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传统文化不必是时装“秀”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江淮晨报》9月19日报道,安徽合肥市民黄女士向媒体反映,她女儿就读的某小学为了搞中秋活动,要求统一着装:男生穿唐装,女生穿旗袍。家长认为,这种衣服穿一次就压箱底,实在是浪费。而校方认为,当前社会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希望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来强化孩子们的相关意识。
  笔者以为,作为教育机构,引导学生回归传统,了解传统文化无可厚非,但如此“盛装”回归传统,就未免有点过于形式化了。
  近年来,《开心学国学》《百家讲坛》《国视讲堂》等电视节目相继热播,与此同时,读经班、孔子学校、国学夏令营、汉服成人礼也遍地开花。我们的学校、家长以及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仿佛带领孩子们一夜走进了“国学热”。日前,有专家指出,当下的“国学热”已近“发烧”,而此“热”也只不过是外语热、奥数热、钢琴热之后的一个新表现形式而已;许多貌似高雅的“国学”活动,其仪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有过分追求形式、急功近利之嫌。
  审视时下以“穿古装诵《三字经》”为代表的所谓“国学热”,不难发现,其倾向已将本来作为一种学问存在的“国学”异化成了某种好像有多神圣的东西,变成了束缚儿童头脑的工具。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无论何时都应遵循其自身规律,顺应学生成长轨迹。穿古装诵经典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营造诵读的生动氛围,有其特殊的熏陶、内化作用,然而,当形式比内容更吸引人时,这样的国学教育就可能要失败了。有记者采访穿古装进行国学表演的同学,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穿古装好玩”,显然,对内容的领悟对他们而言自是退居其次了。
  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是要让他们理解传统的精髓。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光凭衣着的改换来推行国学,学生就会觉得“传统就是穿古装”。长此以往,学生们不但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甚至可能因为学校的“表面功夫”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乃至排斥。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掌握了这个要旨,就不会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变成时装“秀”了。
  
  (作者单位:东平县接山教育办公室
  山东泰安 271502)
  责任编辑余志全
其他文献
坚守于诗意语文研究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诗意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境界,是一种出世的态度、激情的投入”的确,一个人拥有了诗意的情怀,才会热爱生活,尊重生命,完善自我,拥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文修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从而挥洒诗意的人生。  然而,当下的社会已诚如崔栾教授所言:“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泛滥,纷纷走进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他们被这样的社会文化包围着、浸染着,被喧嚣、浮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电商行业不断崛起,已逐渐成为我国贸易的新增长点。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我国农产品的海外销售渠道不断扩展,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由于跨境电商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受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跨境电商平台上的语言使用存在着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缺乏标准化、规范性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跨境电商平台中的农产品英语翻译现状,并提出
【摘要】本文首先对利用视听教学进行英语口语培训的实践意义作了简要阐述;其后,围绕应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创设互动化培训手段、提炼总结知识元素三个方面,重点提出了利用视听教学进行英语口语培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视听教学;英语口语水平;视频资源  【作者简介】段月佳,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考察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据此,为了提升学校教育的人才
【摘要】在教学信息化技术应用日趋普遍的背景下,应明确并肯定信息化技术对高职英语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熟悉并掌握信息化教学知识和能力是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本文分析了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化技术对高职英语教学产生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的有教学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高职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构建结构化知识,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核
案例背景  春季学期接手了一位休产假老师的班级,还没有正式上课就从其他老师口中认识了一个这样的学生:上课坐不住,屁股上像扎了刺,东倒西歪;语文老师在点评作文,他趴在课桌上呼呼睡大觉;英语作业几乎完全不写,连基础的字母都认不全;美术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画,他在教室内乱跑;捏死了科学课上同学们养的蚕宝宝;课间休息时和同学正玩得好好的,突然就对其他同学动拳脚;不注意用语文明,经常满嘴脏话,没有同学喜欢和他
还在孩提时,就曾被这本爱的书籍滋养过。当时读到的是《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讲的是一个叫朱里奥的孩子,因为不忍心父亲为养家糊口累垮身体,利用晚上时间悄悄替父亲抄写,尽管被父亲误解,尽管拖垮了自己的身体,依旧无怨无悔的故事。作为小学课文,它里面的每一个文字,都勾起我童年美好的回忆,让我走进朦胧的过往。我一直记得,那时我家家境也不好,父母每天辛苦劳作,但他们很喜欢我读这篇课文给他们听。自然,他们也坚持不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的品德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在观赏一幅世界名画,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又像是在欣赏一首世界名曲,使人余音在耳,绕梁不绝。这类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教师情感丰富、专注投入,学生情感涌动、全神贯注,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牢牢地吸引了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激起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贯穿课堂始终的
雷锋是遥远的叔叔,画上的名人,但当我们都来说一说雷锋的那些事儿,雷锋就变成了可亲的“哥们”,身边的“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雷锋。    3月5日,是学雷锋日。我号召同学们“学雷锋,做好事”。有的同学抱怨说:这个雷锋呀,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好事呢,害得我们要天天做好事,累死人了……  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没有批评学生。学生抱怨是因为他们不了解雷锋,是因为我这个班主任将学雷锋活动弄得太严肃太枯燥。 
2008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培养出教育家成仿吾的湖南省新化县白云村“白云完小”(前身为“西团书院”),曾以环境优雅著称,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几乎从未中断过教学活动。可现在这所学校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8位教师和大约250名学生。古香古色的校园环境逐渐遭到破坏,校门口一栋曾是教员宿舍的木结构房屋,现已被粗糙的红砖房取代。两排据说是清朝风格的木房在五年前被列为D级危房,遭拆除,片瓦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