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da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个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在2006年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中指出:“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传统的作文教学片面强调文章的“立意”,片面追求“文以载道”,教师机械地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看法、主张,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心灵的自由,写出的文章既无深刻优美之辞,又无新颖超拔之意。当前的作文教学,有的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生作文,而教师的经验也只是一种应试的经验,因而作文教学也只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忽略新课程标准培养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循规蹈矩,只会机械地、僵硬地按照题目的要求构思、行文,不敢越雷池一步,个性在一次次的作文中被抹杀,形成了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局面。
  如何才能让学生找回那失落的个性,敢于创新呢?
  一、突出主体,适当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让学生练习作文,其主要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叶老不赞成教师将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告诉学生,因为这样势必会使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不要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思想等的限制,有时观点较为偏激,走极端,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思路,端正其人生观、价值观,这只是对学生学习的补充与深化,并非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现在教师为了达到应试升学的目的,只进行单纯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讲解作文的技巧,形成了各种文体的套路,完全把写作主体——学生的个人思想、观点、感受抛之脑后,形成了“新八股”。在学生作文时,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试想,让一个人去写别人的思想、主张,他怎么能写得好呢?
  二、回归本源,发掘题材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加强对生活的积淀。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生活范围狭小,仅囿于学校、家庭,学生也始终以升学为中心,课堂内外只是无休止的技术化、高强度的训练,这种紧张、单调的生活使学生丧失了对生活的拓展、对人情的品味,缺少了作文的本源,作文时也只有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真情实感。
  是不是学生的生活范围狭小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呢?不是。其实校园生活中也有许多题材,我班有学生就有感于自己的17岁生日写了一首小诗,道出真情实感:“……月亮来不及早起/夏蝉忽然销声匿迹/十七岁来得太随意/没给我任何信息/透过夜空我问自己/会不会从此不可嬉戏/会不会今后不能调皮/会不会离开无忧无虑的孩子气/多想探望过去的自己/多想回到一米四七/对着镜子看来看去/庆幸自己还没长太长的胡须/电话还没响起/只好默念生日祝语/心中只有一个愿许/别让时间再前进继续……”还有学生以校园生活为题材写了多篇小说。
  其实,只要让学生细心去体会校园生活、家庭琐事,写出真情实感的美文就并非难事,教师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体味生活。
  三、创造氛围,鼓励创新
  民主的教学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自由的氛围中,才能自由与自主地思考,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的潜能,实现创新,也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初衷。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观点错误时,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教师一次凶狠的批评,就可能抹杀学生的个性,最终扼杀他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多次的表扬会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利于他们个性的培养。
  四、激活思维,各显神通
  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思维是作文的关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胆质疑,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当前许多教师总是在发号施令,学生只有唯命是从,严重禁锢了学生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在一次课文(《离骚》)的评点作文中,有学生就指出:“屈原不过是一个懦夫,一个不能承受挫折的失意文人而已。”她认为:“一个真正的伟人——万人敬仰的伟人,绝不会因为失败就放弃,就自杀。”屈原的行为是“一个懦夫的行为,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她认为屈原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在自杀前,他有没有想过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女须?”她还认为屈原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因为在屈原的眼里“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难道伴随在他身边的女须、婵娟也浊了吗?醉了吗?”尽管有些偏颇,但能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2.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观察庐山,如果囿于一个观察点,那么你只能看到固定不变庐山面目;如果调整视角,“横”看“侧”观,“远”望“近”看,俯瞰仰视……那么奇峰异岭就会迎面而来,你就会感受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愉悦。作文亦是如此,只有不落窠臼,用新的眼光来审视材料,运思谋篇,文章才能脱颖而出。
  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要注意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一次以“水”为话题的作文中,我采用比较写作的形式,在普通班直接给题让学生写作,实验班在讲了联想与想象后写作,普通班中大多数的学生都以“环保”作为主题,而实验班的学生则是千人千面,有学生写《中国文化》是“水的文化”,他从“地理”来分析:“长江、黄河浇灌了中国的大片土地,造就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被称为是中国的母亲河。”从写水的诗句来看,“中国历史的文人骚客无不与水有着深厚的渊源,写下了多少水的篇章”;从中国人的性格看,“有水一样温柔的中国女人”,“有水一样坚韧的中国男人”,“水的文化造就了中化民族的性格——潺潺流水的温柔、滴水穿石的坚韧、滔滔江水的刚强”。有学生写《诗歌与水同在》,对从古至今的有关“水”的诗歌进行分类,看到了有关诗歌“喻愁”、“赋情”的特点;有的学生则联想到当前社会的“水货”,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有的则描写雨水,语言优美;有的则写泪水,道出真情。
  
  参考文献:
  [1]天体运动规律与创新思维.赤峰学院报,2007.4.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2006.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所述新理念,新理念如何演绎新课堂?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要使语文课堂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智慧的教师总是能够利用种种教学手段催生学生的灵气与智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追问艺术是催生学生灵气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所谓追问,就是类似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教师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用连续提问的形式,要求学生作答,从而使问题不断深入,智慧不断产生。当然,追问不是处处都有效的,不分时机地滥用,就会陷入“一问一答”式灌输教育的泥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效的追问应该把握最佳时机,用在智慧的催
摘 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有效提问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  关键词: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无效提问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