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埸(yì)与疆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文史类典籍中只有“疆埸(yì)”或者意义相类的“沙场”,绝没有用“疆场”的。谓余不信,不妨去翻查一下汉语工具书(指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到清代为止,较大型语词类的词书,莫过于康熙时代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算“钦定”的。晚近的如《辞通》《联绵字典》《辞海》及商务版《辞源》,均足证余言之不虚。这些词书都没有“疆场”而只收录了“疆埸(yì)”(或“沙场”),因为古文献中本没有“疆场”这一说。
  还是先拿文献语例来说明问题吧。“沙场”的用例不少见,最为人传诵的莫如唐代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了,是因为古代边塞多在北方朔漠,万里黄沙的缘故。宋代辛弃疾《破阵子》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明代有位名叫唐璃的,不大知名,有首《拟出塞》:“将军猿臂志成灰,马上琵琶去不回;偏回沙场留胜迹,明妃青塚李陵台。”读后令人肠回,战争终非善策。再说一下“疆埸(yì)”,《左传·桓公十七年》:“疆埸(yì)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
  这里要多赘几句,即“疆埸”之“埸(yì)”本应作“易”,《周易·大壮》云“丧羊于易”,陆德明释文:“易,陆作埸,谓疆埸也。”据以推知,汉魏以后,俗写给加了个提土旁,这是清代学者郑珍《说文新附考》说的,不是我的发明。因之,凡读古书,遇见了“疆易”就不必犯疑,那就是“疆埸(yì)”的旧体。“疆易”多在汉魏之前,汉魏以后就一律都作“疆埸(yì)”了,从俗嘛。
  古代还有专门负责边境治安的官吏,称为“疆埸(yì)司”,与时下所称“司局级”可能类似。如《国语·鲁语上》记晋国发生内乱(指晋厉公被弑),鲁国“边人以告(鲁)成公……”韦昭注:“边人,疆埸之司也。”又,“展禽使乙喜以膏沐犒师,日: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韦昭注:“司,主也,主疆埸吏也。”
  那么“疆场”是怎么出现的呢?不仅仅“出现”,还十分强势,几乎要取代了“疆埸(yì)”!唯一的解释大概是“场”的旧繁体“埸”,字形与“埸(yì)”太过于相似,书写起来只一画之别的缘故。尤其简体规范颁行之后,“埸”变成了“场”,书写更为简便,出现以上情况似也不足为怪。只是有点难为了汉语词书的编纂者们,如今通行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就既收载了“疆埸(yì)”同时也收了“疆场”。作为《现代汉语词典》,从语料的现状为准,两者都收录,似亦不宜妄议。《汉语大词典》情况就不同了,所收词目必得有文献足征的。“疆埸(yì)”就不说了,古文献语例多的是,可“疆场”的例就少得多,具有待商榷处。《大词典》只引录了两例,一是元代杂剧,宫天挺《七里滩》一例,一是清初孔尚任《桃花扇》一例。关于《桃花扇》的语例,我妄言之,此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注家似未曾校勘,孔尚任的其他诗文如《岸塘文集》《湖海集》等也没有可资佐证的语料,寒斋又无梁任公的注本,只好存而不论。再者,清初或已经有用到“疆场”,这点下文会提到。这里只说说元杂剧《七里滩》的例子,见该剧第一折“混江龙”曲文,谨按《汉语大词典》的引用照录如下:
  ……坐筹帷幄,竭力疆场,百十万阵,三五千场,满身矢簇,遍体金疮。明眼人一望即知,哪有同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场”字做韵脚的道理?不要说是词曲类的韵文,即古代散文也找不出这种另例来。这儿的“竭力疆场”必定是“竭力疆埸(yì)”之讹。
  按,这出《七里滩》见于中华版《元曲选外编》,是原人教社隋树森先生继《元曲选》之后汇编的,所据为元刊《古今杂剧》和明刊《古名家杂剧》以及脉望馆抄本。原抄和原刻也许就错了(而隋先生并未作校勘),这正是为什么宋版书极珍贵的原因。以后的元、明、清各代没能后出转精,这个例子似可作一例证。
  把“疆埸(yì)”误成了“疆场”,应是刻书人的手误,为明此,我姑举两例如下。
  一是《尔雅·释诂下》“疆、界、边、卫、国,垂也”的郭璞注:“疆埸(注意,不是“疆场”)、境界、边旁、营卫、守圉,皆在外垂也。”
  清代乾嘉时代著名学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公认是对《尔雅》郭注之后最详赡的注疏本,而且还经过了高邮王念孙的审核,使这部《尔雅义疏》成了经典。郝氏之于《尔雅》,犹段玉裁之于《说文解字》,沾溉后人,功莫大焉。但遗憾的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郝懿行的孙辈们斥资刊刻他们祖父的传世之作,于《尔雅义疏》中,竟将上引郭璞注中“疆埸(yì)”误刻作了“疆场”(见上海古籍版影印本册上242页)。北宋学者邢爵著有《尔雅注疏》传世,见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册T2575页下栏,就正作“疆埸(yì)”,没有错!宋本之优于明清本,这应是很好的例子。
  二是《汉书·食货志上》“瓜瓠果蔬,殖于疆易”的颜师古注。我们今天所看到或读到的中华版标点本《汉书》是经过整理的,看不出其中有何问题。但从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却发现,此处颜师古注文中引了《诗·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埸(yì)有瓜”句中就错成了“疆场”。王先谦补注云:
  场,当作“埸(yì)”,易,古字。
  这也正照应上文所说汉魏以后加了个提土旁的意思。总言之,颜师古引《诗》的错,到郝氏家刻本《尔雅义疏》的错,都在“埸(yì)”与“场(埸)”字形太相近而造成。这让我忆及于右任先生早年那桩“小处不可随便”的佚闻来,不是吗?当代内地一些不少的“文艺创作”中常见“疆场”,几乎见不到“疆埸(yì)了。
  平素常见有成语“习非成是”“约定俗成”大约就是指这类情况。诚若上面是我提到“清初或已有用疆场”的,这除了孔尚任的《桃花扇》例子之外,我还可补充一例,即明末入清,与陈子龙等创立“几社”(按,当年著名的文人集社,与“复社”齐名)的宋征舆《林屋诗稿》中的一首七古《参军行》,其最末两句:
  呜呼,权臣报复有如此,疆场谁肯摅孤忠!
