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下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理解得不透彻,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管理还不到位;课程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导向不明确,评价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等弊端,着重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初中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旨在对体育教学工作者特别是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新课程;探究
一、前言
为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
体育课同其他学科一样,能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影响一堂体育课质量的因素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往的应试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课程改革以前,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军体化。把学生管得太多、太死,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口令下进行,虽能统一动作、整齐划一,但不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与目前实施的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素质教育相悖。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探究教学规律,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必要研究课题。
二、问题与对策
(一)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但有些教师对这个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
比如:学生活动时,教师只是自己站在操场上,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活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活动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学生小组活动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活动的进程,了解各组活动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本文中创设的体育课堂教学情景就是比较符合水平二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体育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体育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体育味”。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体育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体育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体育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技巧、技能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發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这样认为,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认为,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是相辅相成的。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比如上述的情境导入部分中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话:“W风景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旅游吗?”就比较妥当。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手段过于追求现代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体育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教材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挂图的作用;有的教师在教学《自然地形跑》一课时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是把电脑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做示范,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当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去实践时,才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是没有掌握;有的教师准备用电脑视频来教学《传递轻物接力》的游戏方法,可是因为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体育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体育教学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理念,用体育课件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快的学会身体练习的方法、体育技能,更好的进行身体练习,提高身体素质。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管理还不到位,必须强化管理,加强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方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題;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切实提高实验工作质量。
(六)课程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中,中考评价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据我了解,现在的一些学校把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都花在中考或高考要求必考的体育运动项目上,而忽视了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虽然教育部及其它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三、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善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改革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新课程改革,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体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需迎难而上,只争朝夕,通力合作。从而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诸方面创造新的模式,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课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谢彬. 新课程教学设计体育[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04
[2]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05
[3] 董玉泉、刘学军. 体育教学安案例[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
[4] 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 曲宗湖、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7] 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 教育研究,2002
[8] 季浏.体育与健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9]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新课程;探究
一、前言
为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创新意识和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
体育课同其他学科一样,能否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影响一堂体育课质量的因素之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以往的应试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课程改革以前,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军体化。把学生管得太多、太死,一切行动都在教师的口令下进行,虽能统一动作、整齐划一,但不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与目前实施的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素质教育相悖。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探究教学规律,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成为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必要研究课题。
二、问题与对策
(一)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但有些教师对这个教学理念理解不透彻
比如:学生活动时,教师只是自己站在操场上,或摆弄摆弄教具、或四处张望,就是不肯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好像学生“活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小组活动的时侯,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学生小组活动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活动的进程,了解各组活动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
(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本文中创设的体育课堂教学情景就是比较符合水平二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体育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体育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体育味”。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体育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体育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体育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技巧、技能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發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这样认为,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认为,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是相辅相成的。在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比如上述的情境导入部分中的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话:“W风景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旅游吗?”就比较妥当。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教学手段过于追求现代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的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体育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教材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挂图的作用;有的教师在教学《自然地形跑》一课时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是把电脑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做示范,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当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去实践时,才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是没有掌握;有的教师准备用电脑视频来教学《传递轻物接力》的游戏方法,可是因为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上到中途而无法进行,只好在旁边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的讲课老师手足无措,致使体育课件只能成为一种点缀,甚至成为累赘。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体育教学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理念,用体育课件来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快的学会身体练习的方法、体育技能,更好的进行身体练习,提高身体素质。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育行政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管理还不到位,必须强化管理,加强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方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題;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新课程的推广积累经验,切实提高实验工作质量。
(六)课程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在目前的现实状况中,中考评价方式和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要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实现全程评价和全方位评价,摒弃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和方法评价的传统方式。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据我了解,现在的一些学校把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都花在中考或高考要求必考的体育运动项目上,而忽视了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虽然教育部及其它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着手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但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这种矛盾,使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老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三、结论与建议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善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改革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新课程改革,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专业成长的良好机遇。体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需迎难而上,只争朝夕,通力合作。从而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实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诸方面创造新的模式,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体育课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 谢彬. 新课程教学设计体育[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4.04
[2] 季浏.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05
[3] 董玉泉、刘学军. 体育教学安案例[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
[4] 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6] 曲宗湖、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7] 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 教育研究,2002
[8] 季浏.体育与健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9]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