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tc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一直在探讨如何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发现: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就要利用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一、利用现实为历史教育服务,让学生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二、利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让学生学会思考,养成现代公民素质。
  关键词:利用 历史 现实 联系 历史教育
  
  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说到底,一是为我们的学生开创历史教育的新局面。二是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实施新课标准后的历史教学具有开放的、民主的性格。它是一门学会思考的学科,是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在探讨如何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我在摸索着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到乐趣、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学会思考,养成现代公民素质、素养?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总结出:要利用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与现实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革命先辈李大钊曾说过,“无限的过去,都归结为现在,无限的将来,都以现在为渊源。”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猿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这说明了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下面我就如何利用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追求历史教育的本义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现实为历史教育服务,让学生学到技能,学到智慧,学到自信
  长期以来,我发现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影响等,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让学生轻松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对学习的感觉是淡而无味,苦而无效。后来我发现穿插历史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但我又发现穿插历史小故事后学生的听课兴趣只停留在小故事上。你的小故事讲完了,学生听课也就结束了,无法实现历史教育的本义。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我尝试着利用现实为历史教育服务,具体的做法有:
  1.利用现实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教师只有借助于他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找到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与历史发展过程的联系,才能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有了学习欲望,才会主动地自觉地有效地参与学习。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教学,我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事情。学生没有经历过这场战争,无法获取该场战争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正在进行的伊拉克战争已从多种渠道获取了许多感性认识。于是,上这一节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复述有关伊拉克战争战场上硝烟弥漫的情景,然后话锋一转,转到历史上曾出现了不用武力的“静坐战争”。最后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静坐战争”?(2)“静坐战争”的结果怎样?正因为利用现在的伊拉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联系引入新课,所以每个学生都对“静坐战争”产生了好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很高,比以往从历史到历史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2.利用现实帮助学生理解历史
  历史是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的历史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我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如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呢?我发现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对现实的感性认识来理解历史。我很欣赏“美国老师的历史课”。美国的一个老师上历史课,内容是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睡觉,他就拿起一个苹果向那学生打去,学生惊醒后,发现老师打他,他捡起苹果就打老师,老师又拿起粉笔打那个学生,其他学生一看,老师敢打学生,于是一哄而起,参与了这场战斗,教室顿时成了战场,乱成一团。过一会儿,老师制止了学生,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学生说:“因为老师打学生,我们不公平。”老师说:“对,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这样爆发的,今天,你们回去后,查找一下资料,研究一下,为什么要发生南北战争?”美国老师的历史教学好就好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与自己现实体验的联系,让学生利用现实体验与历史的联系去理解历史。
  3.利用现实确定历史教育的重点
  历史教育不能包括所有的东西,它永远都是有选择性的。历史知识的价值在于它的借鉴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选择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国家需要最适宜的那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选择的历史知识应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重要价值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文明成果。如:“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这一节,这一节有许多内容:“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珍珠桥惨案,西安事变等等。我把重点定为西安事变,因为现在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学生难以理解这一总方针总政策,所以我把西安事变定为重点。通过“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思考问题,继承和发扬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
  4.利用现实帮助学生把新的历史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新知识是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新知识在获得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知识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和提取。如何帮助学生轻松地记忆呢?在实践中我常常利用新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新的历史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如:学生每周一升国旗时都要一起唱义勇军进行曲。“齐颂进行曲”与春秋五霸的称霸顺序“齐宋晋秦楚”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中就利用这帮助学生记忆。再如我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五个发展阶段与学生的五个手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就帮助学生利用这一联系记忆中国封建社会的五个发展阶段,如图:
  ■
  ①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战国、秦、汉)——小拇指
  ②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无名指
  ③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中指
  ④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食指
  ⑤封建社会的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大拇指
  学生只有轻松地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才会从学习中找到信心,学到乐趣。
  5.利用现实评判历史事件
  对历史事件的评判,也需要我们站在现代的高度,以现代人的眼光和价值标准去反思。这样,我们对历史事件才会有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历史教育不是一味地咀嚼前人的成果,空洞地传输。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得出新的结论。如儒家思想在很长时间里被看成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工具,殊不知,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思想、伦理道德恰恰是当代社会迫切需要的,它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儒家思想中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内容正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武器。
  二、利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让学生学会思考,养成现代公民素质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这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要养成这些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并不容易,简单地提出一些口号,生硬地进行说教,不恰当地联系现实等等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把历史教育中丰富的思想养分发掘出来,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才能养成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所以我在讲述和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与现实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联系,利用历史为养成现代公民素质服务。
  1.利用历史,让学生学会思考、养成创新精神
  在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中国教育在走向21世纪时,必须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终极目标。而创新精神的培养绝不是通过空洞说教能完成的。这就要注意选取中外科技史上杰出科学家勇于开拓、创新的史实,通过详细地描述他们创造发明的过程来培养现在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如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等等。
  2.利用历史,让学生养成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育关注现实,就是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人的成长。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都需要大量具有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的现代人格和具有怀疑、理性、创新、求是等人文精神的建设者,因此,历史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的人。前几年,党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要在全社会确立“爱国守法、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历史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很多的教育资源,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再如在历史教育中借助道德形象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像诸葛亮的励精图治,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李时珍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的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气节都是道德教育的很好素材。
  利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进行历史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关注现实,不是生搬硬套,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是浩瀚无边的,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和现实有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找准突破口,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破坏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其次,要求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不断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再次,教师要关心时事,关注现实,也要指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第四,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扩大学生的视野,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运用历史知识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
  [2]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2月1日.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中学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