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与构建过程,注重情境的创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但细细咀嚼品味过后,还是有许多遗憾和不足。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在“实、活、新、细、曲”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有效课堂。“实”,就是要有实效;“活”,就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新”,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细”,就是要在细节的思考上下功夫;“曲”,就是挑起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实、活、新、细、曲” 下功夫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在小学数学教改中,广大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全程参与了听课、评课研讨。课堂开放课型丰富,既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内容多彩,既有概念形成课,也有解决问题,还有几何图形。从整体上看,很多教师都能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与构建过程,注重情境的创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但细细咀嚼品味过后,还是有许多遗憾和不足。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在“实、活、新、细、曲”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有效课堂。
1“实”,就是要有实效
首先,目标的确认要实。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都要考虑的清清楚楚,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挥洒自如,恰如其分地处理突发情况。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教师喜欢借鉴优质教案,这也无可非议,但借鉴别人教案一定要批判地用,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拔得太高容易使学生望尘莫及,丧失信心;设的太低则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因此,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多减要加,在练习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杨杨带了265元钱去超市,准备买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到了超市,杨杨看中了一盒标价97元的西洋参胶囊,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付给收银员,收银员找给杨杨( )元,这时杨杨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①265-97;②265+3;③100-3+165;④265-100+3,从而明白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上一练习教学设计得比较开放,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效地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突破。使学生对于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数学化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教学真有实效。
2“活”,就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沉着冷静,善于疏导和化解认知矛盾,并做到了无痕迹。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凡老师遇到学生卡壳时,异常着急,总是用重复的方式去化解问题,到头来问题没得到解决,学生反而更糊涂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例如,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对于45-9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45-9=44。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弄清错误的根源,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个位5-9不够减,所以用9-5=4,再与个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44。”其他同学立刻笑了:“不对,9是减数,怎么能用95-呢?”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脸儿通红。笔者接着说:“你观察很仔细,发现了个位5-9不够减了,那么不够减,差几?怎么办呢?”其他同学开始动脑筋,各种各样的办法出来了:①40-9=31, 31+5=36; ②15-9=6, 30+6=36; ③10-9=1,1+35=36……这时,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9-5=4可以,因为5比9少4,所以再从40里去掉4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引导和宽容,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与创新。
3“新”,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现在的课堂的确都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但总是有一种不到位的感觉。形式上新了,实质没有新,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反思原因,笔者想主要是对新理念的内涵没有真正的理解,流于表面层次。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内涵重新理解与把握,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领悟,并且多想想存在的问题原因会是什么。眼下,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为了“新”,硬生生地套上一些新理念,扭曲了对新理念的认识。比如联系实际,以为用生活中的事编练习题就是了,往往忽视了学生熟不熟悉、用在这里恰不恰当,也忽视了学生感不感兴趣,缺少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联系实际。因此,对教师进行新课改理论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吃透新课改的精神,恰如其分地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余数比除数小》时,笔者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联系实际,进行“有余数除法”教学。
师: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全班同学42人参加联欢会,如果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
师:联欢会上,需要买一些饮料,如果一瓶饮料5元钱,老师手里只有26元钱,最多可以买几瓶?
电脑显示:26÷5=5(瓶)……1(元) ’
师:如果老师手里的钱能买5瓶饮料,你猜猜老师手里有多少钱? (有30元;也许32元;应该是在30 —35元之间。) 师:国庆联欢会上,教室也要布置布置,首先要挂一些气球。按照绿、红、黄、紫4个为一组的顺序依次挂成一排气球。这样挂气球有规律吗?第2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找到答案吗?
