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与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分析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特征,力求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和与此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中国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79-02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分布的非对称性也有所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区域产业集聚现象越发明显,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外向型工业带。从1989年起侯鸟式的“民工潮”一直冲荡着中国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能源消费市场,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全国的迁移人口超过1.31亿,其中跨省迁移3392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表现出以下两大特征:
1 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规模巨大、距离较远且多分布于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在农业生产之外再获得一部分的非农业收入。而事实上,这种流动与转移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一直存在,但当时的方式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转移模式为主,只是由于在竞争的压力下,“乡镇企业资本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吸纳劳动力的速度相应减缓。农村劳动力面临着越来越强烈的跨区域转移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流动劳动力主体的内地剩余劳动力,必然向能够提供工作机会较多,均衡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首先由于省际之间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东部沿海成为加工贸易型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加工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为主,其创造出的劳动力需求除了给本地农业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还吸引大量内地劳动力;其次沿海地区由于更靠近国外市场,当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在管制解除之后借助相对较大的市场(国内和国外市场)获得迅速发展,其所创造的劳动力需要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得不从外地补充;再次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后向联系”使得资本要素开始向东部汇集,而这种产业转移也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需求。这就意味着其所能提供的均衡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远高于内地工业,并且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非常宽泛,而农民的跨省流动就是追求两个简单的目的:一是工作机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工倾向于向工业化程度较高、非国有经济较多,从而工作机会较多的地区迁移。而一旦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这种丰富的机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会涌入城市,下表是1999-2003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的数据:
表1显示90年代后期随着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出的速度与距离也明显增强。二是农民工倾向于流入名义工资水平较高的省份,这样即使他们所进入的并非高利润行业,也能获得较之其他地区或是农业生产更高的报酬,下表是2000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产业分布以及1997、1998年各行业农村劳动力从外地汇寄款统计:
表3显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产业中的分布主要集中与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农民工更选择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就业,并且从事的是本地劳动力不愿从事的比较累、脏、危险的工种,由于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来,而只能在非正规的、与城市居民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大多保持着原来的消费模式,储蓄倾向很高,通常把工作挣得的钱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寄回家乡,很少照顾到自己在城市的生活质量。这些条件保证了农民工在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中能够得到较之农业生产高得多的积累,从而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
2 外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不明显
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呈现着明显的三元化特征:即城市经济、农村工商业经济及农业经济,不同经济的技术水平不同,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层次和量也有所不同,由之引起的收入差距也会有显著不同。而第一产业较之其他行业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支出与收入的对应水平也低,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产品和要素的市场结构与相对价格等因素综合影响,就造成了农业生产中“低投入、低收益、低效率”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农户的“高投入、低收入、低素质”问题,反映了中国当前的农业发展不仅比较效益低下,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竞争能力。如下表:
而这种不协调的生产方式对农村居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部分压力更大,他们既缺乏农业生产资料,又缺乏理解科技与信息的能力,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中浪费大量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时间。对他们而言,与其在农业生产中付出大量的劳动而获取不到较高的收入,还不如在城市中从事一些危险性大、劳动强度高但收入也较高的工作。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机会,由于数量化的粗放经济仍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所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获取科技垄断优势,而这种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报酬对农民特别是低教育水平的农民仍然有相当的吸引力,这就使农业人口中初中以上学历的部分较多地流在了农村,而小学及文盲半文盲的部分更多地流向了城市。而更明显的是,对于中国这种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集体化大生产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这种农业人口的流出并不会对数量化的农业生产造成多少效率上的丧失,如下表所示:
这种低素质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会压制城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并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进程中成为可能被淘汰的对象。所以,如果不配合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计划提升,农民教育与再教育投资的迅速增长,则这些低素质农民工必然会在将来成为社会的弃儿,一方面是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加速将不断限制其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长期脱离农业生产使其所拥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信息与农业知识更加匮乏,较之于那些留在农村的相对高素质居民,他们在农业生产、土地经营、多样化种植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都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这些人口既难以在城市立足又很难重新适应农业生产,成为在城市边缘游荡的流民。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
[2]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Z].中国农村观察,2002,(1).
[3]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與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
[4]蔡昉.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 1997,(4).
[5]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6]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7]侯风云.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与人力资本状况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4,(4).
