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教师未能正确解读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在摒弃了“满堂灌”的做法之后,换成了“满堂问”,不注重情境的创设,问题缺乏启发性,缺乏思考深度,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改实施中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甚至让教师淡出课堂的倾向。表面热热闹闹的小组成为课堂作秀的一种手段,课堂的虚假繁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无法提高。
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要高效,功夫应在课外。
1.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魅力应该来自他的人格吸引力、学识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一个道德修养高、性格修养好、知识素养深、教学能力精湛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具有教学魅力的语文教师。这样的老师也容易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使学生爱上你那门课。学生深深地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他的兴趣就如有源之水,永不衰竭,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做人的准则,以及健康的情感。
2.教师精心备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
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树立起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进行教学的观念。要认真钻研教材,使课时目标明确化。备课时要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任何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明确而到位。。
3.教师应该下大工夫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高中教师误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完成,高中阶段已不必再训练。而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教师要求下履行着各种常规,即使经过多年的练习,只要教师的监督一旦解除,那些经过多年形成的习惯,也往往会遭到破坏。”所以,教师不能因为高中阶段其他科学习任务繁重就放松监督,而是要在新学期开始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力培养。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环节和方法,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课文中的字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些词语的解释、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已经预习得清清楚楚,只有这样,上课时,学生小组交流和讨论这个环节才不至于是走过场,才能真正让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老师要注重与学生眼睛的交流,可以根据学生眼睛反馈给你的信息,来调整你讲课的速度,关注那些没听懂的同学,并及时提醒学生什么时候该做笔记,什么时候该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等。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是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必须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
(4)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
二、课堂要高效,重在学生乐学。
1.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和明快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自然,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搭建交流平台,追求探讨实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听之任之,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3.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应该形式多样且高效,可以有回答问题、学生演讲、小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解等,当然学生活动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给学生时间和展示的机会,这些学习方式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评价激励要及时有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等。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当然,对于学生的不足,也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帮他们改正,以获取长足发展。
5.恰当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可以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可视、可听、可知、可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使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教者有情,学者有趣,教和学协调融合,相得益彰。但是,多媒体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要喧宾夺主。
三、课堂要高效,内外兼修不可少。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外也是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利用好课外时间,巧设课题,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和课外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获得许多阅读经验,就能在课堂上真正地开展有价值的个性阅读教学,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思维能力。
考察评价机制的改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带给他们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成功。
总之,语文是一个人文教育课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将自己变成一个全新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者。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
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要高效,功夫应在课外。
1.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魅力应该来自他的人格吸引力、学识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一个道德修养高、性格修养好、知识素养深、教学能力精湛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具有教学魅力的语文教师。这样的老师也容易赢得学生的爱戴,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使学生爱上你那门课。学生深深地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他的兴趣就如有源之水,永不衰竭,他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做人的准则,以及健康的情感。
2.教师精心备课,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
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树立起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来进行教学的观念。要认真钻研教材,使课时目标明确化。备课时要把握重点、难点,找准切入点、突破口,统筹安排,整体把握。任何一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点,并且每个教学点必须有具体清楚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点的确定,必须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明确而到位。。
3.教师应该下大工夫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高中教师误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完成,高中阶段已不必再训练。而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教师要求下履行着各种常规,即使经过多年的练习,只要教师的监督一旦解除,那些经过多年形成的习惯,也往往会遭到破坏。”所以,教师不能因为高中阶段其他科学习任务繁重就放松监督,而是要在新学期开始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力培养。
(1)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基本环节和方法,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课文学习前,学生已经把课文中的字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些词语的解释、作者所使用的写作方法,已经预习得清清楚楚,只有这样,上课时,学生小组交流和讨论这个环节才不至于是走过场,才能真正让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老师要注重与学生眼睛的交流,可以根据学生眼睛反馈给你的信息,来调整你讲课的速度,关注那些没听懂的同学,并及时提醒学生什么时候该做笔记,什么时候该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等。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是教师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必须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
(4)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能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
二、课堂要高效,重在学生乐学。
1.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放下架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以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和明快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自然,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的学习过程,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搭建交流平台,追求探讨实效。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听之任之,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3.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课堂活动应该形式多样且高效,可以有回答问题、学生演讲、小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解等,当然学生活动要有教师的精心组织,给学生时间和展示的机会,这些学习方式可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评价激励要及时有效。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善于与人合作,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等。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当然,对于学生的不足,也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帮他们改正,以获取长足发展。
5.恰当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可以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可视、可听、可知、可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使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教者有情,学者有趣,教和学协调融合,相得益彰。但是,多媒体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要喧宾夺主。
三、课堂要高效,内外兼修不可少。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课外也是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利用好课外时间,巧设课题,开放性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和课外阅读,积累大量的语文素材,获得许多阅读经验,就能在课堂上真正地开展有价值的个性阅读教学,从而培养良好的个性思维能力。
考察评价机制的改变,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带给他们更大的动力和更多的成功。
总之,语文是一个人文教育课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将自己变成一个全新的角色,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者。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