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而在我们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提问不停,学生应接不暇,课堂上根本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什么情感体验了,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能是教学研讨会上的一嘴空谈。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达成新课标提出的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一目标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读,使学生对新课的字词、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从学生认知规律看,每一课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预读基础之上,如果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情感体验的话就更需要学生课前预读,以对新课字词、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尤其是使中、后等生预读有方,我多引导学生按这四步去初步体验新课:(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联系上下文体会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或含义;(2)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理清课文脉络;(4)结合课文内容尝试回答课后思考题,并在预读本上记下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课中“四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特色有一个个性化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过程,应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多在课堂中通过以下四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体验课文内容及其特色。如在教学《社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引导学生细读。让学生在圈划批注之中对课文概要内容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在学生汇报交流《社戏》预读情况后,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并要求在细读过程中圈划批注。“圈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佳词妙句等;“批注”出自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事情的归纳、产生的问题及评价等,以便学习交流。如在这课“圈划”情况交流中,有学生认为:写平桥村的语言十分精炼,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在“批注”中,有学生概括出了作者写的七件事:(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还有学生认为课文详略得当:详写第3—5自然段,略写第1、2、4、7自然段,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角色”阅读。让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情境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如临其境的感受,我便让学生扮演课文里的角色,使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进行理解与体验。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体验后即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争着“角色”朗读。为使每位学生都有“角色”阅读的体验,我顺势提出“角色”竞选条件,谁能最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情感特点谁就可以入选。为能入围,学生又是读,又是写,又是捉摸角色的语气,有的还让同桌听、评。最后在竞选获胜的同学的朗读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反应机敏的特点;感受到阿发纯洁、无私、憨厚之性格;感受到“六一公公”的为人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三)引导学生“换位”阅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换位”阅读其实就是进一步的“角色”阅读,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和要求,让学生模仿教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向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能多角度体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如在本课的“换位”阅读中,一位同学模仿老师“分析”课文层次后,直接提问同学:《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后各组发言也相当踊跃,同学们多认为课文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反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四)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课文的写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写作的艺术魅力。对于课文的写作特色的体会,不能只满足于公式化的概括,而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品味写作的艺术之美感,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本课写作特色的品读中,有学生认为这课自然景物描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乡村景象的自然美,我就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碧绿”的豆麦、“淡黑”的远山、“白色”的航船等写景句;还有同学认为在事情的叙述中让人感受到了情感美,我又让学生归纳出了平桥村乡亲特许小朋友来伴“我”钓虾、游戏,大家想法找船让我去看社戏,去时又是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等洋溢着爱的温情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在写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到文中无处不蕴含着对平桥村的热爱和对平桥村的乡亲们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三、引导学生课后写作,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描写中能对课文主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怎样让学生对课文主题及其特色有更深入的体验,并能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呢?我每课结束后都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多角度写作与体会。如教学《背影》一课的尾声,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朱自清父亲的父爱之情,我当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描写,即让学生从正面来描写朱自清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学生想象出了父亲两脚在向上缩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嘴紧闭,屏住气,汗珠在寒风中不断往下流,几经努力终于爬上了月台”那吃力的样儿;课文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描写自己的父亲来进一步感受朱自清父亲伟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的真正内涵,从而使学生更加敬爱自己和天下所有的父亲,好好学习回报父亲,未来孝敬父亲,报答父亲,将来做个好父亲(母亲),让中华民族伟大的父爱精神一代一代地承传与发扬光大下去。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读,使学生对新课的字词、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从学生认知规律看,每一课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预读基础之上,如果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情感体验的话就更需要学生课前预读,以对新课字词、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尤其是使中、后等生预读有方,我多引导学生按这四步去初步体验新课:(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并联系上下文体会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或含义;(2)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理清课文脉络;(4)结合课文内容尝试回答课后思考题,并在预读本上记下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课中“四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特色有一个个性化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过程,应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我多在课堂中通过以下四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体验课文内容及其特色。如在教学《社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引导学生细读。让学生在圈划批注之中对课文概要内容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在学生汇报交流《社戏》预读情况后,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并要求在细读过程中圈划批注。“圈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佳词妙句等;“批注”出自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事情的归纳、产生的问题及评价等,以便学习交流。如在这课“圈划”情况交流中,有学生认为:写平桥村的语言十分精炼,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说明多是劳动人民。在“批注”中,有学生概括出了作者写的七件事:(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还有学生认为课文详略得当:详写第3—5自然段,略写第1、2、4、7自然段,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角色”阅读。让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情境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如临其境的感受,我便让学生扮演课文里的角色,使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进行理解与体验。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体验后即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争着“角色”朗读。为使每位学生都有“角色”阅读的体验,我顺势提出“角色”竞选条件,谁能最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情感特点谁就可以入选。为能入围,学生又是读,又是写,又是捉摸角色的语气,有的还让同桌听、评。最后在竞选获胜的同学的朗读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反应机敏的特点;感受到阿发纯洁、无私、憨厚之性格;感受到“六一公公”的为人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三)引导学生“换位”阅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课文,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换位”阅读其实就是进一步的“角色”阅读,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和要求,让学生模仿教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向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能多角度体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如在本课的“换位”阅读中,一位同学模仿老师“分析”课文层次后,直接提问同学:《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后各组发言也相当踊跃,同学们多认为课文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反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四)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课文的写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写作的艺术魅力。对于课文的写作特色的体会,不能只满足于公式化的概括,而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品味写作的艺术之美感,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本课写作特色的品读中,有学生认为这课自然景物描写得好,让人感受到乡村景象的自然美,我就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碧绿”的豆麦、“淡黑”的远山、“白色”的航船等写景句;还有同学认为在事情的叙述中让人感受到了情感美,我又让学生归纳出了平桥村乡亲特许小朋友来伴“我”钓虾、游戏,大家想法找船让我去看社戏,去时又是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等洋溢着爱的温情的场景,从而使学生在写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到文中无处不蕴含着对平桥村的热爱和对平桥村的乡亲们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三、引导学生课后写作,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描写中能对课文主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怎样让学生对课文主题及其特色有更深入的体验,并能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呢?我每课结束后都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多角度写作与体会。如教学《背影》一课的尾声,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朱自清父亲的父爱之情,我当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描写,即让学生从正面来描写朱自清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学生想象出了父亲两脚在向上缩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嘴紧闭,屏住气,汗珠在寒风中不断往下流,几经努力终于爬上了月台”那吃力的样儿;课文结束后让学生通过描写自己的父亲来进一步感受朱自清父亲伟大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父爱如山的真正内涵,从而使学生更加敬爱自己和天下所有的父亲,好好学习回报父亲,未来孝敬父亲,报答父亲,将来做个好父亲(母亲),让中华民族伟大的父爱精神一代一代地承传与发扬光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