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城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但还存在师资子发展不均衡、生源质量不均衡、管理队伍和教科研活动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本文简要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生源控制和促进城乡师资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城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逐步得以改善,学杂费逐年下调,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呈现可喜的局面。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诸如: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有的学校学生爆满,而有的学校生源紧缺,农村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区,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等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是值得大家商榷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学校师资发展的不均衡
近几年,各地农村学校的校舍改造投入很大,农村学校的校园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与城区学校已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其内部的设施却远远不如城区学校,城区学校基本上都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音响设备、闭路电视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有些学校已经是多媒体进教室,每间教室都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而农村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欠缺,部分学校甚至音美劳及自然实验的器材都不足,许多活动受到限制,大大削弱了它的办学能力。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能力的决定因素,师资力量强大是学校最大的优势,然而城乡学校问的师资力量对比往往是较悬殊的。此外,城区学校教师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而农村老龄化现象较严重。骨干教师的分布方面,国家级省级特级教师、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大多数集中在城区学校;
(二)城乡学校间生源质量的不均衡
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城区学校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优越的办学条件和良好学习氛围,使教学质量大大优于农村学校,而导致农村学校的一些优质生源都千方百计选择城区的学校就读。另外,由于父母在城区打工,小孩也跟着在城区学校就读,这样城区学校往往是人满为患,班额超编,且集中了大量优质生源;而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普遍出现招生不足,教育资源闲置,影响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积极性。
(三)城乡学校间管理队伍的不均衡
学校的管理队伍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力量,一支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学校管理队伍,他们所领导的学校必然是高效稳定的,必然具备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城乡学校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区学校优秀人才较为集中,近年来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走上学校领导工作岗位的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观念先进、积极向上,使整个学校充满活力。而农村学校大多由一些长期扎根农村的老领导任校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管理者观念相对保守;如果是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则因为住在县城,调往县城从教的愿望比较迫切,不能很安心地在农村学校工作,导致管理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
(四)城乡学校间教科研活动不均衡
学校办学质量大的飞跃离不开教科研活动的支撑,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既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更新教师的观念,又能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学校形象。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方面,城乡学校间的差异也非常大,城区学校每年申报的研究课题多,主持的教学观摩活动也多,这大大促进城区学校的信息交流与观念碰撞,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档次。而农村学校因师资力量较弱,交通不方便,较少开展教科研活动,部分教师又从不写论文,也很少参加有关教研活动,致使业务水平原地徘徊,停滞不前,缺乏上进的动力,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城乡教育差别的成因
城乡教育差别在现阶段的不可避免性。城镇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城镇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要快于农村,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存在的,它具有历史性;而且它也不仅限于一个地区。要消除城乡教育的差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城镇的人口相对集中,学校规模也大,学生众多,可提供优质生源;师资充裕,各学科教师的配置容易均衡。农村学校因缺乏这些条件,结果造成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教育资源配置,往往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办学效率远低于城镇学校,办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城区学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农村。城区的教育体系较齐全,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城区学校教师的竞争和压力通常也比农村教师大,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这些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城区学校的办学无疑是提供了先天的环境,农村学校只能望尘莫及了。
三、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
近几年来,各地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学校因基建工程而普遍欠债,这对本身经费压力就很大的农村学校来说,增加了更大的包袱。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据“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了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保证农村学校工程建设与设施配备,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安心在农村学校服务,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二)统筹规划农村学校建设
为努力做到科学决策,各级领导经常性地对农村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点,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避免教育资源重复投入。要撤并中小学,同时对镇中心校重新编制了新一轮教育布局和学校建设规划,明确两镇学校的布点、舰模及投资建设项目。我们对合并新建的学校,统一按现代化学校的标准实施,特别是应加强这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音体美设备的配备,决不能使新的农村学校在硬件配备方面又输在起跑线上。
(三)加强农村学校生源控制
面对农村学校优秀生源流失问题,我们一方面加强农村学校内部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并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信任学校,使他们放心地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加强城区学校的管理,对进城的择校生严加控制,堵住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通道,刹住择校之风,使农村学生能安心地就近入学。这一职能我们主要由县教育局内的城区教育管理办公室统一掌握。高中段招生政策也向农村学校倾斜,省级重点中学招生实行保送、切块等办法,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切块定向到校,不在户籍地所属学区就读初中的学生,不得享受省一级重点中学切块招生待遇。
(四)促进城乡学校的师资交流
