受到了强烈反对,日本人认为日语应该是纯洁的,不应受到混合语的亵渎。
日本人は日本人だけ日本語ができるという考え方が深い、だから、日本語が難しいと思っている。日本語を話せば日本人、日本人は日本語を話すという心理が固い。(「日本語と日本人」P.112)
“协和语”的出现伤害了日本人的语言文化自尊,当时从事“协和语”研究的中古鹿二认为日本民族讲的语言一定是纯洁的,与其他民族区分开的,而不是“协和语”这样的混合语。
“希望尽早消除伤害日本人威信的合办语,并采用普通的语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希望可以使用大日本帝国的国语。”(中谷鹿二,1925)
四、结论
自日本战败投降至今,对伪满洲国历史、政治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过,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对“协和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却始终得不到国内外学者的注意,专门性的研究不多。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协和语是殖民侵略与语言变容之间的一个经典存在。本文梳理了“协和语”的产生发展历程,并对其语言特征和其反映出的日本人语言心理进行探究,以期找到一个新的研究“协和语”的角度。
作者简介:乔禾(1993—),男,山东淄博,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学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