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背景下的风险管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最为核心的位置。随着新型市场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商业银行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提高盈利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提出相应建议,以此来使我国商业银行能更好的发展,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时代,从面临的各类风险来看,主要有技术类、业务类、法律类、监管类、易扩散和放大类风险等五类风险。
根据上述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力促进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重点。首先,风险的跟踪处置难度相对较大,在国内一些信用体系还存在漏洞,一部分交易数据无法追踪溯源,这就使得其中存在的风险难以准确定位和跟踪。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数据量相对较大,数据的操作都是基于平台完成的,很多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其次,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难度有所提升。在互联网中,金融数据大多是存储在云端,这就使得这部分数据很容易遭受攻击和窃取等。基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共同发力,而现如今这一机制还未完善,再加上一些法律规范的落后,使得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的困难重重。
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进一步发展,有效的规避风险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二、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各银行业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扩张,造成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加剧,随之出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
商业银行将其金融创新服务向上游供应前端和下游消费终端延伸,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如何有效的推介和及时宣传都存在一定的匮缺。供应链金融领域从银行业到金融机构乃至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一定的行业交流。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供应链金融业务激励约束及容错纠错机制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得风险发生的概率日益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企业数量多,设计的业务流程相对复杂,同时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凡其中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其环节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各个单位的合同条款如果缺乏完善,出现问题后往往会互相推卸责任,导致运营风险的出现。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新的风险随之显现,这都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把控的挑战。
(二)缺乏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存在许多问题,相对较大,基本业务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很多银行从业人员在面对严苛的规章制度下大多选择不予遵守。另外,目前相关监管越来越严厉,但在营销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放弃一些规范要求。假如明文规定的制度成为一种虚设的形式,那就很容易出现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思想不端正。另外,商业银行会计的分支领导分工存在问题,导致内部管理人员失责。最后,因为一些银行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他们无法适应会计工作。贷款结构管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状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多集中于资源行业、教育等贷款绝对额占比较大,贷款结构同质性严重。银行越来越暴露在单一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中,行业利润一旦收缩,对贷款威胁相应上升;另一方面,银行的国有背景使商业银行对诸如政府平台类的贷款风险管理不够到位。若银行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不准,会导致减值准备计提不足、风险缓释能力不够,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而常规的套利手段主要有不良贷款非真实处置,借通道在会计报表中腾挪转移,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贷款数据,减轻拨备计提压力,虚增利润的目的,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的隐患增加。
(三)违规操作导致出现管理失控
狭义的操作风险指只有金融机构中与业务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实际上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者疏忽而可能引起的潜在的损失风险。首先,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可能存在不按规定流程操作导致有意或无意违规。如在日常检查中:柜员对单证、印章等实物缺乏妥善保管意识。营业终了或临时离柜,柜员卡、库箱钥匙未随人走,现金、重证及印章未入箱上锁;柜员号、柜员,密码口令保管不善等。其次,下级服从上级因素导致服从性违规 。如,个别贷款抵押手续并没有办理完毕,却因客户要款急,支行負责人要求先放款、后补办相关手续的情况,导致贷款放款时间在前,抵押手续时间在后的贷款违规操作情况。再者,内部员工碍于情面导致无意识违规。如,某城商行某分行客户经理泄露客户信息事件,深层次原因就是柜员碍于内部员工的情面,违反规定泄露了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上述行为均直接导致管理失控,形成风险事件和案件隐患。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金融创新在创造良好的金融业务环境、推动监管机制完善、深化规范管理体系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造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环境
按照目前商业银行产业链的基本情况,确定整体的综合服务方案,同时大力推动和供应链中关键企业的合作,促进银行之间的信息分享,借助一些关键企业来大力保障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第一,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技术与核心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服务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第二,商业银行需要拓展符合企业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加强与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让金融服务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范围。要想提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水平,就需要着力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和一些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的合作,逐渐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银行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工作中,实现全方位的客户资金跟踪和检测,挖掘其潜在市场价值。第三,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对每种风险的有效识别,并对每种风险来源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风险的原因,为下一步的风险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整理技术,对于电商平台的数据处理工作已经趋于成熟,商业银行和一些电商平台合作设定对于企业的企业的资信评判标准等其他数据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而有助于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和物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易流程的追踪,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降低有明显帮助。 (二)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对不符合规范的风险要实行零容忍。第一,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完善的内部规范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履行“规范创造价值、制度保障发展”的管理理念;第三,应当针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情况对风险进行再识别和再评估,针对现有的风险控制支付和政策进行评估和优化,不断完善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将之前未出现过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一般来说,由于人员因素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也非常常见,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生频率高而危险性相对较低,在银行的日常管理运营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时主要的风险来源。银行需要人为操作的业务相对较多,只要有人为操作,就有一定的风险。在形成风险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员工素质有两种:一是专业素质,二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和诱因,因此要对员工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来说,信誉是其发展的根本,信誉不良对于银行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严重时还会导致银行破产。
商业银行要加强资产质量迁徙趋势分析,增加利润留存,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强风险缓释能力,同时各级监管人员要对商业银行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有效性进行跟踪评估,对风险抵补能力不足的机构,应督促其限期整改。引导商业银行业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新型资本工具等措施,提高损失吸收能力。由此看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进行日常的运营时,做好安全可靠的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对于提升银行的运营可靠性以及挽救其信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体系化并可持续改进的规范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应当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改善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现象。商业银行要坚持主次分明、有序管理,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规范管理体系,以此达成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借助多种系统性的政策和方案,积极进行风险识别,将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检测,并给出应对方案。一是正确认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学的进行内控管理的组织架构。而且,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内控管理上的职责。二是科学的进行业务流程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程序文件。组织人员按照程序文件要求积极汇总、整理和优化所有管理和流程,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业务模块,都进行内外部的识别,按照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情况分别处理。按照银监会提出的风险情况,逐一全面地识别流程中各类风险点。判断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四、结语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背景下促进了其产品发展,在创造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环境,加强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促进建立体系化并可持续改进的规范管理体系方面,有效预防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思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7(31):32-33.
[2]陳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许文,徐明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王昭强.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J].经贸实践,2017(08):11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
一、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在网络金融时代,从面临的各类风险来看,主要有技术类、业务类、法律类、监管类、易扩散和放大类风险等五类风险。
根据上述对于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力促进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重点。首先,风险的跟踪处置难度相对较大,在国内一些信用体系还存在漏洞,一部分交易数据无法追踪溯源,这就使得其中存在的风险难以准确定位和跟踪。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数据量相对较大,数据的操作都是基于平台完成的,很多环节都存在着风险。其次,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难度有所提升。在互联网中,金融数据大多是存储在云端,这就使得这部分数据很容易遭受攻击和窃取等。基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一方面需要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和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共同发力,而现如今这一机制还未完善,再加上一些法律规范的落后,使得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的困难重重。
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进一步发展,有效的规避风险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二、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分析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满足市场需求各银行业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扩张,造成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加剧,随之出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
商业银行将其金融创新服务向上游供应前端和下游消费终端延伸,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如何有效的推介和及时宣传都存在一定的匮缺。供应链金融领域从银行业到金融机构乃至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一定的行业交流。商业银行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供应链金融业务激励约束及容错纠错机制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完善的考核体系,使得风险发生的概率日益提升。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企业数量多,设计的业务流程相对复杂,同时供应链上所有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凡其中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对其环节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各个单位的合同条款如果缺乏完善,出现问题后往往会互相推卸责任,导致运营风险的出现。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新的风险随之显现,这都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把控的挑战。