  宋征舆的诗名与陈子龙(字卧子,松江华亭人,近世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中不少地方都涉及他)相颉颃,“所作以博赡见长,才气睥睨一世,而精练不及(陈)子龙,故声誉亦稍亚之云”。这是《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话,据四库馆臣所提供的信息,《林屋诗稿》也是“家刻本”,和上面所举郝懿行《尔雅义疏》情况同,其细枝末节处的类似毛病实不足为怪。因为是七言古诗,是韵文,篇末两句相对仗的是“权臣”与“疆场”,该对仗的“臣”与“场”都是平声字,拗口,若是“疆埸(yì)”就顺口叶律了,清代刻书人的手误,这是否算得一例?
  最后再说说上面提的一句“难为了辞书编纂者们”的话。如今通行的汉语辞书“疆场”“疆埸(yì)”都收载了’《汉语大词典》还收了“疆易”,各分别释义,似乎这些词条间没有丝毫关系。如《汉语大词典》“疆场”释义为“战场”,而“疆埸(yì)”的义项有4项:①田界,田边。②边界,边境。③犹疆土,领土。④战场。《现代汉语词典》略有异,“疆场”义为“战场”,而“疆埸(yì)”的义项有2项:①田边。②边境。竟然没有“战场”义!要知道,我们若说“效命疆场”,不也可以说“效命疆埸(yì)”吗;而“驰驱疆场”自也可以说“驰驱疆埸(yì)”的。只是稍觉“文”了点儿。现如今处处时时都要与文化挂钩,辞书可是最“文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中就常见有“书”的标志,指的是书面语,直白了说就是相对于口语而言要“文”一点儿。那为何将“疆埸(yì)”的“战场”又抹掉了呢?
  更有意料之外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一样,两个词都收了,义项亦同,只是在词条之后,释义之尾,特别加上了一句“提示”(即手形符号)。“疆场”条下说“跟‘疆埸(yì)’不同”;“疆埸(yì)”条下说“跟‘疆场’不同”。愚钝如我者,实在弄不明白,怎么个“不同”法?“规范”云乎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进一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步伐,国际理解教育成为使学生在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中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开阔全球视野和胸怀的重要手段。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主体的中小学来说,确定清晰的目标、制定持续连贯的内容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实施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以推进多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为依托,形成“实施教师培训”“创设实施空间”“举办主题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跨学科共读立足于课程改革的融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一大体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中学经过对初中师生跨学科共读一本书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具体做法与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将阅读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利”,阅读方法单一,对阅读文本缺乏深入、多元、立体地解读。二是忽视非语文学科的阅读及相关指导,导致学生获取知识遇到障碍,自主学
“我们”这个词在《大雁归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共出现了十多次,其中多处做定语,如“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等。事实上,去掉这些做定语的“我们”,文章语言会更精练,意思也不会发生变化。这个似乎可有可无的词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是第一人称复指,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又包含了哪些对象呢?对这个词语的思考是否可以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  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至今虽已历千年,但读来仍觉鲜活,富有生命力。面对今年全国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一百多道作文试题,思来想去,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这两句话能够表明今年作文命题的主流。  今年全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面临的大背景主要是:南方冰冻灾害、奥运圣火传递、汶川大地震。尤其是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动世界,震动每一个人的心灵。通常的命题
吴树勋  男,1937年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中学特级教师。1951-1957年就读于石家庄师范学校。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分配到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直至退休。曾获“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曾任国家教委第一届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普教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著有《童心美》《跟我画》等美术系列丛书30余
李节:阅读教学占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多数课时,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改善阅读教学。关于阅读教学,您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请问您是怎么注意到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样两个转向的?  王荣生:这两个转向,是从阅读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我们正在试图推进中小学阅读教学往这两个方向发展,努力促进这两个转向。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
新闻列入高中选修课以后,很多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搜集社会热点进行新闻写作,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得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有机会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在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成长。这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空前繁荣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各种新闻报道。阅读新闻,不仅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热点的一个重要
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阅读教学前解读文本是一项必须做的工作。解读文本难免会受到原有观念、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解读中按图索骥,缺失了自我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缺失了对文本的理性分析与把握。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先生的《解读语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找到了理性分析与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理解与体验的门径。  这门径在哪儿?书中钱理群先生说:“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不应该是某些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被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泰斗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古希腊悲剧中的扛鼎之作,自问世以来,“不仅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持久话题,而且成为影响整个西方思想史中一个永远的神话。”本文通过感性呈现下的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理性观照下俄狄浦斯对人的本质的思索,最终实现人物性格的升华。    一、感性呈现下的人物形象    在本剧的开场中俄狄浦斯以一个理性王的身份出现,他依靠
李节:在这次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看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上语文课,让我们眼前一亮。爱听故事的确是孩子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事点亮课堂,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您怎么看?  贾志敏:我们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是儿童语文。我们面对的是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所以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讲故事,每一个老师至少要储备100个故事,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用故事来点化孩子,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