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小识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图书馆藏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如右图所示),系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其行款版式为十五行二十六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或无鱼尾。版心上镌千字文(或不镌),中镌所载诗文的文体之称和卷次(如“诗一”)及叶次。卷端题名大字占两行,题“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卷第一”。卷首有北宋元丰八年(1085)王震《南丰曾先生文集序》。全集凡三十四卷,分诗、杂文、杂说、杂议、论、策问、表、书、启、序、记、行状、墓志、词疏和祭文诸体。该集惟见《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传世孤罕,赵万里称:“字画刚劲,世无二帙,可称平水本上乘。”(《中国版刻图录》,下引同)洵为难得金刻佳本。
  曾巩集之编,《宋史》本传未述及,《直斋书录解题》称:“案韩持国为巩《神道碑》,称《类稿》五十卷、续四十卷、《外集》十卷,本传同之。”此处的“本传”当指《四朝国史》(《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误称“《宋史》本传亦同”)中的曾巩传。韩持国即韩维,所撰《朝散郎试中书舍人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曾公神道碑》(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阳集》卷二十九)云:“其先鲁人,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其四世祖延铎始为建昌军南丰人。”“平生无所好,唯藏书至二万卷,皆手自雠定。又集古今篆刻为《金石录》五十卷……既没,集其遗稿为《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遗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又曾肇(曾巩之弟)《子固先生行状》亦称:“既殁,集其稿为《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载《曲阜集》卷三)均未提及辑编者之名。冠以“元丰”之称,当明编集之年,而非所收诗文作年。《四朝国史》本传所述当即据自《神道碑》或《行状》,知曾巩集之编乃卒后所为,且编在元丰间。至南宋初,似惟存《类稿》五十卷,即《郡斋读书志》著录本。《遂初堂书目》同(不题卷数)。《四库全书总目》遂称:“至南渡后,《续稿》《外集》已散佚不传。”而南宋初撰《东都事略》所载曾巩传,称:“有文集曰《元丰类稿》五十卷、《外集》十卷。”似抄录旧传不全有脱略,抑或当时尚存《外集》,不得而知。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本有《类稿》五十卷、续四十卷和《年谱》一卷,云:“王震为之序,《年谱》朱熹所辑也。”“及朱公为谱时,《类稿》之外但有《别集》六卷。以为散逸者五十卷,而别集所存其什一也。开禧乙丑(1205)建昌守赵汝砺、丞陈东得于其族孙潍者,校而刊之,因《碑》(即《神道碑》)《傳》(即《四朝国史》曾巩传)之旧定著为四十卷。然所谓外集者又不知何当,则四十卷亦未必合其旧也。”则著录者即开禧元年赵汝砺刻本,刻在建昌(今江西南城)。赵汝砺本所载的王震序,据此金刻本云:“客有得其新旧所著而裒录之者,余因书其篇首云。”序末署“宋元丰八年季春三月朔日中书舍人王震序”。知赵汝砺本祖述北宋元丰间王震序题编本。王震序题“南丰曾先生文集”,未言卷数。但序撰在元丰八年,据曾巩之殁仅有两年;且据《宋史》本传,王震字子发,任馆阁校勘等职。疑王震即曾巩集一百卷本的编者,所谓“客有得其新旧所著而裒录之者”乃托词。朱熹撰《年谱》一卷今佚,有《南丰先生谱序》云:“公书或颇有岁月,参以史氏记及他书旧闻,次之著于篇。”(该序载明嘉靖王忬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中,不题撰者姓名,亦不载《南丰先生谱》)朱熹撰《年谱》时,所见除五十卷本《类稿》外,仅有六卷本《别集》。据陈振孙称:“以为散逸者五十卷(指《续类稿》和《外集》),而别集所存其什一也。”推测该《别集》之编,乃《续类稿》四十卷和《外集》十卷两者残存诗文的合编本。开禧元年,赵汝砺和守丞陈东自曾巩族孙曾潍手中得曾集,校刊为题“续稿”四十卷者。李致忠先生称此《续类稿》四十卷,已非北宋《续元丰类稿》旧第,而是“经过赵汝砺、陈东依据曾氏族孙曾潍所存,参照《神道碑》所记四十卷旧有格局重新加以编定的”(参《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之“元丰类稿”条)。总之,陈振孙著录本相较于《神道碑》和《行状》所记,增益《年谱》一卷,《外集》十卷阙之。虽非北宋本之旧,曾巩大部分诗文尚存。