[8]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9]谭文兵,黄凌翔.农村人口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中国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79-02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分布的非对称性也有所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区域产业集聚现象越发明显,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外向型工业带。从1989年起侯鸟式的“民工潮”一直冲荡着中国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能源消费市场,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全国的迁移人口超过1.31亿,其中跨省迁移3392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也是不多见的。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表现出以下两大特征:
1 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规模巨大、距离较远且多分布于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在农业生产之外再获得一部分的非农业收入。而事实上,这种流动与转移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一直存在,但当时的方式是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转移模式为主,只是由于在竞争的压力下,“乡镇企业资本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吸纳劳动力的速度相应减缓。农村劳动力面临着越来越强烈的跨区域转移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流动劳动力主体的内地剩余劳动力,必然向能够提供工作机会较多,均衡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首先由于省际之间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东部沿海成为加工贸易型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加工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的环节为主,其创造出的劳动力需求除了给本地农业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还吸引大量内地劳动力;其次沿海地区由于更靠近国外市场,当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在管制解除之后借助相对较大的市场(国内和国外市场)获得迅速发展,其所创造的劳动力需要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得不从外地补充;再次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后向联系”使得资本要素开始向东部汇集,而这种产业转移也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需求。这就意味着其所能提供的均衡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远高于内地工业,并且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非常宽泛,而农民的跨省流动就是追求两个简单的目的:一是工作机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工倾向于向工业化程度较高、非国有经济较多,从而工作机会较多的地区迁移。而一旦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这种丰富的机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会涌入城市,下表是1999-2003年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的数据:
表1显示90年代后期随着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出的速度与距离也明显增强。二是农民工倾向于流入名义工资水平较高的省份,这样即使他们所进入的并非高利润行业,也能获得较之其他地区或是农业生产更高的报酬,下表是2000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就业的产业分布以及1997、1998年各行业农村劳动力从外地汇寄款统计:
表3显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产业中的分布主要集中与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农民工更选择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建筑业等行业就业,并且从事的是本地劳动力不愿从事的比较累、脏、危险的工种,由于农民工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够进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来,而只能在非正规的、与城市居民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大多保持着原来的消费模式,储蓄倾向很高,通常把工作挣得的钱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寄回家乡,很少照顾到自己在城市的生活质量。这些条件保证了农民工在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中能够得到较之农业生产高得多的积累,从而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
2 外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高,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不明显
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呈现着明显的三元化特征:即城市经济、农村工商业经济及农业经济,不同经济的技术水平不同,对人力资本需求的层次和量也有所不同,由之引起的收入差距也会有显著不同。而第一产业较之其他行业不仅生产效率低,而且支出与收入的对应水平也低,再加上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产品和要素的市场结构与相对价格等因素综合影响,就造成了农业生产中“低投入、低收益、低效率”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农户的“高投入、低收入、低素质”问题,反映了中国当前的农业发展不仅比较效益低下,而且缺乏获取资源的竞争能力。如下表:
而这种不协调的生产方式对农村居民中文化水平较低的部分压力更大,他们既缺乏农业生产资料,又缺乏理解科技与信息的能力,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中浪费大量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时间。对他们而言,与其在农业生产中付出大量的劳动而获取不到较高的收入,还不如在城市中从事一些危险性大、劳动强度高但收入也较高的工作。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机会,由于数量化的粗放经济仍然在经济活动中占据优势,所以应对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获取科技垄断优势,而这种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报酬对农民特别是低教育水平的农民仍然有相当的吸引力,这就使农业人口中初中以上学历的部分较多地流在了农村,而小学及文盲半文盲的部分更多地流向了城市。而更明显的是,对于中国这种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集体化大生产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这种农业人口的流出并不会对数量化的农业生产造成多少效率上的丧失,如下表所示:
这种低素质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会压制城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并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进程中成为可能被淘汰的对象。所以,如果不配合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计划提升,农民教育与再教育投资的迅速增长,则这些低素质农民工必然会在将来成为社会的弃儿,一方面是城市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加速将不断限制其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长期脱离农业生产使其所拥有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业信息与农业知识更加匮乏,较之于那些留在农村的相对高素质居民,他们在农业生产、土地经营、多样化种植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都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这些人口既难以在城市立足又很难重新适应农业生产,成为在城市边缘游荡的流民。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
[2]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Z].中国农村观察,2002,(1).
[3]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與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9.
[4]蔡昉.劳动力流动、择业与自组织过程中的经济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 1997,(4).
[5]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6]侯风云.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估计及外流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7]侯风云.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与人力资本状况相关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4,(4).
[8]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9]谭文兵,黄凌翔.农村人口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2,(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