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江淮晨报》9月19日报道,安徽合肥市民黄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女儿就读的某小学为了搞中秋活动,要求统一着装:男生穿唐装,女生穿旗袍。家长认为,这种衣服穿一次就压箱底,实在是浪费。而校方认为,当前社会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希望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来强化孩子们的相关意识。
笔者以为,作为教育机构,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了解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如此“盛装”回归传统,就未免有点过于形式化了。
近年来,《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国视讲堂》等电视节目相继热播,与此同时,读经班、孔子学校、国学夏令营、汉服成人礼也遍地开花。我们的学校、家长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仿佛带领孩子们一夜走进了“国学热”。日前,有专家指出,当下的“国学热”已近“发烧”,而此“热”也只不过是外语热、奥数热、钢琴热之后的一个新表现形式而已;许多貌似高雅的“国学”活动,其仪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有过分追求形式、急功近利之嫌。
审视时下以“穿古装诵《三字经》”为代表的所谓“国学热”,不难发现,其倾向已将本来作为一种学问存在的“国学”异化成了某种好像有多神圣的东西,变成了束缚儿童头脑的工具。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无论何时都应遵循其自身规律,顺应学生成长轨迹。穿古装诵经典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营造诵读的生动氛围,有其特殊的熏陶、内化作用,然而,当形式比内容更吸引人时,这样的国学教育就可能要失败了。有记者采访穿古装进行国学表演的同学,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穿古装好玩”,显然,对内容的领悟对他们而言自是退居其次了。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要让他们理解传统的精髓。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光凭衣着的改换来推行国学,学生就会觉得“传统就是穿古装”。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甚至可能因为学校的“表面功夫”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乃至排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掌握了这个要旨,就不会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变成时装“秀”了。
(作者单位:东平县接山教育办公室
山东泰安 271502)
责任编辑余志全
笔者以为,作为教育机构,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了解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如此“盛装”回归传统,就未免有点过于形式化了。
近年来,《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国视讲堂》等电视节目相继热播,与此同时,读经班、孔子学校、国学夏令营、汉服成人礼也遍地开花。我们的学校、家长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仿佛带领孩子们一夜走进了“国学热”。日前,有专家指出,当下的“国学热”已近“发烧”,而此“热”也只不过是外语热、奥数热、钢琴热之后的一个新表现形式而已;许多貌似高雅的“国学”活动,其仪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有过分追求形式、急功近利之嫌。
审视时下以“穿古装诵《三字经》”为代表的所谓“国学热”,不难发现,其倾向已将本来作为一种学问存在的“国学”异化成了某种好像有多神圣的东西,变成了束缚儿童头脑的工具。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无论何时都应遵循其自身规律,顺应学生成长轨迹。穿古装诵经典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营造诵读的生动氛围,有其特殊的熏陶、内化作用,然而,当形式比内容更吸引人时,这样的国学教育就可能要失败了。有记者采访穿古装进行国学表演的同学,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穿古装好玩”,显然,对内容的领悟对他们而言自是退居其次了。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要让他们理解传统的精髓。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光凭衣着的改换来推行国学,学生就会觉得“传统就是穿古装”。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甚至可能因为学校的“表面功夫”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乃至排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掌握了这个要旨,就不会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变成时装“秀”了。
(作者单位:东平县接山教育办公室
山东泰安 271502)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