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官体验是获得认识,产生情意和影响行为的有效前提,高中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学生通过体验和自省,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进而提高心理素质。本文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深入体验角色、组织论辩活动等加强学生积极情感体验,达到教学的情感目标。
【关键词】情感体验 教学情境 角色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9-02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觉开始的。”感官体验是获得认识,产生情意和影响行为的有效前提。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充分感知、感受、感悟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人和事,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情感、健全人格,激发和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条件。那么,体验式教学有哪些基本方式?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积极情感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情境呈现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情境的载体与材料,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并体验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情感感染和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富有启发性的、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塔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平台。同时,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激活思维,获得丰富体验。
运用这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既要加强课前备课,精心选取那些生动、有趣、实用的情境材料;还要借助情境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在探究中要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用。
【例1】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权力机关”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步骤教学:
1.轻松优美地结合时政热点导入新课:播放3月刚招开的两会录像,配背景音乐。
2.探究第一个问题: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提供图文并茂的6组时政信息材料,归纳第一个知识点: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探究第二个问题:人大代表如何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两组对比图片,归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并小结得出知识点。
4.探究第三个问题: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他提交的“要为课程设置立法”的议案,归纳人大代表的职责和职权,得出第三个知识点。
5.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我和人大代表有关系吗?设置活动:“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
教学分析:本课两条主线非常清晰,一条是知识主线,三个知识点;另一条是情感体验主线,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知识、运用知识回归生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深入体验了人民代表神圣职责,培养了学生热爱人民、拥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
二、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角色情感
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就是角色体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的角色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模拟的人或物,都可以成为学生扮演的角色。如:做游戏、演小品,当干部、工人、学生农民、教师,当“记者”、“法官”、当某种工具、用具、用品等。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但角色扮演者有了内心体验,而且观看者也会自我反思。通过角色体验,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能增进自我认识,形成情感体验,培养情感素养;能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加深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合作。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扮演者,又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体验中来。
【例2】角色扮演:我心中的道德典范
首先,呈现背景:
师:我们一起观看央视关于徐义胜事迹的断片。看完以后,思考并回答:假如把徐义胜与三位道德模范进行比较,哪一位让你最为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生:雷锋让我最感动。因为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生:牛玉儒让我最为感动。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草原人民。
……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都能舍己为人。这是对传统道德中精华的继承,这种优良传统道德跨越时空,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其次:角色扮演与角色体验:
让学生阅读雷锋帮助老爷推车的故事,让学生描述故事的具体情节,然后,组织学生扮演故事中的雷锋、老大爷等角色,重现故事内容。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雷锋的角色,把他当时的想法、情绪、行动等准确描述下来。
最后,体验交流:
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各自的体验,然后派代表在班级做发表交流,老师把全班学生的有关雷锋的体验综合起来,组织学生朗诵,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学分析:由学生扮演雷锋的角色,让学生在看、听的基础上,想象、反思楷模原有的经验状态。通过价值冲突比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雷锋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深刻了解到帮助别人带来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助人中体验到自尊和自信,从而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状态、意义的正确理解。这是属于以经验为主的再体验,符合高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情感特点。 三、组织论辩活动,体验不同情感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演说等论辩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就是论辩体验教学。开展课堂论辩活动,能调动学生的激昂情绪,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其知识面;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论证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丰富和激发其情景体验。可见,论辩体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运用这一方法,教师要注意选择那些针对性强、思辩性强、有论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辩论,还要注意对论辩的组织、指导和驾驭,力求避免出现学生论辩情绪过于激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
【例3】教学“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教师以“网络交往的利与弊”为辩论主题,举办了一场辩论会。教师先把全班学生按正反方分成两大组。首先发言的是正方辩手。他说:“我认为网络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对于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大有益处。我就经常上网查资料,它既方便了我的学习,又丰富了我的生活。”反方辩手早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方认为,网络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例证吗?”接着,正反双方的辩手纷纷闪亮登场,他们有的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的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则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刚才,正方反方同学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网络对我们大家影响既有利又有弊,关键是如何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总之,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而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最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具体应该怎样利用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
