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证书"制度的现状为例,从企业、教学、师资和学生四个层面提出了"双证书"制度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证书 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我院近年来也积极探索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我院实践的一些经历和其他院校的相关资料发现,"双证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双证书"现状
随着"双证书"政策推行多年,各高职院校已普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调查显示,已在部分专业或全部专业引入职业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占被调查院校的92.6%[1]。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已有6、7年的时间,2007-2009届毕业生双证书率87%左右;2010-2012近几届毕业学生双证率较高,达95%以上。尽管双证书率呈上升趋势,但"双证书"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信誉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视,只是作为录用人才的参考,企业主要是考虑其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而并非考虑证书证明的能力。甚至有的企业不做参考,也不将其与工资及福利待遇挂钩。证书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除了企业的原因、国家对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和政策的缺乏外,还有就是学校追求双证书通过率,不衡量证书的社会企业认可度,甚至考试内容与岗位等级要求相比难度偏低。这样,学生即便取得了证书而实际能力仍然很欠缺。
(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不紧密,两者还不能很好地融通。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在学生取得学业毕业证书前后,通过训练技能与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养模式缺乏运用系统的方法,把学术与职业、理论与应用、知与行、用脑和用手等二元分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时间短暂,培训效果不佳"双证书"的考核时间,有时在假期进行,有时在学生上课期间进行。因此,就培训时间来说,通常比较短暂;有的老师敬业精神不强,而使得培训也流于形式。学生除了死记考试题目外,真正的收获往往很少。
(四)学生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认识不少学生迫于毕业的需要和学校的压力,盲目考证,证书数量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
(五)职业资格证书工种单一,等级较低由于某些工种报名人数少,劳动部门和学校为了节约成本,通常把少数工种的培训考核放弃了。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工种主要就是药物制剂工、发酵工等。药物提取工的考核2009-2010届占45%,近两年几乎就没有学生报考了。另外,通过对2009-2012近几届毕业学生的职业资格等级统计发现,95%的学生获取了中级药物制剂工、中级发酵工等工种;而只有40%的学生获取了相应工种的高级资格。这样单一、低等级的工种是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的现状分析,要解决以上关键问题,可通过企业、教学、师资和学生几方面来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与不断完善,以使双证书制度实施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双证书制度的探索与完善
(一)基于校企合作推进双证书制度【2】,提高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认可度
基于校企合作推进双证书制度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要想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认可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一方面,院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岗位设置,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学生选择考证类型。另一方面,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甚至参与学生考证工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企业选拔对口人才。这样可提高学生所考证书的企业认可度和社会信誉度。
(二)实施与"双证书"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3】
1.以就业为导向修定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连续性,注重工作性、过程性,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职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群要求修定教学计划,以职业资格具体要求为起点进行课程开发,我院生物制药专业近两年以重庆市级示范建设为契机,开发了《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天然药物生产技术》等校本教材,相关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突出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2.探索"五融合"的教学模式,适应高职教育情境化、形象化的教育特点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从2007年7月到2010年7月探索了"教学进程与生产流程融合"、"课堂与车间融合"、"教师与师傅角色融合"、"学生与员工身份融合"、"课程考核与工作绩效考核融合"的"五融合"教学模式。
(三)以提高"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目标,扩大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角,推动"双证书"制度的深化【3】
1.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力度。具体措施有:要求教师到企业锻炼和业务实践;鼓励教师的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支持师生组队参加各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强化职教意识;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联合进行科研开发,提高职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要求获得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通过相关考试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的资格,以便更清楚行业发展动态以及职业资格考核与鉴定的最新要求。
2.优化"双师"结构比例培育专兼职的"双师"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本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聘用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和其他院校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技能过硬的"一线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以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多年岗位实践经验积累的职业前瞻性、市场意识在教学指导中促进本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兼职教师的聘用能极大满足学生"考证"这一学习形式,带动学生的对实践技能学习的渴望和需求,调动他们"考证"的积极性。
(四)通过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双证书"制度的内涵,促进"双证书"制度的高质量建设
1.人才素质的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双证书"制度实行过程中应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意识、批判思维、质疑精神、鉴别能力、责任意识、职业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双证书"制度才能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在高水平上的融通,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形成高起点。
2.学生自我要求的高标准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获取高"含金量"证书,对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未来的社会将是"考证"的时代,在校期间即能以高"含金量"资格证书为动力和追求,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资质。拥有就业优势和竞争力,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书"制度的真正愿景。
3.学生学习研究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在注重以上两个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倡导和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横向课题研究,用技能训练带动技术研发能力;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
三、结语
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已是主流。各院校应有自身的特色,也应该吸取其他院校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双证书"模式,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童金杞.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2]胡双喜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双证书制度的研究[J].文教资料
