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玉石质地坚硬温润,色泽鲜明,晶莹纯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璀璨的玉文化。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匠心独运,把玉雕琢成装饰品、艺术品,赋予美好、珍贵、高尚、圣洁的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汉白玉雕作品《仕女》的创作,来阐述艺术创造的魅力。
关键词:玉雕;艺术的创造:仕女
中国是最早用玉的国家之一,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这个古老而博大的国度里,玉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书中自有颜如玉”“美人如玉”“冰清玉洁”“琼楼玉宇”等等涉及到玉的美好词汇可谓是数不胜数。在《说文解字》中诠释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系之方也”。即说玉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等特性。故有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也”,将玉比喻成“仁、义、智、勇、洁”五种高贵的品德。可以发现,玉在邈远的岁月积淀中已成为了美好品质的化身和代名词,它已跨越了物质层面的意义,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在这句荡气回肠的词句中,可以感受到玉是在四季之雨露的滋养下,日月之光华的照耀下形成的圣洁之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们纯粹、朴素,美而不朽。然而,在古语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未经雕刻家雕琢的玉,只是具备着自然属性,不具有艺术个性,不是艺术品。穿梭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隧道之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或以尊贵典雅、或以纯洁无暇般地在历史舞台中渐次登场的是玉器、是玉文化,它给予拥有者一种别样的荣耀,一种卓尔不群的感受。它的历史和每一处微妙的细节,都萦绕着美丽的光环,都铭刻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而这些恰恰是艺术创造的强大力量。
艺术创造需要凭借才能和技巧,以造型、质料、线条、色彩、节奏、语言符号等为载体,使心象变成物象,构成现实存在的艺术作品。因此,玉器是经过艺术家智慧的洗礼,将玉石原有的美好属性与文化内涵、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起来的流传千古的艺术品,在中国的历史中不乏这般精品: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人物长脸尖额、大鼻,炯炯有神的双目,抚着双膝稳坐,身着云纹高领窄袖衫,腰束宽带,造型严谨,色泽晶莹,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奴隶贵族的形象,这个时代的雕刻艺术以玉这种材质为媒介来反映这个时代人物的面貌特征;又如陕西成阳汉代遗址出土的玉天马,晶莹的质地加上出人意料的奇特造型,给人一种新颖的视觉感受,加上作者“天马行空”的构思,使整个作品荡溢着一种威武雄壮的气势:骑马者为高鼻、尖额,肩臂生翼的习习人,左手按住马辔,右手执灵草,玉马张舌露齿,双目注视,四腿健壮有力,呈向前奔腾状,大气简洁,玲珑剔透,可为两汉玉雕精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出生于雕艺之乡福建莆田,在耳濡目染以及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掌握了闽莆地区独特精湛的传统雕刻技艺。在多年的从艺历程中,我对汉白玉这种材质情有独钟。汉白玉,通体洁白、质地细腻、温润剔透,内含闪光晶体,熠熠生辉,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建筑和雕刻材料,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用白色的大理石作为雕刻材料,这种材料在中国也被广泛的运用。每每获得汉白玉,总会乐此不彼地坐在其前,静心斟酌,研究其肌理、形状、色泽等,并与内心的构思融合起来,在将玉石这种材质雕琢成玉器的过程中享受着艺术创造的喜悦,个中的乐趣难以言语。