教学分析:教师组织的这一关于网络交往带来的利弊辩论,把学生置于认知冲突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辩论;教师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不仅使学生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的内涵,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合作研究中深入体验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不断体验生活,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培养自己学科正确的学习态度、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感,学会分享合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例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名称:改革开放三十年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的发展及现状;研究内容:三十年来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研究步骤:设计问题、采访调查、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查找相关材料等;预期成果:写出研究论文、制作宣传小册子和制作网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步骤地进行调查研究,在活动中,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许多人的支持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真诚,这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十分重要。在多次的调查、采访中,学生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只有对人真诚,才能有真诚的回报。学生撰写了课题论文,在论文中,学生既深情地流露出对近年来家乡各方面变化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不和谐现象的忧虑,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在成果报告会上,大家切实体会到: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体验生活,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教学分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从确定研究题目、收集相关资料、开题报告,到设计问卷、实施调查、撰写阶段报告都是有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提高,培养了合作精神,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能力。
五、通过阅读感染情绪,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使其产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就是阅读式体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阅读感人的材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振,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应选取那些蕴涵浓厚情感的优秀作品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后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材料的深刻内涵,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例5】教学“人生价值”时,教师选用的以下材料供学生阅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随着救灾的深入,我每天都被一些催人泪下的事迹感动着,我为受困者顽强的生命意志而震撼。有一位母亲,她的丈夫在地震中身亡了。由于她心中惦念着远方的儿子,求生意志很坚强。在自己右腿被水泥板压住六天,官兵又无法救她的情况下,她叫官兵把锯子递进来,自己把被压住的脚锯断,然后爬到官兵可以救援的地方,终于得救了。被困的几天,不能动弹的她赖于维持生命的是,靠砸自己受伤的脚,喝流下来的血熬到被救的那一刻。有一位老师,地震发生时,他张开双臂,像母鸡一样把四个学生护在身下。当救援部队发现他们时,四个学生毫发无伤;而老师用身躯和双臂帮他们挡住了致命的泥石,已壮烈牺牲了。更为震撼的是,由于老师的双臂护学生搂得学生太紧,已经扳不开了,救援部队只好含泪把老师僵硬的双臂锯断,才把四个学生解救出来。年轻的母亲,在地震房屋崩塌的一刹那,弓起身躯坐在地上,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怀抱,把乳头放在孩子的口中,挡住了飞下来的泥石,含笑而逝。她的身边还有一部手机,手机里有一条短信,写着:“孩子,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当救援人员包起嗷嗷待哺的得救婴儿,读着短信遗言,不禁潸然泪下。
教学分析:材料中的情景非常感人,通过阅读该材料,学生深深地被感动了,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很有必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的价值所在。
当然,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也很难准确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积极情感的养成,需要长期努力,特别需要他们对特别感兴趣的或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思索和反思,加深相关情感体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译 2007年3月第2次印刷
[2]《创新:政治课教学中的电石成金》 江泽龙著2003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5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 教学情境 角色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9-02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觉开始的。”感官体验是获得认识,产生情意和影响行为的有效前提。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充分感知、感受、感悟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人和事,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情感、健全人格,激发和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条件。那么,体验式教学有哪些基本方式?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积极情感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情境呈现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注重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题材作为情境的载体与材料,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并体验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内容,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情感感染和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富有启发性的、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塔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平台。同时,教师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激活思维,获得丰富体验。
运用这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既要加强课前备课,精心选取那些生动、有趣、实用的情境材料;还要借助情境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所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在探究中要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用。
【例1】教学“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权力机关”时,教师设置了以下几个步骤教学:
1.轻松优美地结合时政热点导入新课:播放3月刚招开的两会录像,配背景音乐。
2.探究第一个问题:人民是如何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提供图文并茂的6组时政信息材料,归纳第一个知识点: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3.探究第二个问题:人大代表如何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两组对比图片,归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并小结得出知识点。
4.探究第三个问题: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他提交的“要为课程设置立法”的议案,归纳人大代表的职责和职权,得出第三个知识点。
5.联系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我和人大代表有关系吗?设置活动:“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演讲。
教学分析:本课两条主线非常清晰,一条是知识主线,三个知识点;另一条是情感体验主线,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方式,锻炼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知识、运用知识回归生活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深入体验了人民代表神圣职责,培养了学生热爱人民、拥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
二、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验角色情感
通过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来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就是角色体验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的角色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模拟的人或物,都可以成为学生扮演的角色。如:做游戏、演小品,当干部、工人、学生农民、教师,当“记者”、“法官”、当某种工具、用具、用品等。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不但角色扮演者有了内心体验,而且观看者也会自我反思。通过角色体验,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能增进自我认识,形成情感体验,培养情感素养;能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加深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理解,学会合作。运用这一教学方式,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来选定角色扮演者,又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角色体验中来。
