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农村小学,许多学生害怕学数学,一方面是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小学生未能在头脑中建构起数学模型,也没有形成空间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单学独练,没有和同学建立起必要的学习联系。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使用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领悟到数学学习的方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知识,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习力,增强思辨力。因此,小组设置要做到科学、合理。开始划分学习小组时,我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成8人一组,结果小组合作的效果并不好。发现了问题,我及时做出调整,按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衡分组,同时把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降至6个。这样,既有利于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也有助于组际间的学习评比。我采用组长轮流负责制,要求学生不得在同伴说错了之后简单地抱怨,而是要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可以自由发言的时候,让每个成员都有表述的机会。表现好的给予真诚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二、教会学生合作解题
教会学生解题是数学教师的课堂使命。提高解题的成效,需要引导学生达成深层次的合作。要遵循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会他们先读题,再解题,最后检验。
1.教会学生合作读题
有些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就做,结果往往出错。读懂了题意,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同的题型,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读法:计算题要注意理顺关系,文字题要读懂内在的逻辑联系,概念题要学会分解。读题时,可以两人一组,每人读一遍,这样就会让粗心的学生得到有效的改正。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时,我将题目18×26.5 64÷(2.7 -1.1)呈现出来后,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要他们在小组内先读题,再讨论运算顺序。结果,一部分学生在读题目、说解法时纠正了粗心带来的差错。
2.引导学生合作做题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做题应该在读题之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而,因为有些题目相对繁琐,教师还是要安排小组成员共同解答。要知道,不管对于“执笔者”,还是对于“观摩者”,都不是局外人,在更具挑战意味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会更强烈。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我用纸制作了平行四边形并发给每个小组,要求他们利用手中的图形找出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再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各小组的学生通过折叠、剪裁、拼组等方式,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随后,我鼓励各小组综合全体成员的意见,梳理好语言,将自己的见解公布出来。结果,全班同学都明白了长方形的长等于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四边形面积相同,计算方法也一样。
3.鼓励学生合作检验
检验是解题的重要步骤,但有的学生因为盲目自信,认为不需要检验这一步,导致错误得不到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必须引领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我在课堂上除了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检验,还在组际之间开展检验活动。为了保证自己组内的错误率为0,许多小组在组际检验之前,就开始了组内的互相检验。组内检验出了问题,出错的学生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在解题时就会变得耐心细致,主动检验。
三、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生命谈不上成长,没有个体的创新,社会不可能进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1. 设置数学情境
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合作中完成相关知识的的学习,训练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会利用教室里的现有资源,开展有趣味的数学活动,锤炼学生的思维。如,将教室打造成超市,让学生在组内的“交易”活动中完成相关计算。教学有关图形时,我让一个学生在奖状上画出虚拟线,由另一个学生找出虚拟的三角形。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平淡的學习就会变得有趣,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
2.完成恰当提问
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设置恰当的问题。数学知识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借助提问激励学生的学习,利用问题达成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再将主问题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数学知识的深处,也可以设置几个平行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设置了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1.整数的加减有什么要求?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能不能套用整数的加减方法?
3.小数加法和减法要遵循什么样的运算规律?
这样的题目看起来有点难,但在学生的合作中还是有效地完成了。真正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思维受到了锻炼。
有必要指出的是,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让同组或其它小组的同学解答。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深与浅,也就显得不重要了。毕竟,在提问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一、合理设置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不仅要让小学生学知识,会做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习力,增强思辨力。因此,小组设置要做到科学、合理。开始划分学习小组时,我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成8人一组,结果小组合作的效果并不好。发现了问题,我及时做出调整,按学生的学习水平均衡分组,同时把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降至6个。这样,既有利于小组成员的互相帮助,也有助于组际间的学习评比。我采用组长轮流负责制,要求学生不得在同伴说错了之后简单地抱怨,而是要帮助找出错误的原因,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可以自由发言的时候,让每个成员都有表述的机会。表现好的给予真诚的评价,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二、教会学生合作解题
教会学生解题是数学教师的课堂使命。提高解题的成效,需要引导学生达成深层次的合作。要遵循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会他们先读题,再解题,最后检验。
1.教会学生合作读题
有些学生看到题目之后就做,结果往往出错。读懂了题意,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同的题型,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读法:计算题要注意理顺关系,文字题要读懂内在的逻辑联系,概念题要学会分解。读题时,可以两人一组,每人读一遍,这样就会让粗心的学生得到有效的改正。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时,我将题目18×26.5 64÷(2.7 -1.1)呈现出来后,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要他们在小组内先读题,再讨论运算顺序。结果,一部分学生在读题目、说解法时纠正了粗心带来的差错。
2.引导学生合作做题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做题应该在读题之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然而,因为有些题目相对繁琐,教师还是要安排小组成员共同解答。要知道,不管对于“执笔者”,还是对于“观摩者”,都不是局外人,在更具挑战意味的情境中,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会更强烈。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我用纸制作了平行四边形并发给每个小组,要求他们利用手中的图形找出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再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各小组的学生通过折叠、剪裁、拼组等方式,将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随后,我鼓励各小组综合全体成员的意见,梳理好语言,将自己的见解公布出来。结果,全班同学都明白了长方形的长等于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四边形面积相同,计算方法也一样。
3.鼓励学生合作检验
检验是解题的重要步骤,但有的学生因为盲目自信,认为不需要检验这一步,导致错误得不到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必须引领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我在课堂上除了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检验,还在组际之间开展检验活动。为了保证自己组内的错误率为0,许多小组在组际检验之前,就开始了组内的互相检验。组内检验出了问题,出错的学生就会觉得不好意思,后来在解题时就会变得耐心细致,主动检验。
三、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言,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思维的培养和发展,生命谈不上成长,没有个体的创新,社会不可能进步。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1. 设置数学情境
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创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合作中完成相关知识的的学习,训练并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会利用教室里的现有资源,开展有趣味的数学活动,锤炼学生的思维。如,将教室打造成超市,让学生在组内的“交易”活动中完成相关计算。教学有关图形时,我让一个学生在奖状上画出虚拟线,由另一个学生找出虚拟的三角形。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平淡的學习就会变得有趣,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
2.完成恰当提问
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设置恰当的问题。数学知识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能够借助提问激励学生的学习,利用问题达成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设置一个主问题,再将主问题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数学知识的深处,也可以设置几个平行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
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我设置了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
1.整数的加减有什么要求?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能不能套用整数的加减方法?
3.小数加法和减法要遵循什么样的运算规律?
这样的题目看起来有点难,但在学生的合作中还是有效地完成了。真正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思维受到了锻炼。
有必要指出的是,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或独立,或合作完成,让同组或其它小组的同学解答。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深与浅,也就显得不重要了。毕竟,在提问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