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与福建、江西、安徽接壤,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衢州所处的浙闽赣交界山地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所确定的九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2002年初,衢州市委、市政府立足良好生态环境的实际,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绿化美化钱江源头,营造衢州秀美山川”的目标;2003年3月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提出了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006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2010年前,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争取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城市。几年来,全面实施《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创建生态城市、建设绿色文明取得了明显成效。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意识
首先,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部署。衢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加大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在生态建设上为全省建设多作贡献。其次,始终把思想统一到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大目标”上来。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特色,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促进,实现“双赢”。第三,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上来。我们树立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强化环保意识,体现生态效益。高度重视林业经济,把林业摆在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大效益,使林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花卉苗木示范园区、绿色无公害林产品基地等,积极打造青山绿水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
衢州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总体要求。处理好两对关系、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项目标。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环境治理与社会稳定的两对关系;做到生态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三个相结合;确保实现完成生态省建设省、市目标责任书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年度任务;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考核验收;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重点断面和出境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计划等四项目标。
(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体系。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作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农业方面。建成了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开化县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 开化县、江山市和龙游县进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生态林业方面。近几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6.59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30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的较高水平;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264公里,建成花卉苗木基地9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96个和工业原料林基地8万亩,建成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个省级森林公园和48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生态工业方面。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近两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5%。生态旅游方面。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生态城镇方面。“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确立“盆景式城市”的特色理念,致力于做精、做美、做特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09个。生态文化方面。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孔子、棋子“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提高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生态衢州建设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
(三)完成生态市建设预期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衢州市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一是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2006年衢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12项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各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实现了全市“一片绿”。二是污染防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衢州市、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启动,衢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全市建成了2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近900个村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50.2%。三是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衢州市先后关闭了1.24万只竹料腌塘和41家土法造纸企业、完成了12家氨氮重点企业的治理、淘汰了小化工企业60多家、拆除水泥机立窑90多条、关闭小矿山170多个、小石灰窑520多个、实施了15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领导明确措施有效保障生态市建设顺利进行
衢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衢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市建设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确定“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的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同时,将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再由各县(市、区)分解到基层,形成了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统一完整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机制,使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到实处。
(二)编制规划,确立项目,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是林业。近年来,衢州市完成了城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规划、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100个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建立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村10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等,形成了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五大百亿”工程、“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载体,整合资源,突出项目的生态含量,编制、推荐项目,做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另一方面,认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市建成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万亩,二是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工程。全市完成100万亩。三是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00公里。
(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衢州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示范区带动作用,努力培育一批绿色单位和生态示范乡镇和村。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强化指导、积极扶持、严格考核、表彰奖励等创建程序,全市有74家企业获省级“绿色企业”称号;建成90个省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25个。
(四)创新思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在激励机制上,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奖励;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对实行清洁生产和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落实退税政策。在投入机制上,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在监督机制上,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群众参与机制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奖励、补助、规划、宣传、调研等。
(五)强化宣传,全面发动,营造氛围。生态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衢州市为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提出了建设“浙江绿源”的口号。通过邀请国家、省生态专家开办生态建设知识讲座和环保课。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了宣传专栏,举办生态摄影比赛,制作宣传光碟,汇编生态建设文献,举办 “中国(衢州)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设立宣传牌,开通“浙江绿源-衢州生态市建设网站”等形式,扩大衢州创建生态市建设的影响,展示了衢州良好生态形象,打响了衢州生态品牌。
近年来,衢州生态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为建设绿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意识
首先,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务院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决策部署。衢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认识衢州作为钱塘江源头地区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责任,加大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在生态建设上为全省建设多作贡献。其次,始终把思想统一到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两大目标”上来。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围绕“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积极推进“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衢州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特色,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相促进,实现“双赢”。第三,始终把思想统一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上来。我们树立保护生态就是造福人民的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强化环保意识,体现生态效益。高度重视林业经济,把林业摆在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生态建设的首要位置,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绿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全民性的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大效益,使林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现代花卉苗木示范园区、绿色无公害林产品基地等,积极打造青山绿水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在生态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