【例2】角色扮演:我心中的道德典范
首先,呈现背景:
师:我们一起观看央视关于徐义胜事迹的断片。看完以后,思考并回答:假如把徐义胜与三位道德模范进行比较,哪一位让你最为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生:雷锋让我最感动。因为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生:牛玉儒让我最为感动。因为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草原人民。
……
师:这些人都是我们的道德典范。他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中,都能舍己为人。这是对传统道德中精华的继承,这种优良传统道德跨越时空,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其次:角色扮演与角色体验:
让学生阅读雷锋帮助老爷推车的故事,让学生描述故事的具体情节,然后,组织学生扮演故事中的雷锋、老大爷等角色,重现故事内容。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雷锋的角色,把他当时的想法、情绪、行动等准确描述下来。
最后,体验交流:
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各自的体验,然后派代表在班级做发表交流,老师把全班学生的有关雷锋的体验综合起来,组织学生朗诵,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学分析:由学生扮演雷锋的角色,让学生在看、听的基础上,想象、反思楷模原有的经验状态。通过价值冲突比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雷锋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深刻了解到帮助别人带来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助人中体验到自尊和自信,从而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状态、意义的正确理解。这是属于以经验为主的再体验,符合高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情感特点。 三、组织论辩活动,体验不同情感
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演说等论辩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体验的教学方式,就是论辩体验教学。开展课堂论辩活动,能调动学生的激昂情绪,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其知识面;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论证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丰富和激发其情景体验。可见,论辩体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运用这一方法,教师要注意选择那些针对性强、思辩性强、有论辩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辩论,还要注意对论辩的组织、指导和驾驭,力求避免出现学生论辩情绪过于激动、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
【例3】教学“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教师以“网络交往的利与弊”为辩论主题,举办了一场辩论会。教师先把全班学生按正反方分成两大组。首先发言的是正方辩手。他说:“我认为网络是我们的好朋友,它对于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大有益处。我就经常上网查资料,它既方便了我的学习,又丰富了我的生活。”反方辩手早已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反驳道:“我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方认为,网络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例证吗?”接着,正反双方的辩手纷纷闪亮登场,他们有的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有的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则引经据典,气氛异常热烈。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刚才,正方反方同学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网络对我们大家影响既有利又有弊,关键是如何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总之,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而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最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具体应该怎样利用网络为学习生活服务。
教学分析:教师组织的这一关于网络交往带来的利弊辩论,把学生置于认知冲突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辩论;教师则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这不仅使学生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的内涵,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合作研究中深入体验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通过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不断体验生活,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培养自己学科正确的学习态度、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感,学会分享合作,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各种能力。
【例4】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名称:改革开放三十年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的发展及现状;研究内容:三十年来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研究步骤:设计问题、采访调查、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查找相关材料等;预期成果:写出研究论文、制作宣传小册子和制作网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步骤地进行调查研究,在活动中,他们对社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许多人的支持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真诚,这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十分重要。在多次的调查、采访中,学生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启示:只有对人真诚,才能有真诚的回报。学生撰写了课题论文,在论文中,学生既深情地流露出对近年来家乡各方面变化的喜悦,同时,也表达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不和谐现象的忧虑,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在成果报告会上,大家切实体会到:认真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入体验生活,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教学分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从确定研究题目、收集相关资料、开题报告,到设计问卷、实施调查、撰写阶段报告都是有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提高,培养了合作精神,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能力。
五、通过阅读感染情绪,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使其产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就是阅读式体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阅读感人的材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振,达到认知和情感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应选取那些蕴涵浓厚情感的优秀作品供学生阅读,在阅读后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材料的深刻内涵,以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例5】教学“人生价值”时,教师选用的以下材料供学生阅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随着救灾的深入,我每天都被一些催人泪下的事迹感动着,我为受困者顽强的生命意志而震撼。有一位母亲,她的丈夫在地震中身亡了。由于她心中惦念着远方的儿子,求生意志很坚强。在自己右腿被水泥板压住六天,官兵又无法救她的情况下,她叫官兵把锯子递进来,自己把被压住的脚锯断,然后爬到官兵可以救援的地方,终于得救了。被困的几天,不能动弹的她赖于维持生命的是,靠砸自己受伤的脚,喝流下来的血熬到被救的那一刻。有一位老师,地震发生时,他张开双臂,像母鸡一样把四个学生护在身下。当救援部队发现他们时,四个学生毫发无伤;而老师用身躯和双臂帮他们挡住了致命的泥石,已壮烈牺牲了。更为震撼的是,由于老师的双臂护学生搂得学生太紧,已经扳不开了,救援部队只好含泪把老师僵硬的双臂锯断,才把四个学生解救出来。年轻的母亲,在地震房屋崩塌的一刹那,弓起身躯坐在地上,把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怀抱,把乳头放在孩子的口中,挡住了飞下来的泥石,含笑而逝。她的身边还有一部手机,手机里有一条短信,写着:“孩子,如果你能活下去,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当救援人员包起嗷嗷待哺的得救婴儿,读着短信遗言,不禁潸然泪下。
教学分析:材料中的情景非常感人,通过阅读该材料,学生深深地被感动了,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很有必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的价值所在。
当然,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教师也很难准确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积极情感的养成,需要长期努力,特别需要他们对特别感兴趣的或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思索和反思,加深相关情感体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皮连生译 2007年3月第2次印刷
[2]《创新:政治课教学中的电石成金》 江泽龙著2003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