(二)缺乏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存在许多问题,相对较大,基本业务相对单一,这就使得很多银行从业人员在面对严苛的规章制度下大多选择不予遵守。另外,目前相关监管越来越严厉,但在营销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选择放弃一些规范要求。假如明文规定的制度成为一种虚设的形式,那就很容易出现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思想不端正。另外,商业银行会计的分支领导分工存在问题,导致内部管理人员失责。最后,因为一些银行的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他们无法适应会计工作。贷款结构管理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银行信贷管理的状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多集中于资源行业、教育等贷款绝对额占比较大,贷款结构同质性严重。银行越来越暴露在单一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中,行业利润一旦收缩,对贷款威胁相应上升;另一方面,银行的国有背景使商业银行对诸如政府平台类的贷款风险管理不够到位。若银行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不准,会导致减值准备计提不足、风险缓释能力不够,进而影响银行资本充足。而常规的套利手段主要有不良贷款非真实处置,借通道在会计报表中腾挪转移,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贷款数据,减轻拨备计提压力,虚增利润的目的,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的隐患增加。
(三)违规操作导致出现管理失控
狭义的操作风险指只有金融机构中与业务运营部门有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实际上是指由于控制、系统以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者疏忽而可能引起的潜在的损失风险。首先,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可能存在不按规定流程操作导致有意或无意违规。如在日常检查中:柜员对单证、印章等实物缺乏妥善保管意识。营业终了或临时离柜,柜员卡、库箱钥匙未随人走,现金、重证及印章未入箱上锁;柜员号、柜员,密码口令保管不善等。其次,下级服从上级因素导致服从性违规 。如,个别贷款抵押手续并没有办理完毕,却因客户要款急,支行負责人要求先放款、后补办相关手续的情况,导致贷款放款时间在前,抵押手续时间在后的贷款违规操作情况。再者,内部员工碍于情面导致无意识违规。如,某城商行某分行客户经理泄露客户信息事件,深层次原因就是柜员碍于内部员工的情面,违反规定泄露了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上述行为均直接导致管理失控,形成风险事件和案件隐患。
三、金融创新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目前,对商业银行而言,发展金融创新在创造良好的金融业务环境、推动监管机制完善、深化规范管理体系的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造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环境
按照目前商业银行产业链的基本情况,确定整体的综合服务方案,同时大力推动和供应链中关键企业的合作,促进银行之间的信息分享,借助一些关键企业来大力保障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发展。第一,推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运用科技技术与核心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服务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第二,商业银行需要拓展符合企业实际的支付结算服务,加强与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让金融服务拥有更加广阔的覆盖范围。要想提升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整体水平,就需要着力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和一些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的合作,逐渐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帮助银行积极参与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工作中,实现全方位的客户资金跟踪和检测,挖掘其潜在市场价值。第三,商业银行应当增强对每种风险的有效识别,并对每种风险来源进行分析,找出造成风险的原因,为下一步的风险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一方面,借助大数据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整理技术,对于电商平台的数据处理工作已经趋于成熟,商业银行和一些电商平台合作设定对于企业的企业的资信评判标准等其他数据基本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而有助于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和物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可以实现交易流程的追踪,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降低有明显帮助。 (二)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
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全过程,对不符合规范的风险要实行零容忍。第一,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完善的内部规范管理机制是商业银行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履行“规范创造价值、制度保障发展”的管理理念;第三,应当针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情况对风险进行再识别和再评估,针对现有的风险控制支付和政策进行评估和优化,不断完善相关的技能和方法,将之前未出现过的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一般来说,由于人员因素所带来的操作风险也非常常见,它的主要特征是发生频率高而危险性相对较低,在银行的日常管理运营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时主要的风险来源。银行需要人为操作的业务相对较多,只要有人为操作,就有一定的风险。在形成风险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般员工素质有两种:一是专业素质,二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操作风险的主要来源和诱因,因此要对员工定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来说,信誉是其发展的根本,信誉不良对于银行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严重时还会导致银行破产。
商业银行要加强资产质量迁徙趋势分析,增加利润留存,及时足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强风险缓释能力,同时各级监管人员要对商业银行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有效性进行跟踪评估,对风险抵补能力不足的机构,应督促其限期整改。引导商业银行业通过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新型资本工具等措施,提高损失吸收能力。由此看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进行日常的运营时,做好安全可靠的会计风险防范工作,对于提升银行的运营可靠性以及挽救其信誉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建立体系化并可持续改进的规范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应当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改善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现象。商业银行要坚持主次分明、有序管理,建立系统、透明、文件化的规范管理体系,以此达成经营管理的基本目标,借助多种系统性的政策和方案,积极进行风险识别,将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检测,并给出应对方案。一是正确认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科学的进行内控管理的组织架构。而且,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在内控管理上的职责。二是科学的进行业务流程风险识别与评估。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程序文件。组织人员按照程序文件要求积极汇总、整理和优化所有管理和流程,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业务模块,都进行内外部的识别,按照常规和非常规两种情况分别处理。按照银监会提出的风险情况,逐一全面地识别流程中各类风险点。判断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四、结语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背景下促进了其产品发展,在创造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环境,加强风险监管与防控机制,促进建立体系化并可持续改进的规范管理体系方面,有效预防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思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7(31):32-33.
[2]陳四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许文,徐明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王昭强.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J].经贸实践,2017(08):114.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