在“有余数除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国庆节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在“分组”、“买饮料”、“挂气球”等具体的事件中实现对有余数除法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特别是通过“如果老师手里的钱能买5瓶饮料,你猜猜老师手里有多少钱”的开放性推理,让学生在由果及因的逆向运用中强化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进而在直观经验的辅助下,深刻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促进数感的形成。
4“细”,就是要在细节的思考上下功夫
“细”,就是要在细节的思考上下功夫,这是笔者近段时间以来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笔者从内心为这节课叫好。但在检测学生时,笔者发现效果不像笔者想象的那祥,有的学生将量角器最下边与角的一边重合,而没有将0刻度重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已经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为什么还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位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中,他所展示给学生的量角器0刻度就在量角器的一条直边上,笔者恍然大悟。
5“曲”,就是挑起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完善、丰富、发展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临界点,巧妙设问,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思维上的断层。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了,他们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学习热情不言而喻。
新知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认知能力正在形成中,学习中往往会出认知上的一些盲点。这时,教师可适当设置陷阱,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完善对新知的正确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笔者通过设置前后几次认知冲突,几经反复,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1)猜想。几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不假总索地回答需要3根。是不是任意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2)操作验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几组小棒,通过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围成三角形。符合什么条件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引发第二次认知冲突。
(3)观察发现。先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得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能围成三角形。
“我们组反对,我们组用的是3厘米、4厘米、8厘米的三根小棒,3+8>4,4+8>3,但不管怎么摆也摆不成三角形。”一学生一边演示一边争辩。
“我们组也不同意,我们组用的三根小棒分别是4厘米、5厘米、9厘米,4+9>5,5+9>4,摆出的图形,一种是4厘米与5厘米的小棒接起来和9厘米的小棒重合在一起,成一条线。另一种虽然接出三角形,但9厘米的小棒篷出一截。”另一小组的学生也不甘示弱。上面的结论该怎样订正呢?第三次认知冲突已然形成。
(4)再度观察。学生再次对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进行观察,终于发现:只有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至此,学生对三角形三边条之间的关系清楚明了了。
三次认知冲突,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培养了其思维的深度。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的,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世明. 激活生成元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j]. 创新教学,2011(1):6—7.
[3]杨万琼.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实践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66
[4]黄传侠.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7):5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实、活、新、细、曲” 下功夫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在小学数学教改中,广大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全程参与了听课、评课研讨。课堂开放课型丰富,既有新授课,也有练习课;内容多彩,既有概念形成课,也有解决问题,还有几何图形。从整体上看,很多教师都能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与构建过程,注重情境的创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但细细咀嚼品味过后,还是有许多遗憾和不足。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在“实、活、新、细、曲”上下功夫,着力构建有效课堂。
1“实”,就是要有实效
首先,目标的确认要实。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都要考虑的清清楚楚,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挥洒自如,恰如其分地处理突发情况。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教师喜欢借鉴优质教案,这也无可非议,但借鉴别人教案一定要批判地用,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拔得太高容易使学生望尘莫及,丧失信心;设的太低则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因此,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多减要加,在练习时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杨杨带了265元钱去超市,准备买一盒西洋参给爷爷补身体。到了超市,杨杨看中了一盒标价97元的西洋参胶囊,就从口袋中拿出( )张一百元付给收银员,收银员找给杨杨( )元,这时杨杨口袋里还剩( )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①265-97;②265+3;③100-3+165;④265-100+3,从而明白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上一练习教学设计得比较开放,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效地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突破。使学生对于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上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了数学化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教学真有实效。
2“活”,就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机智,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要沉着冷静,善于疏导和化解认知矛盾,并做到了无痕迹。做到这一点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凡老师遇到学生卡壳时,异常着急,总是用重复的方式去化解问题,到头来问题没得到解决,学生反而更糊涂了。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课堂调控,设计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例如,笔者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对于45-9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45-9=44。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弄清错误的根源,教师接着问:“你是怎样想的?”“因为个位5-9不够减,所以用9-5=4,再与个位上的4合起来就是44。”其他同学立刻笑了:“不对,9是减数,怎么能用95-呢?”这位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小脸儿通红。笔者接着说:“你观察很仔细,发现了个位5-9不够减了,那么不够减,差几?怎么办呢?”其他同学开始动脑筋,各种各样的办法出来了:①40-9=31, 31+5=36; ②15-9=6, 30+6=36; ③10-9=1,1+35=36……这时,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想用9-5=4可以,因为5比9少4,所以再从40里去掉4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引导和宽容,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与创新。
3“新”,就是课堂教学的设计一定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
现在的课堂的确都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但总是有一种不到位的感觉。形式上新了,实质没有新,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反思原因,笔者想主要是对新理念的内涵没有真正的理解,流于表面层次。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对新课标、新理念的内涵重新理解与把握,边实践边反思,边实践边领悟,并且多想想存在的问题原因会是什么。眼下,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为了“新”,硬生生地套上一些新理念,扭曲了对新理念的认识。比如联系实际,以为用生活中的事编练习题就是了,往往忽视了学生熟不熟悉、用在这里恰不恰当,也忽视了学生感不感兴趣,缺少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联系实际。因此,对教师进行新课改理论培训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吃透新课改的精神,恰如其分地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余数比除数小》时,笔者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联系实际,进行“有余数除法”教学。
师: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全班同学42人参加联欢会,如果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
师:联欢会上,需要买一些饮料,如果一瓶饮料5元钱,老师手里只有26元钱,最多可以买几瓶?