  降至元代,《宋史·艺文志》著录《元丰类稿》五十卷,又《别集》六卷、《续稿》四十卷,则合《直斋书录解题》提及的六卷本《别集》与赵汝砺刻本而成。惟不著录《年谱》,疑元初已佚。元人刘埙《南丰先生学问》称,“近得《续稿》四十卷”,为元代有《续稿》传本之证。然元大德八年(1304)丁思敬刻本,惟有《类稿》五十卷,似《续类稿》其时已不存。按何乔新《书元丰类稿后》(载《明文海》卷二百三十六)云:“元季又亡于兵火,国初惟《类稿》藏于秘阁,士大夫鲜得见之。”《四库全书总目》亦称:“元季兵燹,其本又亡。”指四十卷本《续稿》明初不传,惟存五十卷本《类稿》。但李玑《重刻曾南丰先生文集序》(载《明文海》卷二百四十八)却云:“《类稿》刻久矣,《续稿》《外集》,成化间刻之于本邑。”似乎《续稿》和《外集》又并未失传。然检现存自元丁思敬刻曾集以来诸传本,均未载《续稿》和《外集》,疑此说不确,《四库全书总目》即称:“今所存者惟此五十卷而已。”此为曾巩集自北宋有编本以来的大致流传脉络。
  宋代有曾集之刻,除此金本外,尚有两种。第一种是残本,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及《藏园群书题记》等的记录,张允亮藏有四叶,即卷四十三之第五十五至五十八叶,现藏北京市文物局。许宝蘅藏有两卷(后归康生),即第三十一至三十二两卷,也基本是残叶,北京中贸圣佳拍卖公司2016年秋拍曾拍出(如下图所示)。两者均属清内阁大库旧藏,行款版式为十二行二十至二十五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无鱼尾,或双鱼尾。版心上镌本版字数,中镌“南八”“八”“南丰八”“南九”等及叶次,下镌刻工,有俊、余和江浩(?)等(此据许宝蘅藏本)。文中有夹注,行间异文旁注“某一作某”。卷端题“元丰类稿卷第三十□”。傅增湘称:“此雕工风气审之,似是江右刊本。”(《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若刻工果为“江浩”,又见于宋淳熙二年严陵郡庠刻本《通鉴纪事本末》中,严陵即今浙江建德。且刻风相近,疑该残宋本为严州刊本。傅氏还着重指出此残本的文献价值,云:“卷四十三之尾,其《张久中墓志铭》后又刻一首,文字大异,是一文两刻之别”,“卷三十二《论中书录黄札子》‘恐于理未安’句下脱二十二字,此外词句小异者,亦触目皆是。其‘一作某某’以小字注于本句旁,为宋刊本中之创例”。如卷三十二《论中书录黄画黄舍人不书检》中残本作“而侍郎押字,恐于理未安,□□□人遂不书检,惟书录黄、画黄而已,然恐于□□□□尽”句,元丁思敬刻本作“而侍郎押字,恐于理尚有未尽”,的确脱二十二字。至于附刻校记者,如卷三十一《请访问高骊世次》“聖歷中”之“歷”字旁注“歷一作曆”,丁思敬本作“曆”。卷三十二《申明保甲巡警盗贼》“委官点磨”之“磨”字旁注“磨一作检”,丁思敬本作“磨”。同卷《存恤外国人请著为令》“遭罹祸乱”之“祸乱”两字旁注“一作祸患”,丁思敬本作“祸乱”。即此数残叶,便足见其订正脱漏和校勘异文的价值。   此外,残宋本还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版心题“南”或“南丰”,当为曾巩全集的简称,与王震序题“南丰曾先生文集”相合。南宋也有“曾南丰集”之称,如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其二,版心所题的“八”或“九”,当指卷第所在的册次。这种版心题册次的现象在宋本中极为罕见,所知者惟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北宋本《通典》如此,但格式有异,是题“第几册”(如“第一册”)。其三,页码采用以册为单位连号的编排方式,即每册内所收各卷页码相连,不因卷次而另起叶。根据是张允亮所藏卷四十三的四张残叶,叶码是五十五至五十八。以丁思敬刻本同卷为据,该本为半叶十行二十字,卷四十三共计十余叶。而残宋本半叶十二行二十至二十五字不等,却达五十余叶显然不可能,推断卷四十三所在的第九册内各卷连号。此种现象与国家图书馆藏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相同,则残宋本当源出北宋旧本曾巩集(当即《神道碑》《行状》所记者)。傅增湘称:“虽零缣断璧,要为海内孤帙。”实可藉以窥见北宋本曾集之貌,且可正今传本之讹,鲁壁灵光,诧为惊人之物!