衢州市在推进生态市建设过程中,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抓好启动点、切入点,全力抓重点、破难点,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步伐。
(一)明确生态市建设总体要求。处理好两对关系、做到三个结合、实现四项目标。要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环境治理与社会稳定的两对关系;做到生态市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节约型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三个相结合;确保实现完成生态省建设省、市目标责任书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年度任务;确保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考核验收;确保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重点断面和出境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确保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计划等四项目标。
(二)深化生态市建设工程体系。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作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生态文化六大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农业方面。建成了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总面积12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92个;认定了3批共计99个衢州绿色农产品和97个衢州市绿色特色农业示范园场,获得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14个,1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开化县成为农业部命名的“全国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 开化县、江山市和龙游县进入全省30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行列。生态林业方面。近几年,我们通过大力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经济林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完成造林更新26.59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300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到17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1%的较高水平;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264公里,建成花卉苗木基地9万亩、省市级绿化示范村96个和工业原料林基地8万亩,建成城市防护林带1000亩,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二个省级森林公园和48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面积143.4平方公里。生态工业方面。坚持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创建生态市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要求,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全市有8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配套了余热发电项目,合计装机达7.8万千瓦。在造纸、化工行业推广热电联产技术,10个热电联产项目已建成投产,合计装机近21万千瓦。近两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每年下降5%。生态旅游方面。衢州人文景观荟萃,自然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衢州将生态理念植入旅游发展,发挥钱塘江源头山清水秀优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对以孔氏南宗家庙、围棋发源地烂柯山等为背景的古城文化景区,以钱江源头、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的水系源头生态旅游文化景区,以姑蔑旧地、龙游石窟为背景的姑蔑文化景区,从生态的角度整合提炼、拓展深化,建设集旅游、生态教育、科普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全市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到100%。生态城镇方面。“画好山水画,促进城镇生态化”,确立“盆景式城市”的特色理念,致力于做精、做美、做特城市。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利用江、湖、山、林等生态资源,把城市定位为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理念已融入城市规划与建设。全面开展“五城联创”活动,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已有100多个乡镇完成了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成市级生态示范乡镇6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4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09个。生态文化方面。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挖掘衢州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编制孔子、棋子“两子”文化发展纲要,大力弘扬南孔文化中正确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精神,提高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农家乐文化大篷车”、“国际孔子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创作了一批反映生态衢州建设主题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了衢州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
(三)完成生态市建设预期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衢州市生态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预期目标。一是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2006年衢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12项基本条件和26项指标全部达到一类标准;各县(市、区)都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实现了全市“一片绿”。二是污染防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目前,衢州市、县(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启动,衢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全市建成了27座乡镇垃圾中转站,近900个村开展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了50.2%。三是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衢州市先后关闭了1.24万只竹料腌塘和41家土法造纸企业、完成了12家氨氮重点企业的治理、淘汰了小化工企业60多家、拆除水泥机立窑90多条、关闭小矿山170多个、小石灰窑520多个、实施了150多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治理工程。
加强领导明确措施有效保障生态市建设顺利进行
衢州市委、市政府切实把生态市建设作为事关衢州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生态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市建设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都确定“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绿色单位,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的生态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同时,将任务以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再由各县(市、区)分解到基层,形成了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统一完整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机制,使各项任务分解到位、落到实处。
(二)编制规划,确立项目,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是林业。近年来,衢州市完成了城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城市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规划、千里绿色长廊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规划、100个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规划,建立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森林生态保护示范村100个,绿化示范村100个等,形成了健全完善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全省“五大百亿”工程、“生态省建设十大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等载体,整合资源,突出项目的生态含量,编制、推荐项目,做到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申报一批。另一方面,认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全市建成省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300万亩,二是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工程。全市完成100万亩。三是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全市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000公里。
(三)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衢州市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十分重视生态示范区带动作用,努力培育一批绿色单位和生态示范乡镇和村。几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强化指导、积极扶持、严格考核、表彰奖励等创建程序,全市有74家企业获省级“绿色企业”称号;建成90个省级“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家庭”;创建省市级生态乡镇6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25个。
(四)创新思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衢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关于生态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在激励机制上,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的单位进行奖励;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给予财政补贴;对实行清洁生产和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落实退税政策。在投入机制上,按照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在监督机制上,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执法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群众参与机制上,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生态市建设,对在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在工作经费保障上,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奖励、补助、规划、宣传、调研等。
(五)强化宣传,全面发动,营造氛围。生态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衢州市为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提出了建设“浙江绿源”的口号。通过邀请国家、省生态专家开办生态建设知识讲座和环保课。利用报纸、电视、电台开辟了宣传专栏,举办生态摄影比赛,制作宣传光碟,汇编生态建设文献,举办 “中国(衢州)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设立宣传牌,开通“浙江绿源-衢州生态市建设网站”等形式,扩大衢州创建生态市建设的影响,展示了衢州良好生态形象,打响了衢州生态品牌。
近年来,衢州生态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将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为建设绿色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