电脑显示:26÷5=5(瓶)……1(元) ’
师:如果老师手里的钱能买5瓶饮料,你猜猜老师手里有多少钱? (有30元;也许32元;应该是在30 —35元之间。) 师:国庆联欢会上,教室也要布置布置,首先要挂一些气球。按照绿、红、黄、紫4个为一组的顺序依次挂成一排气球。这样挂气球有规律吗?第21个是什么颜色的气球?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找到答案吗?
在“有余数除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国庆节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在“分组”、“买饮料”、“挂气球”等具体的事件中实现对有余数除法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特别是通过“如果老师手里的钱能买5瓶饮料,你猜猜老师手里有多少钱”的开放性推理,让学生在由果及因的逆向运用中强化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进而在直观经验的辅助下,深刻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促进数感的形成。
4“细”,就是要在细节的思考上下功夫
“细”,就是要在细节的思考上下功夫,这是笔者近段时间以来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笔者从内心为这节课叫好。但在检测学生时,笔者发现效果不像笔者想象的那祥,有的学生将量角器最下边与角的一边重合,而没有将0刻度重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已经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为什么还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这位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中,他所展示给学生的量角器0刻度就在量角器的一条直边上,笔者恍然大悟。
5“曲”,就是挑起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完善、丰富、发展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临界点,巧妙设问,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思维上的断层。这样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了,他们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学习热情不言而喻。
新知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经验少,认知能力正在形成中,学习中往往会出认知上的一些盲点。这时,教师可适当设置陷阱,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完善对新知的正确建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笔者通过设置前后几次认知冲突,几经反复,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1)猜想。几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不假总索地回答需要3根。是不是任意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2)操作验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几组小棒,通过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围成三角形。符合什么条件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引发第二次认知冲突。
(3)观察发现。先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得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能围成三角形。
“我们组反对,我们组用的是3厘米、4厘米、8厘米的三根小棒,3+8>4,4+8>3,但不管怎么摆也摆不成三角形。”一学生一边演示一边争辩。
“我们组也不同意,我们组用的三根小棒分别是4厘米、5厘米、9厘米,4+9>5,5+9>4,摆出的图形,一种是4厘米与5厘米的小棒接起来和9厘米的小棒重合在一起,成一条线。另一种虽然接出三角形,但9厘米的小棒篷出一截。”另一小组的学生也不甘示弱。上面的结论该怎样订正呢?第三次认知冲突已然形成。
(4)再度观察。学生再次对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进行观察,终于发现:只有在“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至此,学生对三角形三边条之间的关系清楚明了了。
三次认知冲突,层层递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培养了其思维的深度。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的,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的好,“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生命因此不断走向圆满。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1.
[2]张世明. 激活生成元素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j]. 创新教学,2011(1):6—7.
[3]杨万琼.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尝试实践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66
[4]黄传侠.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