  第二种是《曾南丰先生文粹》,赵万里称:“宋讳缺笔至敦字……此书当是南宋中叶婺州刻本。各篇有出《南丰类稿》外者,文字亦较元明刻本《类稿》为胜。”据讳字《文粹》若果为光宗时所刻,既有《元豐类稿》不载之篇,似可推证南宋初以来《续类稿》及《外集》并未亡佚,只是晁公武和尤袤未及见(故书目不著录)。傅增湘称该宋本“脱误颇甚”(《藏园群书经眼录》),但对于印证《元丰类稿》之外曾巩诗文集的流传情况不无佐证之益。
  此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是宋代刊刻的第三种曾巩集,《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为宋“建阳巾箱本”。赵万里审定为“金刻本”,称:“版式刀法纸墨与潘氏滂喜斋旧藏《云斋广录》如出一辙,盖同为金中叶平水坊本。周密《志雅堂杂抄》称此类书为‘北本’。”该本的底本是宋本,许逸民先生称:“书中遇‘宋’‘太宗’‘皇帝’‘天子’‘朝廷’等字,皆前空一格。”(《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之“南丰曾子固先生集”条)赵万里则据其版式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荣六郎重刻北宋汴梁坊本《抱朴子》相似,称:“源出北宋旧椠,可以想见。”该本收文一百八十七篇,见于《元丰类稿》者一百十七篇,见于清顾崧龄辑曾巩《集外文》者十六篇,“其余五十四篇尽取之于《续稿》,为前人所未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其实也有可能取自《外集》,推测底本据自在北方流传(北宋亡后)的北宋旧本曾巩集。检书中“弦”“泫”“弦”“惊(驚)”“警”“贞”诸字阙笔,照旧保留底本中的讳字,而不及南宋帝讳,也印证底本具备“北宋本”的属性。又版心上端镌刻“暑”“地”“宙”“天”“日”“玄”“月”“洪”等千字文编号,同样保留的是底本即北宋旧本曾巩集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千字文号只是一小部分,且并不遵循顺序,推测该本的诗文编次并未遵循底本之貌,而是选编。《天禄琳琅书目后编》称“与元大德丁思敬所刻《元丰类稿》序次多寡迥异”,恰可为选编之证。检该本中的“天”字号是“论”(如卷第十一《唐论》),按道理底本的“天”字号大致对应卷一的内容,然丁思敬刻本《元丰类稿》(应保留北宋以来《元丰类稿》的旧貌)的卷一是“诗”,并不一致,金本镌刻千字文号的问题仍需研究。
  书中钤“唐白虎”“吴郡唐寅藏书印”“休宁朱之赤珍藏图书”“正气堂”“谦牧堂藏书记”“兼牧堂书画记”“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元方藏书”“曾在赵元方家”诸印,明唐寅旧藏。入清经朱之赤、揆叙所藏,后入藏清宫天禄琳琅。民国间散出后为赵元方收得,新中国成立初年,捐献北京图书馆。
其他文献
徐渭(1521—1593),不但是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明代中后期的戏曲家,其杂剧《四声猿》堪称明代杂剧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渔阳弄》四部杂剧,其中,尤以《雌木兰》影响最大。但是,《雌木兰》的主旨究竟为何,几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却是难以自圆其说。倘若是歌颂木兰代父从军的爱国思想,何以不着重描写其金戈铁马、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景,而只是“木冲出擒介”这寥寥五字便一笔带过
《宣城右集》是明代宣城汤宾尹编刻的宣城文学总集,二十八卷,收三国吴至明天启前有关宣城的诗文作品文三百余篇,诗七百余首。此书传本甚稀,明清以来少见著录、征引,也未为《四库全书》收入,今仅存数部,当代学者也少见利用。黄山书社于2017年8月出版了王景福、石巍、童达清的校注本,为利用此书提供了方便。近日翻检一过,发现所收唐宋元诗文颇有为《全唐文》《全唐诗》《全宋文》《全宋诗》《全元文》《全元诗》失收者,
