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不愧为“最震撼的教育名著”、“最感人的教育经典”,他不仅使我们教育者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还为我国教育的发展理想提出了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同时他的语言流畅、文笔清新、富有诗意,一改论文枯燥乏味缺乏美感的弊端,读该著作不仅使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也给人以阅读散文一样的美的享受,所以本人一口气就读了七章。当然,再权威的专家、再精深的理论,也有不为别人认同的地方。当本人读到第七章《我心中理想的智育》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认为其中的某些说法略显偏颇,对我们过去的教育特别是智育得失的评判有失公允。
一、关于“高分低能”
书中这样评价我们过去的智育:“由于‘智育’,学生成了一部学习的机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几乎等于零”。这是典型的所谓“高分低能”论,认为由于我们过去的智育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高分,而将来进入社会却低能,还不如那些低分的人能力强。本人认为高分低能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并不存在普遍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或者说高分低能只是高分人群中的为数很少的一部分,不是高分人群中的主流,更不是高分者全部或大部分人“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几乎等于零”。之所以有人认为高分低能,是因为大家对高分者的期望太高了。在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过去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读书人的敬畏,对知识过高的期望,所以形成认为高学历,高知识的人都应百分之百的有超常的高能力。而一旦有了一个高分低能者,有人马上就放大了去看这一现象。那是由于大家的期望值过高,于是就有了“高分低能论”。如果大家把高分者和低分者放在同一平台进行比较,那会怎样呢?如果我们随机抽察一百名真材实料的本科毕业生与一百名初中毕业生,把这二百人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平等比较,再看这二百人将来能成名成家的是哪些人,能有所成就的是哪些人,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才富的又是哪些人。我想大家都不会对将来一定会是一百名本科生成功的比例将会多于一百名初中生产生怀疑吧,这难到还是高分者低能吗?
其次,即便有少数我们看上去的“高分低能”者,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高分,或者在他所从事的工作方面并不是高分。有些学生高考时的确是高分录取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在大学并没有认真学习,毕业时并不是高分,甚至都不够毕业的成绩,所以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也许就低能,但这些人不能算入高分低能者的行列。还有一些人确实是高分入学也高分毕业,但是毕业后他并没有从事他所学的专业,他的工作也许还是他最薄弱的方面,那他即便在工作中表现出低能力也不足为奇,因为在他所从事的工作方面他是低分的。
最后,即便以上所列举的少数“高分低能”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是考试造成的,并不是我们的智育造成的。产生以上所谓“高分低能”现象,是因为以前我国实行的大学生包分配的制度。大学生们一旦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就不用愁将来找工作了,所以就不用再努力学习了,加上我们的大学的毕业制度很宽松,很少有不能毕业的大学生,这样大家在大学的学习压力就很小很小,以致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几乎不学习了,所以毕业后就可能会显现出工作力不从心。这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分低能,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仅不是我们的智育太强化了,考试太严格了,而是因为以往我们的大学在学生的智育方面太放松了,考试制度太宽松了的原因,是我們国家以往的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存在弊端造成的。
二、关于学生中的暴力现象与智育
书中还这样评价我们的智育:“由于‘智育’,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人格遭受扭曲,自杀甚至杀父弑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畸形的教育概括为应试教育”。不可否认,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极端现象在我国确实发生过,同时这些悲剧的发生有的也确实与我们的智育有关系。但并不能因此把全部责任都归于我们的智育,更不能因此就全盘否认我们所实行的智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当然也就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完美的智育模式,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我们所实行的智育模式也一样,有其不足,但更有其优点,我们不应夸大其不足,将一切问题都归罪于其不足。上述那样的悲剧在我国有,在美国就没有吗?在日本就没有吗?在英法等欧洲发达国家就没有吗?这些国家也实行的是我们的智育模式吗?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我们国家的人口远远超过别的国家,所以这类悲剧也可能多于其它国家,这也应是正常现象。所以因为出现了几例极端现象,就因此把我们所实行的智育模式说成是“畸形的教育”,就予以全盘否定,本人认为是不客观的、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至少是过于极端了。我们能因为高速公路有时会发生连环车祸就否定高速公路存在的必然性、就无视其快捷高效的交通优点吗?就说其是“畸形”的吗?
三、关于智育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书中这样评价我们的智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这样的‘智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通过了升学考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本人以为这样的评判是不客观的。我们的成败靠什么来评判,靠心理猜测吗?靠理论推导吗?当然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实践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内创造了我国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一奇迹令世界刮目,成为很多国家、很多专家研究的课题。哪些人是制造这一奇迹的主体?正是在我们新中国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一部分人,就是书中所谓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的那些人,正是这群在新中国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做出了令世界惊奇为国人骄傲的前所未有的成绩,他们都是“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的一群人吗?这个群体人数少吗?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成绩吗?这样的智育一无是处吗?
