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抑或素质教育都提出了诸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要求,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呼唤。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导入激趣引学生入境
在导入环节,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思维活跃起来,主动与教师一道体悟语文之美。为达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趣。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比喻,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巧妙的设问、随机的表演也可以引发兴趣。只要教师善于收集,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俯拾皆是。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先拿《红楼梦》中的两个故事说事,那就是女娲补天与木石前盟。“女娲补天”的故事主要交代“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的由来。而“木石前盟”主要讲述的是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奇遇,原来顽石是天庭的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救活了“绛珠仙草”(林黛玉),在这顽石下世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就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两个富有玄幻色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铺垫,促使学生理解贾、林二人初次见面就互有好感的情感之美。其次,用音乐激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音乐,以乐曲吸引学生的听觉,就很容易使学生置身乐曲所创设的美的氛围中。例如,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就可以利用《春江花月夜》这首古筝乐曲,以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营造出飘逸空灵的意境,这怎能不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由纯净的梦和皎洁的月华构成的世界吸引着学生,使之在其间乐而忘返。
二.引导体验让学生生情
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会激荡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浸润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文本是有生命力的,饱含着作者对自我、对人生、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教师引导得当,就会通过学生的体验达到入境动情的效果,以文本的的真情实感与美的意境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开发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体会文本的情味、意蕴与境界,再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与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以心读文章、用灵魂与文章碰撞,在这种激情下,教师的教学自然就充满美感,情思横溢,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例如,教师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饱含深情的回顾那些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时光,以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来品味“空中楼阁”就很容易入境入情,并进而引发共鸣了。
三.引导悟理让学生思索
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去探寻文本潜在的意蕴,通过语言、形象、形式的表象深挖深层次的内在美,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追寻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每一篇文本的深处都深潜着作者的追求与探寻,内隐着生活世界的幽微和深邃,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捕捉到作者生活情趣的流露以及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体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态度和生命现象的深度诠释以及对时代内涵的深刻触摸,体验到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深层次开掘以及对生命世界的哲理昭示。例如,在讲授《赤壁赋》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悟理:人生在无限宇宙中是极其短暂的,这也是困扰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一大难题。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陈子昂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人生既短暂又渺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效解决问题,可以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段,并引导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如果我们站在变的角度,那么,“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就没有永恒的事物,所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但是,如果站在从不变的角度,那么,水“未尝往”,月也“卒莫消长”,万事万物都因了无穷无尽、不会断绝而变得永恒,也就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及巧妙引导,就使学生一步步的体悟到了苏轼的人生观、哲理观,再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让学生对人生深入思考、感悟生命,进而让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审美世界,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人生思考。
杜丽娟,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一.导入激趣引学生入境
在导入环节,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思维活跃起来,主动与教师一道体悟语文之美。为达此目的,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趣。有趣的故事、生动的比喻,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巧妙的设问、随机的表演也可以引发兴趣。只要教师善于收集,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俯拾皆是。例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先拿《红楼梦》中的两个故事说事,那就是女娲补天与木石前盟。“女娲补天”的故事主要交代“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的由来。而“木石前盟”主要讲述的是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奇遇,原来顽石是天庭的神瑛侍者,他以甘露救活了“绛珠仙草”(林黛玉),在这顽石下世时,她为酬报灌溉之恩,就用一生所有的眼泪回报他。这两个富有玄幻色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铺垫,促使学生理解贾、林二人初次见面就互有好感的情感之美。其次,用音乐激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音乐,以乐曲吸引学生的听觉,就很容易使学生置身乐曲所创设的美的氛围中。例如,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就可以利用《春江花月夜》这首古筝乐曲,以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营造出飘逸空灵的意境,这怎能不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个由纯净的梦和皎洁的月华构成的世界吸引着学生,使之在其间乐而忘返。
二.引导体验让学生生情
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会激荡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情感的浸润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文本是有生命力的,饱含着作者对自我、对人生、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教师引导得当,就会通过学生的体验达到入境动情的效果,以文本的的真情实感与美的意境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学生的情思、开发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体会文本的情味、意蕴与境界,再将自己的所感所悟与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以心读文章、用灵魂与文章碰撞,在这种激情下,教师的教学自然就充满美感,情思横溢,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例如,教师在教《我的空中楼阁》时,可先引导学生回忆,饱含深情的回顾那些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时光,以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来品味“空中楼阁”就很容易入境入情,并进而引发共鸣了。
三.引导悟理让学生思索
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去探寻文本潜在的意蕴,通过语言、形象、形式的表象深挖深层次的内在美,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追寻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每一篇文本的深处都深潜着作者的追求与探寻,内隐着生活世界的幽微和深邃,通过教师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透过语言符号,捕捉到作者生活情趣的流露以及对某种人生价值、生活哲理的体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态度和生命现象的深度诠释以及对时代内涵的深刻触摸,体验到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深层次开掘以及对生命世界的哲理昭示。例如,在讲授《赤壁赋》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悟理:人生在无限宇宙中是极其短暂的,这也是困扰古今中外智者哲人的一大难题。孔子曾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陈子昂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人生既短暂又渺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然后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效解决问题,可以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段,并引导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身边的水和月感悟到事物以及人的变和不变的相对性)。如果我们站在变的角度,那么,“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就没有永恒的事物,所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但是,如果站在从不变的角度,那么,水“未尝往”,月也“卒莫消长”,万事万物都因了无穷无尽、不会断绝而变得永恒,也就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及巧妙引导,就使学生一步步的体悟到了苏轼的人生观、哲理观,再结合学生自身的认识,让学生对人生深入思考、感悟生命,进而让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审美世界,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人生思考。
杜丽娟,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