停电时,有街上的光出现在眼前,晃着房子里简陋的家具,这样,电线是否断掉就不是问题,至少,在那光里,我听到呼吸声像蠕虫一般伸缩,蜷在床上,我的呼吸声与那光差不多的若隐若现。房子,低矮,临时搭建的棚屋,在运河的浅岸上,一边是干涸的河床,另一边是喧嚣的公路。电线吊在半空中,风稍微大一点,把它荡起又折断。这种情况,多半在晚上发生。白天,大家都到工地上去干活,晚上休息时,有人真的钻到梦里,有人走上公路,走上
朱淑真词集中有《柳梢青·咏梅》三首,现代学术研究基本论定是南北宋之交画家杨无咎(1097—1171,杨无咎,亦有称扬无咎。从《全宋词》《文津阁四库全书》作杨无咎。文中其他所引各据其出,不作统一)的题画词。这三首作品既有宋末元初周密、陈允平的题画唱酬,亦有明人戴冠为朱淑真所作和词,可知至少在明代就已被广泛认为是朱淑真作品。这一组《柳梢青》引起的两次异时唱和,因为唱和对象的认知、题写对象的物质状态不同
人物品藻,就是对人物的德行、才能、风采等诸方面的评价和议论。它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同战国时期诸侯养士引起游说之风,明清科举制度引起八股之热,统治者的选举与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了广大士人的行为选择。汉魏六朝时期的荐举入仕的方式是当时人物品藻风气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又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用人方式下不同的人才价值标准;不同的价值标准,又对希望入选或希冀
位于年轻人头骨里的小房间几乎一直光线充足。在那个房间里,在那个灰泥天花板下,吊着一盏橄榄色的灯,就像只倒挂的蘑菇,温馨地照亮了整个房间。一张单人床,矮矮的,牢牢的,四脚站在装满了衣物的壁橱边。还有沙发,就摆在墙角。哦,对了,另一个墙角还有一台立式钢琴。墙壁都是奶白色的木板,看起来那么新,上面点缀着一排排微型油画。一张可爱的玻璃桌放在房间的正中央,被棕黄色的镶木地面衬托着,两把塑料椅面对面地围绕它。
日本江户时代杰出汉诗人服部南郭(Hattori Nankaku,1683—1759),自幼接受和歌、连歌、绘画等日本文艺熏陶,同时研习汉籍“四书”及宋代周弼编选的《三体诗》,培育了扎实的汉文学素养。13岁时,因父亲去世而离开京都来到江户,17岁时以和歌与绘画才能得到府藩主柳泽侯的赏识。柳泽的周围当时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汉学者,其中包括古文辞大家荻生徂徕。南郭24岁时拜荻生徂徕为师,研读汉学并继续锤炼汉
【摘要】从突变论的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五种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在不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突变现象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对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 突变 类型    突变论认为,事物的突变现象有七种基本突变类型: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型脐点、双曲型脐点、抛物型脐点。折迭表示事物的开始或结束
住所背面有条小路通往树林,这条路在挡风门后六十米处折向右边,东南方向,消失在树丛中,这儿主要是片阔叶林。  英格丽·朗格巴克坐在厨房的桌子旁,一边抽烟一边读报。厨房有扇窗面向树林和小路,有一次她从报纸上抬起目光时,发现有个人影站在小路开始转弯的位置。这是五月,树上的花蕾渐渐绽放。那个人影很安静地站着。是个男的。她已经见过他一次了,在四天前,在同一个位置,半隐在树干之间。如果他再往前走一步,就能看得
唐人杜牧以诗闻名,赋创作仅三篇,其中《阿房宫赋》以短制发议论,气格遒劲,在赋史上独标一帜,为世所重,评为名篇佳构。然近代赋史对杜牧这篇赋的态度却看法轩轾,或对其只字不提(如铃木虎雄《赋史大要》),或对之评价甚高(如马积高《赋史》),究其因应在对赋之“体”的认知,这其中也包括《阿房宫赋》的立意与拟效。  该赋分为两大段:前段写阿房宫的兴建与焚毁,寄兴衰之理;后段发抒议论,寓伤古哀今之情。关于赋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