四、关于我们的智育与诺贝尔奖
书中还说道:“中国现在的智育弊端也是如此。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几乎每次都拿金牌,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至今没有新中国的学生问津。”这句话是所有批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智育的人一直拿来说事的,这在他们看来是最有力的证据。但在我看来,正是这个证据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首先,所有把我们过去的智育批评的一无是处的人,都坚持一种观点,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所以有“高分低能论”。但是他们却又无一例外的都把我国人能否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评判我们教育得失的证据,是否自相矛盾呢?
第二,能否获得诺贝尔奖,决不单单看教育的成败,而更多的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的现代教育,虽然开始于民国时期,但是,长年的战乱,积弱积贫的国情现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十年动乱,那十年是我国教育几乎是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十年,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真正的现代教育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才30多年的时间。而西方国家的现代教育已经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了,而正是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的高度发达,才使得我国上两个世纪的空前落后。即便是新中国教育出来的人才,由于受到我国前段时期国力、国情与体制的限制,没有很好的实验室做真正的尖端的研究,所以很多很有才气的人才都纷纷到了国外。而这些人现在正在成为科学界的精英人才,我想他们中的有的人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某项诺贝尔奖,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还在国外,他们也不一定是中国国籍,但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接受的,如果他们中有人获得了该奖项,也是我国前段时间基础教育的成果。
第三,诺贝尔奖并不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奖项,更不能成为评判我们教育得失的标准。西方很多国家在我们国家落后时蔑视我们,当我们发展迅速时,他们则仇视我们,视我们为潜在的敌人。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我国的分裂分子达赖,2010年更是把该奖授予在我国监狱服刑的刘晓波,就连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也曾是该奖项的提名人选。这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诺贝尔奖并不是可以用来评判我们教育得失的标准,相反,我们应当抵制这一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仇视的暴行。
当然,我们以考试作为评判人才、评判教育的做法,大家都知道其存在弊端,可是谁又能找到一个没有弊端的完全合理的做法呢?没有人能找到,因为那个方法并不存在。如果存在那样一个没有弊端的好方法,那么辩证法就错了,我们则完全有理由去为发明一个永动机而努力了。就连所有批判我们之前的教育的人,都只是批判,没有谁能告诉我们一个可以替代考试的新的在现实中可以实行易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人才评判标准。考试在我国实行了一千多年了,在外国也还在实行,这充分说明了他存在的合理性和难替代性。
因此,本人认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智育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以考试作为我们评判人才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我们承认考试的弊端、承认我们之前教育的弊端,但不应当完全否定它,更不应该完全抛弃它从而造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而应该努力修正它,使它不断的进步,使之最大可能的趋于合理,最大可能的消除它的弊端。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中心校)
一、关于“高分低能”
书中这样评价我们过去的智育:“由于‘智育’,学生成了一部学习的机器,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几乎等于零”。这是典型的所谓“高分低能”论,认为由于我们过去的智育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高分,而将来进入社会却低能,还不如那些低分的人能力强。本人认为高分低能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首先并不存在普遍的所谓“高分低能”现象,或者说高分低能只是高分人群中的为数很少的一部分,不是高分人群中的主流,更不是高分者全部或大部分人“头脑中装了不少知识而能力几乎等于零”。之所以有人认为高分低能,是因为大家对高分者的期望太高了。在我们的内心有一种过去千百年来形成的对读书人的敬畏,对知识过高的期望,所以形成认为高学历,高知识的人都应百分之百的有超常的高能力。而一旦有了一个高分低能者,有人马上就放大了去看这一现象。那是由于大家的期望值过高,于是就有了“高分低能论”。如果大家把高分者和低分者放在同一平台进行比较,那会怎样呢?如果我们随机抽察一百名真材实料的本科毕业生与一百名初中毕业生,把这二百人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所创造的价值进行平等比较,再看这二百人将来能成名成家的是哪些人,能有所成就的是哪些人,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才富的又是哪些人。我想大家都不会对将来一定会是一百名本科生成功的比例将会多于一百名初中生产生怀疑吧,这难到还是高分者低能吗?
