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赠刘景文》一诗表达了苏轼对丰收之秋的赞美和对刘景文的劝慰。因此,在简要梳理、通读之后,学生都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并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给这首诗牢牢地贴上了标签。然而,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古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诗人的情感,从而在丰富的阅读、情感体验中,积淀中华文化基因,提升诗文阅读的素养。教学该诗时,我从诗中看似平常处、学生认知模糊处、似懂非懂处进行进一步的追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看似平常处追问
在理解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我追问:“菊花凋零,但枝干依然傲然挺立,‘荷尽’之后,它虽“已无擎雨盖”,但也‘犹有’着属于它的东西,大家知道吗?”学生先是一愣,继而也猜测道:“荷叶枯了,但茎还在……对!茎顶端莲蓬里的莲子成熟了!”“还有水下的粗壮的莲藕!”“所以,菊花傲对瑟瑟寒风坚韧不拔,让我们敬佩。但是,荷花在生命尽头,还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果实,这同样令人肃然起敬!”“这时候,如果你觉得菊花是勇敢的,那荷花还是凋零的吗?”“不是,荷也是伟大的,只是有点悲壮的味道了。”“所以,我想告诉苏轼:秋天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不仅仅是因为站在高高枝头上的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还有饱满的莲子,粗壮的莲藕,沉甸甸的稻穗!”“是啊,秋天有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你要记住,它是一年好景!”
《赠刘景文》一诗的开篇,苏轼就给我们呈现了枯叶凋零的萧条之秋,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会将它与下面的景象对立起来看,全诗在情感上有从遗憾到惊喜的转变。但通过以上追问,学生会忽然发现“荷尽犹有莲和藕”,从而在风格上与第二句对应起来。同时,他们从莲蓬、莲藕联想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加认同苏轼所说的秋是“一年好景”。
二、从粗糙理解处追问
自古以来,荷、菊、橘都是美好君子形象的象征。“荷、菊、橘”这几个景物出现在苏轼的诗中,决不是他的一时兴起,随手拈来。苏轼只抓住秋天里荷叶枯萎、菊花凋零、橙黄橘绿这些景物,自然有他的一番道理。我通过诗句的旁征博引,让学生深入理解“荷、菊、橘”高洁、坚强、正直的意象,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离离朱实绿丛中,似火烧山处处红”“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从而加深苏轼劝刘景文的深层含义:“文武双全的刘景文,虽然已经58岁了,但他
一、从看似平常处追问
在理解了“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我追问:“菊花凋零,但枝干依然傲然挺立,‘荷尽’之后,它虽“已无擎雨盖”,但也‘犹有’着属于它的东西,大家知道吗?”学生先是一愣,继而也猜测道:“荷叶枯了,但茎还在……对!茎顶端莲蓬里的莲子成熟了!”“还有水下的粗壮的莲藕!”“所以,菊花傲对瑟瑟寒风坚韧不拔,让我们敬佩。但是,荷花在生命尽头,还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果实,这同样令人肃然起敬!”“这时候,如果你觉得菊花是勇敢的,那荷花还是凋零的吗?”“不是,荷也是伟大的,只是有点悲壮的味道了。”“所以,我想告诉苏轼:秋天是一年当中最美好的季节,不仅仅是因为站在高高枝头上的黄澄澄的橙子,绿油油的橘子,还有饱满的莲子,粗壮的莲藕,沉甸甸的稻穗!”“是啊,秋天有一派迷人的丰收景象,你要记住,它是一年好景!”
《赠刘景文》一诗的开篇,苏轼就给我们呈现了枯叶凋零的萧条之秋,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学生会将它与下面的景象对立起来看,全诗在情感上有从遗憾到惊喜的转变。但通过以上追问,学生会忽然发现“荷尽犹有莲和藕”,从而在风格上与第二句对应起来。同时,他们从莲蓬、莲藕联想到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加认同苏轼所说的秋是“一年好景”。
二、从粗糙理解处追问
自古以来,荷、菊、橘都是美好君子形象的象征。“荷、菊、橘”这几个景物出现在苏轼的诗中,决不是他的一时兴起,随手拈来。苏轼只抓住秋天里荷叶枯萎、菊花凋零、橙黄橘绿这些景物,自然有他的一番道理。我通过诗句的旁征博引,让学生深入理解“荷、菊、橘”高洁、坚强、正直的意象,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离离朱实绿丛中,似火烧山处处红”“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从而加深苏轼劝刘景文的深层含义:“文武双全的刘景文,虽然已经58岁了,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