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人的道德品质是在学前期萌发,并逐步形成、完善和成熟的,而这个时期的幼儿思想单纯、幼稚、好模仿,控制行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社会道德品质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能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以后道德品质能否健康发展影响很大,所以从小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有利新一代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个量逐渐积累的过程,各种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各项活动中,耳濡目染,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过程。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都离不开我们常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知:即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是人们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他要求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幼儿只有认识了行为准则的意义,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是幼儿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肤浅的。加强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在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雷锋和英模的故事,组织他们观看反映英模、好人好事的录像、电影、演出,带他们去慰问为人民立功受奖的英模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
情:即道德情感。它是人们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種内心情绪体验。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这时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刚起步,他们的行为常常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和对人感情亲疏的不同而变化,喜欢的,他们就会忍不住去做,上学;不喜欢的,他们就会理睬或设法逃避。他们喜欢的教师或家长,叫他们去做或批评他们不该做什么事,他们都能高兴的接受。相反,当是他们不喜欢的家长或教师,即使是好好的劝说他们去做某件事,他们也会反感的,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道德品质、职业修养、去关心爱护他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指在道德行为中自觉顽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能使某种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幼儿这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特别是幼儿,道德意志比较薄弱。因此,作为教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又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人们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的驱使下所采取的行为,是衡量人们思想觉悟高低的标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幼儿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在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才能说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要想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在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反复练习,反复的实践。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性: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学中,必须做到各个因素协调一致,共同提高。
2、重复性:一个人的优良品质的形成,是逐步积累完善的过程,所以对幼儿只有反复的教育、感染、磨练,日久天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多端性: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教师不能一概从道德认识开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4、渐进性: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加以肯定,决不能操之过急。从以上种种的特征来看,怎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呢?
首先,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启发式诱导,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的道理。不能只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使幼儿不知所措。
其次,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幼儿: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对幼儿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的前提是对幼儿的爱、尊重和信任。严是爱的表现,严格不是凶,是体现要求的严肃性、必要性、坚持性;严格不是苛求,是体现要求的合理性、可接受性,严格要求幼儿,体现了教师对党、对国家、对幼儿高度的负责精神,那种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无所谓尊重不尊重的看法和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在幼儿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教师如果对他们冷漠甚至粗暴,只能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对他们晓之以理,听取他们正确意见,幼儿就觉得他们被信任,被尊重,这对形成幼儿的良好品质,十分有意和必要。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要可相配合,协调一致,各科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应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里成员对幼儿的教育态度要协调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前功尽弃,会造成幼儿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矛盾。如:有些孩子的爸爸、妈妈鼓励孩子自己学着穿脱衣服,自己事情自己做,但爷爷、奶奶却认为孩子小,不让他们自己做。还有些孩子在座公共汽车时,见到老年人会主动让座,可是他们的父母却不支持,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有幼儿道德品质教育中,只有幼儿同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协调一致,密切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把当今的幼儿造就成为2l世纪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舞钢公司幼儿园 河南】
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个量逐渐积累的过程,各种品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变化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各项活动中,耳濡目染,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过程。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都离不开我们常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而且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知:即道德认识。它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道德评价,是人们对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对其他要求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幼儿只有认识了行为准则的意义,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和行为倾向。但是幼儿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是形象的、具体的、直观的、肤浅的。加强幼儿道德品质教育和培养,须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在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讲雷锋和英模的故事,组织他们观看反映英模、好人好事的录像、电影、演出,带他们去慰问为人民立功受奖的英模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知道什么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
情:即道德情感。它是人们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種内心情绪体验。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培养,从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这时的幼儿理解能力还刚起步,他们的行为常常随着主观情感的变化和对人感情亲疏的不同而变化,喜欢的,他们就会忍不住去做,上学;不喜欢的,他们就会理睬或设法逃避。他们喜欢的教师或家长,叫他们去做或批评他们不该做什么事,他们都能高兴的接受。相反,当是他们不喜欢的家长或教师,即使是好好的劝说他们去做某件事,他们也会反感的,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注意和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同时,还要以自己良好道德品质、职业修养、去关心爱护他们,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情育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指在道德行为中自觉顽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是一种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能使某种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幼儿这时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但在行为过程中不一定能按照行为准则达到要求,特别是幼儿,道德意志比较薄弱。因此,作为教师或家长,既要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又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为。它是指人们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在道德情感的驱使下所采取的行为,是衡量人们思想觉悟高低的标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幼儿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不等于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在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习惯,才能说道德品质已经形成。对幼儿来说,要想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在课堂教学、游戏、劳动等各项活动和日常的生活中反复练习,反复的实践。对幼儿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性: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学中,必须做到各个因素协调一致,共同提高。
2、重复性:一个人的优良品质的形成,是逐步积累完善的过程,所以对幼儿只有反复的教育、感染、磨练,日久天长,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多端性:幼儿的个性特点不同,教师不能一概从道德认识开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
4、渐进性:教师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加以肯定,决不能操之过急。从以上种种的特征来看,怎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呢?
首先,坚持正面教育,积极诱导,在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体的、形象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启发式诱导,使幼儿懂得什么样的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的道理。不能只说“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使幼儿不知所措。
其次,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幼儿:在道德品质教育中,对幼儿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的前提是对幼儿的爱、尊重和信任。严是爱的表现,严格不是凶,是体现要求的严肃性、必要性、坚持性;严格不是苛求,是体现要求的合理性、可接受性,严格要求幼儿,体现了教师对党、对国家、对幼儿高度的负责精神,那种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无所谓尊重不尊重的看法和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在幼儿做错了什么事的时候,教师如果对他们冷漠甚至粗暴,只能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对他们晓之以理,听取他们正确意见,幼儿就觉得他们被信任,被尊重,这对形成幼儿的良好品质,十分有意和必要。
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要可相配合,协调一致,各科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也应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里成员对幼儿的教育态度要协调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会互相抵消,前功尽弃,会造成幼儿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矛盾。如:有些孩子的爸爸、妈妈鼓励孩子自己学着穿脱衣服,自己事情自己做,但爷爷、奶奶却认为孩子小,不让他们自己做。还有些孩子在座公共汽车时,见到老年人会主动让座,可是他们的父母却不支持,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所以,有幼儿道德品质教育中,只有幼儿同和家庭以及家庭成员协调一致,密切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把当今的幼儿造就成为2l世纪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舞钢公司幼儿园 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