其次,即便有少数我们看上去的“高分低能”者,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高分,或者在他所从事的工作方面并不是高分。有些学生高考时的确是高分录取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他们在大学并没有认真学习,毕业时并不是高分,甚至都不够毕业的成绩,所以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也许就低能,但这些人不能算入高分低能者的行列。还有一些人确实是高分入学也高分毕业,但是毕业后他并没有从事他所学的专业,他的工作也许还是他最薄弱的方面,那他即便在工作中表现出低能力也不足为奇,因为在他所从事的工作方面他是低分的。
最后,即便以上所列举的少数“高分低能”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是考试造成的,并不是我们的智育造成的。产生以上所谓“高分低能”现象,是因为以前我国实行的大学生包分配的制度。大学生们一旦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就不用愁将来找工作了,所以就不用再努力学习了,加上我们的大学的毕业制度很宽松,很少有不能毕业的大学生,这样大家在大学的学习压力就很小很小,以致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几乎不学习了,所以毕业后就可能会显现出工作力不从心。这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分低能,而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仅不是我们的智育太强化了,考试太严格了,而是因为以往我们的大学在学生的智育方面太放松了,考试制度太宽松了的原因,是我們国家以往的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存在弊端造成的。
二、关于学生中的暴力现象与智育
书中还这样评价我们的智育:“由于‘智育’,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人格遭受扭曲,自杀甚至杀父弑母的悲剧时有发生……人们把这种畸形的教育概括为应试教育”。不可否认,以上所列举的这些极端现象在我国确实发生过,同时这些悲剧的发生有的也确实与我们的智育有关系。但并不能因此把全部责任都归于我们的智育,更不能因此就全盘否认我们所实行的智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当然也就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完美的智育模式,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我们所实行的智育模式也一样,有其不足,但更有其优点,我们不应夸大其不足,将一切问题都归罪于其不足。上述那样的悲剧在我国有,在美国就没有吗?在日本就没有吗?在英法等欧洲发达国家就没有吗?这些国家也实行的是我们的智育模式吗?答案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我们国家的人口远远超过别的国家,所以这类悲剧也可能多于其它国家,这也应是正常现象。所以因为出现了几例极端现象,就因此把我们所实行的智育模式说成是“畸形的教育”,就予以全盘否定,本人认为是不客观的、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至少是过于极端了。我们能因为高速公路有时会发生连环车祸就否定高速公路存在的必然性、就无视其快捷高效的交通优点吗?就说其是“畸形”的吗?
三、关于智育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书中这样评价我们的智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这样的‘智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通过了升学考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本人以为这样的评判是不客观的。我们的成败靠什么来评判,靠心理猜测吗?靠理论推导吗?当然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实践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内创造了我国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一奇迹令世界刮目,成为很多国家、很多专家研究的课题。哪些人是制造这一奇迹的主体?正是在我们新中国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这一部分人,就是书中所谓的“大多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的那些人,正是这群在新中国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做出了令世界惊奇为国人骄傲的前所未有的成绩,他们都是“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能力”的一群人吗?这个群体人数少吗?这不是我们教育的成绩吗?这样的智育一无是处吗?
四、关于我们的智育与诺贝尔奖
书中还说道:“中国现在的智育弊端也是如此。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几乎每次都拿金牌,但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至今没有新中国的学生问津。”这句话是所有批评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智育的人一直拿来说事的,这在他们看来是最有力的证据。但在我看来,正是这个证据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首先,所有把我们过去的智育批评的一无是处的人,都坚持一种观点,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所以有“高分低能论”。但是他们却又无一例外的都把我国人能否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评判我们教育得失的证据,是否自相矛盾呢?
第二,能否获得诺贝尔奖,决不单单看教育的成败,而更多的是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的现代教育,虽然开始于民国时期,但是,长年的战乱,积弱积贫的国情现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十年动乱,那十年是我国教育几乎是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十年,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真正的现代教育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才30多年的时间。而西方国家的现代教育已经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了,而正是西方国家现代教育的高度发达,才使得我国上两个世纪的空前落后。即便是新中国教育出来的人才,由于受到我国前段时期国力、国情与体制的限制,没有很好的实验室做真正的尖端的研究,所以很多很有才气的人才都纷纷到了国外。而这些人现在正在成为科学界的精英人才,我想他们中的有的人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某项诺贝尔奖,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还在国外,他们也不一定是中国国籍,但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在中国接受的,如果他们中有人获得了该奖项,也是我国前段时间基础教育的成果。
第三,诺贝尔奖并不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奖项,更不能成为评判我们教育得失的标准。西方很多国家在我们国家落后时蔑视我们,当我们发展迅速时,他们则仇视我们,视我们为潜在的敌人。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我国的分裂分子达赖,2010年更是把该奖授予在我国监狱服刑的刘晓波,就连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也曾是该奖项的提名人选。这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诺贝尔奖并不是可以用来评判我们教育得失的标准,相反,我们应当抵制这一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仇视的暴行。
当然,我们以考试作为评判人才、评判教育的做法,大家都知道其存在弊端,可是谁又能找到一个没有弊端的完全合理的做法呢?没有人能找到,因为那个方法并不存在。如果存在那样一个没有弊端的好方法,那么辩证法就错了,我们则完全有理由去为发明一个永动机而努力了。就连所有批判我们之前的教育的人,都只是批判,没有谁能告诉我们一个可以替代考试的新的在现实中可以实行易于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人才评判标准。考试在我国实行了一千多年了,在外国也还在实行,这充分说明了他存在的合理性和难替代性。
因此,本人认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智育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以考试作为我们评判人才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我们承认考试的弊端、承认我们之前教育的弊端,但不应当完全否定它,更不应该完全抛弃它从而造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误。而应该努力修正它,使它不断的进步,使之最大可能的趋于合理,最大可能的消除它的弊端。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
(作者单位:安徽省霍邱县潘集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