城乡学校师资力量不平衡,我们通过必要的措施,鼓励城区学校的优质师资为农村学校服务,确定合理的服务期限,利用他们的力量去激活农村学校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农村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条件,派出部分人员去城区学校边任教边学习,通过上挂锻炼方式,为学校带回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農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这与农村学校环境过于宽松也有关系。我们制订相关的制度,促使每位教师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接受业务培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创造条件,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提供了更多实用有效的校本培训机会。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城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逐步得以改善,学杂费逐年下调,教师待遇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呈现可喜的局面。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诸如: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有的学校学生爆满,而有的学校生源紧缺,农村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区,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比较突出等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是值得大家商榷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学校师资发展的不均衡
近几年,各地农村学校的校舍改造投入很大,农村学校的校园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与城区学校已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其内部的设施却远远不如城区学校,城区学校基本上都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音响设备、闭路电视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有些学校已经是多媒体进教室,每间教室都配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而农村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欠缺,部分学校甚至音美劳及自然实验的器材都不足,许多活动受到限制,大大削弱了它的办学能力。师资力量是学校办学能力的决定因素,师资力量强大是学校最大的优势,然而城乡学校问的师资力量对比往往是较悬殊的。此外,城区学校教师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而农村老龄化现象较严重。骨干教师的分布方面,国家级省级特级教师、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大多数集中在城区学校;
(二)城乡学校间生源质量的不均衡
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城区学校凭借强大的师资力量、优越的办学条件和良好学习氛围,使教学质量大大优于农村学校,而导致农村学校的一些优质生源都千方百计选择城区的学校就读。另外,由于父母在城区打工,小孩也跟着在城区学校就读,这样城区学校往往是人满为患,班额超编,且集中了大量优质生源;而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生源大量流失,普遍出现招生不足,教育资源闲置,影响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积极性。
(三)城乡学校间管理队伍的不均衡
学校的管理队伍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力量,一支团结向上、开拓创新的学校管理队伍,他们所领导的学校必然是高效稳定的,必然具备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城乡学校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区学校优秀人才较为集中,近年来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走上学校领导工作岗位的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他们观念先进、积极向上,使整个学校充满活力。而农村学校大多由一些长期扎根农村的老领导任校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管理者观念相对保守;如果是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则因为住在县城,调往县城从教的愿望比较迫切,不能很安心地在农村学校工作,导致管理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性。
(四)城乡学校间教科研活动不均衡
学校办学质量大的飞跃离不开教科研活动的支撑,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既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更新教师的观念,又能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学校形象。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方面,城乡学校间的差异也非常大,城区学校每年申报的研究课题多,主持的教学观摩活动也多,这大大促进城区学校的信息交流与观念碰撞,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档次。而农村学校因师资力量较弱,交通不方便,较少开展教科研活动,部分教师又从不写论文,也很少参加有关教研活动,致使业务水平原地徘徊,停滞不前,缺乏上进的动力,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城乡教育差别的成因
城乡教育差别在现阶段的不可避免性。城镇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各方面的综合优势。城镇的发展包括教育的发展要快于农村,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长期以来一直是存在的,它具有历史性;而且它也不仅限于一个地区。要消除城乡教育的差别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城镇的人口相对集中,学校规模也大,学生众多,可提供优质生源;师资充裕,各学科教师的配置容易均衡。农村学校因缺乏这些条件,结果造成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教育资源配置,往往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办学效率远低于城镇学校,办学质量难以让人满意。城区学校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整体较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超过农村。城区的教育体系较齐全,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城区学校教师的竞争和压力通常也比农村教师大,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这些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城区学校的办学无疑是提供了先天的环境,农村学校只能望尘莫及了。
三、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
近几年来,各地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学校因基建工程而普遍欠债,这对本身经费压力就很大的农村学校来说,增加了更大的包袱。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据“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体制,实行了经费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政策,保证农村学校工程建设与设施配备,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努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使他们安心在农村学校服务,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
(二)统筹规划农村学校建设
为努力做到科学决策,各级领导经常性地对农村学校进行深入调研,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点,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避免教育资源重复投入。要撤并中小学,同时对镇中心校重新编制了新一轮教育布局和学校建设规划,明确两镇学校的布点、舰模及投资建设项目。我们对合并新建的学校,统一按现代化学校的标准实施,特别是应加强这类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音体美设备的配备,决不能使新的农村学校在硬件配备方面又输在起跑线上。
(三)加强农村学校生源控制
面对农村学校优秀生源流失问题,我们一方面加强农村学校内部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并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让学生信任学校,使他们放心地就近入学;另一方面,加强城区学校的管理,对进城的择校生严加控制,堵住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通道,刹住择校之风,使农村学生能安心地就近入学。这一职能我们主要由县教育局内的城区教育管理办公室统一掌握。高中段招生政策也向农村学校倾斜,省级重点中学招生实行保送、切块等办法,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切块定向到校,不在户籍地所属学区就读初中的学生,不得享受省一级重点中学切块招生待遇。
(四)促进城乡学校的师资交流
城乡学校师资力量不平衡,我们通过必要的措施,鼓励城区学校的优质师资为农村学校服务,确定合理的服务期限,利用他们的力量去激活农村学校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农村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条件,派出部分人员去城区学校边任教边学习,通过上挂锻炼方式,为学校带回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農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这与农村学校环境过于宽松也有关系。我们制订相关的制度,促使每位教师自觉地进行业务学习,接受业务培训。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创造条件,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提供了更多实用有效的校本培训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