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为治理通货膨胀,缓解资金供需矛盾,银行全面抽紧银根,压缩信贷规模,使得银行和企业参与市场融资的能力削弱,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普遍追求实物保值或高息保值,个人参与市场金融投资的信心和热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为治理通货膨胀,缓解资金供需矛盾,银行全面抽紧银根,压缩信贷规模,使得银行和企业参与市场融资的能力削弱,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普遍追求实物保值或高息保值,个人参与市场金融投资的信心和热情
其他文献
近年,尤其是1988年9月以来,现行联行清算制度突然陷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支付危机和占用汇差现象,其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波及范围之广大,以及后果之严重,均堪称空前。那么,这次危机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用何种良方才能消除这次危机?本刊近来收到许多来稿,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种种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建议。1989年1月召开的人民银行全国分行长会议也提出了《关于改革联行制度建立人民银行清算中心的方案》。为此,本刊于1月30日召开了由有关专家参加的关于联行清算制度改革的专题座谈会。为了推动联行清算制度改
<正> 抽紧银根是当前经济紧缩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实行的结果看,它无疑有效地抑制了社会需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经济生活。从最近我们对湘潭市外贸收购情况的调查来看,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正>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实行宏观紧缩,会不会引发经济滞胀,是全社会极为关注,并引起人们忧虑的现实问题,弄清这几个问题,对于统一各方面的思想,确保紧缩政策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一、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才能视之为滞胀
<正> 近年来,国内有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中,在谈到持续几年的通货膨胀具有加速现象时,往往使用"多年来的累积效应"这个概念作为一种解释或结论。但是"累积效应"在这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答案应该是: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正是连年的物价上涨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累积效应。也就是说,一年一年的物价上涨使人们认识到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估计下一年依然是通货膨胀,于是人们开始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以避免即将发生的损失。这就导致物价的加速上升和经济波动。
<正> 从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储蓄存款以年均42.2%的速度迅猛增长。到1987年底,全国城乡储蓄存款达3075.3亿元,比1978年增长13.6倍。正当储蓄事业春风得意地跨入1988年的时候,却陷入了建国以来最艰难的困境。储蓄存款改变了过去稳定增长的趋势,突然"决口",储蓄"滑坡"之势咄咄逼人。从4月开始,、先后出现了三次挤兑存款,抢购高品的风潮,发
<正> 目前,我国金融方面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流通中的现金过多,另一方面银行现金回笼困难。社会经济生活实际上已提出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现金哪里去了?回笼为何困难?这是银行运行机制的偶然失调,还是现行现金管理办法的必然结果?选择什么对策解决这一矛盾?我拟就这个问题提一些看法。
<正> 途径之一:财政发生赤字后向银行透支。1979年以来,财政是连年赤字的,解决赤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发行公债,称为"软赤字";二是将公债收入打入财政收入,再留下的收支缺口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
<正> 一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的中心人物是业务经营的最后决策者,即厂长、经理一一也就是企业家。这种提法,我想赞成改革的人不会不同意吧。然而企业家是怎样活动的,谈起的人却不多。西方的社会,是以企业家为中心。他们的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管理学以研究企业家如何活动为主。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却一般地把企业家视同一个
<正>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资产管理放在次要地位,致使建国以来的不到四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四次全国性的清产核资,损失达几百亿。尽管有如此沉痛的教训,但到目前为止,社会对资产的重视远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程度,至今仍未建立起资产安全运行,自然更替,良性循环的机制。我认为,目前的信用膨胀与资产的存量及质量有关。如果我们继续对资产侵蚀问题不予以重视,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会被迫再次回过头去搞类似于"土地复垦"式的大规模清产核资。一、值得忧虑的侵蚀资产状况在我国,侵蚀资产的情况,不但相当普遍,而且可以说时刻都
<正> 1.银行转帐结算范围趋窄,现金结算范围日趋扩大。企业实行改革后,为了取得更大的利润,在业务往来中,采取各种手段,超现金结算范围使用现金,甚至进行现金交易,用于支付好处费、回扣费、预购定金、原材料和商品采购等。主要表现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