[3]吴炜炜."双证书"制度在高职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证书 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我院近年来也积极探索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据我院实践的一些经历和其他院校的相关资料发现,"双证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双证书"现状
随着"双证书"政策推行多年,各高职院校已普遍引入职业资格证书。调查显示,已在部分专业或全部专业引入职业格证书、实施双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占被调查院校的92.6%[1]。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施"双证书"制度已有6、7年的时间,2007-2009届毕业生双证书率87%左右;2010-2012近几届毕业学生双证率较高,达95%以上。尽管双证书率呈上升趋势,但"双证书"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信誉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视,只是作为录用人才的参考,企业主要是考虑其具备一些基本素质而并非考虑证书证明的能力。甚至有的企业不做参考,也不将其与工资及福利待遇挂钩。证书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除了企业的原因、国家对职业资格认证管理和政策的缺乏外,还有就是学校追求双证书通过率,不衡量证书的社会企业认可度,甚至考试内容与岗位等级要求相比难度偏低。这样,学生即便取得了证书而实际能力仍然很欠缺。
(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不紧密,两者还不能很好地融通。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在学生取得学业毕业证书前后,通过训练技能与考核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养模式缺乏运用系统的方法,把学术与职业、理论与应用、知与行、用脑和用手等二元分立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培训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时间短暂,培训效果不佳"双证书"的考核时间,有时在假期进行,有时在学生上课期间进行。因此,就培训时间来说,通常比较短暂;有的老师敬业精神不强,而使得培训也流于形式。学生除了死记考试题目外,真正的收获往往很少。
(四)学生对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认识不少学生迫于毕业的需要和学校的压力,盲目考证,证书数量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却很少。
(五)职业资格证书工种单一,等级较低由于某些工种报名人数少,劳动部门和学校为了节约成本,通常把少数工种的培训考核放弃了。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工种主要就是药物制剂工、发酵工等。药物提取工的考核2009-2010届占45%,近两年几乎就没有学生报考了。另外,通过对2009-2012近几届毕业学生的职业资格等级统计发现,95%的学生获取了中级药物制剂工、中级发酵工等工种;而只有40%的学生获取了相应工种的高级资格。这样单一、低等级的工种是很难满足企业的需要的。
基于以上的现状分析,要解决以上关键问题,可通过企业、教学、师资和学生几方面来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与不断完善,以使双证书制度实施得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双证书制度的探索与完善
(一)基于校企合作推进双证书制度【2】,提高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认可度
基于校企合作推进双证书制度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要想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认可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一方面,院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了解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岗位设置,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学生选择考证类型。另一方面,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甚至参与学生考证工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企业选拔对口人才。这样可提高学生所考证书的企业认可度和社会信誉度。
(二)实施与"双证书"制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机制【3】
1.以就业为导向修定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连续性,注重工作性、过程性,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职业发展需要和岗位群要求修定教学计划,以职业资格具体要求为起点进行课程开发,我院生物制药专业近两年以重庆市级示范建设为契机,开发了《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天然药物生产技术》等校本教材,相关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突出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2.探索"五融合"的教学模式,适应高职教育情境化、形象化的教育特点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从2007年7月到2010年7月探索了"教学进程与生产流程融合"、"课堂与车间融合"、"教师与师傅角色融合"、"学生与员工身份融合"、"课程考核与工作绩效考核融合"的"五融合"教学模式。
(三)以提高"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目标,扩大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角,推动"双证书"制度的深化【3】
1.提高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力度。具体措施有:要求教师到企业锻炼和业务实践;鼓励教师的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支持师生组队参加各项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强化职教意识;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联合进行科研开发,提高职业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要求获得相应级别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通过相关考试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的资格,以便更清楚行业发展动态以及职业资格考核与鉴定的最新要求。
2.优化"双师"结构比例培育专兼职的"双师"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在本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聘用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和其他院校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技能过硬的"一线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以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多年岗位实践经验积累的职业前瞻性、市场意识在教学指导中促进本校教师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兼职教师的聘用能极大满足学生"考证"这一学习形式,带动学生的对实践技能学习的渴望和需求,调动他们"考证"的积极性。
(四)通过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双证书"制度的内涵,促进"双证书"制度的高质量建设
1.人才素质的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双证书"制度实行过程中应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意识、批判思维、质疑精神、鉴别能力、责任意识、职业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双证书"制度才能实现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在高水平上的融通,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形成高起点。
2.学生自我要求的高标准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获取高"含金量"证书,对自我高标准严要求,未来的社会将是"考证"的时代,在校期间即能以高"含金量"资格证书为动力和追求,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将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资质。拥有就业优势和竞争力,真正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书"制度的真正愿景。
3.学生学习研究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在注重以上两个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倡导和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横向课题研究,用技能训练带动技术研发能力;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型高职人才。
三、结语
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已是主流。各院校应有自身的特色,也应该吸取其他院校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双证书"模式,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童金杞.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思考
[2]胡双喜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双证书制度的研究[J].文教资料
[3]吴炜炜."双证书"制度在高职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