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师徒制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入手,提出了师徒制培养模式在中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条件,并根据当前中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展师徒制教育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以帮助中职院校经管类专业通过运用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长处,更好的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现代师徒制 中职院校 实施
一、现代“师徒制”的内涵
现代“师徒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师傅教徒弟”的一对一教育,它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为媒介,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载体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培养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既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学习和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深刻感受企业的管理文化。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种模式真正地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场所与实际场景相脱节的教学局面。
二、现代师徒制教育的发展历程
“师徒制”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最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传统师徒制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仍是主要的技工培训方式。每个新入职的工人一般由企业指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传帮带,待学徒期满后再由企业对其进行技能考核,达到要求者方可出师。通过老员工的言传身教,新员工能较快的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业务能力,融入企业生产发展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后,“师带徒”体制在许多企业逐渐呈现松散状态,师徒观念逐渐淡化。许多企业更倾向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采用标准化和快速化的培训模式,而不再信任“师带徒”这种传统的技能传承方式。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往传统的师徒制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范性方面均面临很大的挑战,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于是,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诞生了,那就是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2010年国务院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基于国家政策导向,最近几年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职业院校正在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三、现代“师徒制”教育模式在中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条件
现代师徒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因此,该培养模式若要顺利的实施下去,必须要设定好前提条件:第一是要有实训基地作为机构保障;第二是要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完成并设计好专业培养的流水线;第三是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第四是要有对 “徒弟” 的考核标准。
1.实训基地是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校企双方各有一个实训基地,这是学生培养训练的基础保障。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自行建设和管理,便于专业教师一对一的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便于将学生放在企业相关的技术岗位进行岗位实习,由企业的专职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与师傅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师傅负责学生的技能指导与考核工作,进而丰富学生的工作阅历和生活经验。
2.师徒制培养过程的流水化设计。生产流水线的基本特征是各个工序的分工明细和高效的运作方式。师徒制中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可以借用这种运营工作方式,将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的核心技能分解成若干“工序”。在专业的培养流水线上,每一个训练项目就如一个个任务或工序,学生犹如放在生产线上的各类 “产品” ,随着生产线不断的运行和深入加工,“产品”最后完工入库,即成才(毕业)。那么每个专业的“工序”设计则尤为关键。学生能够到达专业生产线的末端则毕业,否则还要在“生产线”上不断地“加工”。这样既符合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用人的需要。而这个“工序”设计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来,由双方人员参加,共同探讨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的共赢方案。
3.师徒制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现代师徒制” 中的 “师” 绝不是传统概念的师傅,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一个师傅带若干徒弟,每一个师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 “传、帮、带” 的传统模式也有它天生的缺陷,即师傅只要把毕生经验传授给徒弟就算完成任务,徒弟掌握的怎么样却不得而知。而 “现代师徒制” 中的老师必须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以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为导向而形成团队。每个老师针对专业的一个或几个技能对学生加以训练、指导。这种模式既传承了传统师徒 “传、帮、带” 的优势,又避免了传统师徒培养模式的不足。
4.考核标准是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成师毕业的标尺。一般传统的师徒培养是师傅凭着自己的经验来考核徒弟是否能成师,这样的考核方法既不科学,也很主观,更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而现代师徒教学模式不能像传统的师徒考核方式由师傅人为主观定论,必须是要统一的考核标准才行。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成师毕业,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南,是学生训练的成果标杆,更是职业院校培养的目的。
四、现代“师徒制”教育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学校、学生的立足点不一样,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着资源整合、力争双赢的思想,积极沟通,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负而解决问题。
1.企业与学校关心的着眼点不同。企业的着眼点是根据订单生产并销售产品从而获得利润;而学校的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他们之间的着眼点有着天壤之别。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销售;而学校关心的是培养目标完成程度。要让校企战线一致共同努力,必须要从组织结构和经济利益上有着不可分离的着眼点。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若企业完不成生产任务那么学校也将有损失;若学校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那么企业的生产也无法保证。
2.学生对学徒工认识的局限性。学生认为自己是来读大学的,而學校却把他们送到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特别是生产工人的工作繁琐又无趣,一旦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后就不愿再踏实认真去做;如果不改变这种思想就会给师徒培养模式的实施带来困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不同的专业要制定不同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考核标准。工作模块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一旦通过考核后可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培训,最终给所有模块都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成师” (毕业)证,企业可直接聘用并按正式员工发放工资。
3.学徒工的工作绩效达不到企业要求。企业的生产任务是有经济压力的,企业若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就要承担经济损失。针对这点学校体会不深,学生更没有压力。为了让学校、学生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制定一项让企业、学校、学生共担风险的机制,即企业在签订生产合同时需要经过学校的审核签字,若没有学校的签字同意企业就无法接受订单。最终,经双方慎重考虑、审核、签字的合同才能生效。
五、结语
现代师徒制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是中职院校顺应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趋势需求,其“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人才质量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理论价值,尤其能够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最终实现师徒制教学模式最根本的追求:创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师徒制”,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渝.企业“学徒制”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 ,(8).
[2]李通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师徒制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讨[J].职业时空,2010(4):32-34.
[3]万希.浅论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5,(1):26-27.
作者简介:李荣(1988—)女。河南信阳人。研究方向:会计学。
关键词:现代师徒制 中职院校 实施
一、现代“师徒制”的内涵
现代“师徒制”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师傅教徒弟”的一对一教育,它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为媒介,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载体的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的培养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既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学习和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深刻感受企业的管理文化。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种模式真正地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教学场所与实际场景相脱节的教学局面。
二、现代师徒制教育的发展历程
“师徒制”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最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传统师徒制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仍是主要的技工培训方式。每个新入职的工人一般由企业指定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进行传帮带,待学徒期满后再由企业对其进行技能考核,达到要求者方可出师。通过老员工的言传身教,新员工能较快的掌握基本技能和提高业务能力,融入企业生产发展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后,“师带徒”体制在许多企业逐渐呈现松散状态,师徒观念逐渐淡化。许多企业更倾向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采用标准化和快速化的培训模式,而不再信任“师带徒”这种传统的技能传承方式。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往传统的师徒制在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和规范性方面均面临很大的挑战,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于是,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诞生了,那就是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2010年国务院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基于国家政策导向,最近几年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职业院校正在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三、现代“师徒制”教育模式在中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条件
现代师徒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一种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因此,该培养模式若要顺利的实施下去,必须要设定好前提条件:第一是要有实训基地作为机构保障;第二是要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完成并设计好专业培养的流水线;第三是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第四是要有对 “徒弟” 的考核标准。
1.实训基地是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校企双方各有一个实训基地,这是学生培养训练的基础保障。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自行建设和管理,便于专业教师一对一的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便于将学生放在企业相关的技术岗位进行岗位实习,由企业的专职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师傅,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与师傅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师傅负责学生的技能指导与考核工作,进而丰富学生的工作阅历和生活经验。
2.师徒制培养过程的流水化设计。生产流水线的基本特征是各个工序的分工明细和高效的运作方式。师徒制中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可以借用这种运营工作方式,将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的核心技能分解成若干“工序”。在专业的培养流水线上,每一个训练项目就如一个个任务或工序,学生犹如放在生产线上的各类 “产品” ,随着生产线不断的运行和深入加工,“产品”最后完工入库,即成才(毕业)。那么每个专业的“工序”设计则尤为关键。学生能够到达专业生产线的末端则毕业,否则还要在“生产线”上不断地“加工”。这样既符合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能够满足企业用工、用人的需要。而这个“工序”设计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出来,由双方人员参加,共同探讨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的共赢方案。
3.师徒制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有专业的教师团队。“现代师徒制” 中的 “师” 绝不是传统概念的师傅,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一个师傅带若干徒弟,每一个师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种 “传、帮、带” 的传统模式也有它天生的缺陷,即师傅只要把毕生经验传授给徒弟就算完成任务,徒弟掌握的怎么样却不得而知。而 “现代师徒制” 中的老师必须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他们以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为导向而形成团队。每个老师针对专业的一个或几个技能对学生加以训练、指导。这种模式既传承了传统师徒 “传、帮、带” 的优势,又避免了传统师徒培养模式的不足。
4.考核标准是衡量学生是否能够成师毕业的标尺。一般传统的师徒培养是师傅凭着自己的经验来考核徒弟是否能成师,这样的考核方法既不科学,也很主观,更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而现代师徒教学模式不能像传统的师徒考核方式由师傅人为主观定论,必须是要统一的考核标准才行。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成师毕业,是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南,是学生训练的成果标杆,更是职业院校培养的目的。
四、现代“师徒制”教育在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师徒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学校、学生的立足点不一样,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着资源整合、力争双赢的思想,积极沟通,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负而解决问题。
1.企业与学校关心的着眼点不同。企业的着眼点是根据订单生产并销售产品从而获得利润;而学校的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合格的人才。他们之间的着眼点有着天壤之别。企业关心的是生产和销售;而学校关心的是培养目标完成程度。要让校企战线一致共同努力,必须要从组织结构和经济利益上有着不可分离的着眼点。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若企业完不成生产任务那么学校也将有损失;若学校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那么企业的生产也无法保证。
2.学生对学徒工认识的局限性。学生认为自己是来读大学的,而學校却把他们送到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特别是生产工人的工作繁琐又无趣,一旦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能后就不愿再踏实认真去做;如果不改变这种思想就会给师徒培养模式的实施带来困扰。这是一个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不同的专业要制定不同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考核标准。工作模块能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一旦通过考核后可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培训,最终给所有模块都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成师” (毕业)证,企业可直接聘用并按正式员工发放工资。
3.学徒工的工作绩效达不到企业要求。企业的生产任务是有经济压力的,企业若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生产任务就要承担经济损失。针对这点学校体会不深,学生更没有压力。为了让学校、学生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制定一项让企业、学校、学生共担风险的机制,即企业在签订生产合同时需要经过学校的审核签字,若没有学校的签字同意企业就无法接受订单。最终,经双方慎重考虑、审核、签字的合同才能生效。
五、结语
现代师徒制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是中职院校顺应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趋势需求,其“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人才质量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理论价值,尤其能够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最终实现师徒制教学模式最根本的追求:创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师徒制”,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渝.企业“学徒制”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 ,(8).
[2]李通国.基于工学结合的师徒制教学模式综合运用探讨[J].职业时空,2010(4):32-34.
[3]万希.浅论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5,(1):26-27.
作者简介:李荣(1988—)女。河南信阳人。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