在创作汉白玉雕作品《仕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抽象的人文思想与具体的质感、以及和雕刻技艺的结合所产生出的视觉语言。仕女,这个词代表的是我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仕女题材,是众多画家所青睐的,翻开中国画的历史,专门有“仕女画”类别,“仕女”可以说是美的象征。美国著名哲学家桑塔耶娜曾说过:“美是真,美是理想的表现,美是神的完善之象征,美是善的感性显现。”透过此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到“美”即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品德。因此,在塑造“仕女”的形象涵义之时,要注重传达出其精神气质,即“聪慧美丽”的内在抽象涵义。首先,简约地雕刻出仕女优美的身型轮廓,用玉质的光洁、细腻、圆润等特点来表现仕女绰约的柔美身姿,使仕女温婉恬静的性格与汉白玉洁白的质地水乳交融,达到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古时候的女子总是外披着轻飘美丽的绣花罗衫,裙裾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迈着缓缓的步伐从远处轻盈走来。而要表现这种轻盈的身姿就要考虑到仕女的基本姿势,仕女的姿势是表现仕女仪容风采和内心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语言,要求“愈隐愈显”“潜在含蓄”“窈窕舒展”才能够合人心意,并借助身体的回旋、曲折、扭转来和顺势顾盼呼应,使外形与内韵相统一。在作品《仕女》中则采用了逆势的站姿:低首右转,胸微右转,跨部左转,前伸的右脚和向右微侧的左脚,富于变化的身型站姿,显现出优美的情怀,间接突出了仕女的内在美。仕女梳着端庄整齐的发髻,头饰一支珠钗,随着轻盈的步伐轻轻摇荡;清秀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嘴唇小而丰满,双手挽着长长的衣袖,右侧的脸庞与富于变化的身姿相协调,使微微低垂的双眸倍加顾盼生情,散发着由内而发的典雅恬静的精神气质。
在作品中,不管是仕女的发髻、脸部、身型还是衣纹等都采用了简约的雕刻方法,主要以圆雕和浮雕两种雕刻手法为主,以一种简洁大方的外在形式来表现仕女的内在美,汉白玉这种材质的特性是适宜用精雕细刻这种方法的,在此因材施艺就显得倍加重要了。在雕刻仕女的衣纹之时,首先需要创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中衣纹的形成和变化韵律,也要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去深切感受各种事物的韵律美。纵观许多玉雕作品,其人物的衣纹显然继承了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传统风格——以线的造型为主。衣纹线条的雕刻从刀法上来讲是需要“提、按”的雕法来使衣纹富有韵律感的。衣纹的韵律,要靠雕刻时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虚实顾盼来实现“力的旋律”。但是雕刻时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对于衣纹韵律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要求雕刻艺术家有“一气呵成”之势,达到“行云之飘渺于太空”那样自然,有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以期获得一种自然美,这也是克服衣纹“板、散、僵、死”的关键所在。作品《仕女》的衣纹以浮雕的雕刻手法为主,衣纹的线条走向大致分为三部分:臂肘部分、裙摆部分以及双手挽着的部分。臂肘部分若隐若现地雕刻着几道衣纹,它们的走向是一致的,是仕女双手挽着所形成的自然形态,但是线条的粗细、长短却是有区别的,凸显衣纹的“轻重缓急”的韵律,仿佛起伏跌宕的音乐,富有节奏上的变化。其余两部分的线条呈现着一种无形的连贯,即衣纹表面上看是不衔接的,实际是形断意不断,共同表达着皱折的关系,使整个衣纹宛如潺潺的山泉之水,时而在山林中穿越着,时而回转而现,从不会因为形迹的瞬间消逝而让观者产生断源之感,这也是雕刻者追求的急缓不匀的刀法所产生的效果。总之,汉白玉雕《仕女》作品的创作完成,是富于自然性的玉石被雕琢为具有人性化的玉器的过程,是艺术创造的过程,为玉石注入了仕女独有的“美丽聪慧”的内涵意蕴。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都是雕刻者内心深处灵感的进发、利用玉的材质美精心雕刻的精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雕刻艺术家用玉这种自然之物为载体,把玉的至美至纯的自然特性与人文意蕴融会贯通,创作出了许多“有情之石”,具有着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且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文化的传播媒介,让不同的文化接受者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如今,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的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那般被国人视为国粹。
(邹敏智 福建省莆田市新东艺雕刻有限公司)
关键词:玉雕;艺术的创造:仕女
中国是最早用玉的国家之一,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在这个古老而博大的国度里,玉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像“书中自有颜如玉”“美人如玉”“冰清玉洁”“琼楼玉宇”等等涉及到玉的美好词汇可谓是数不胜数。在《说文解字》中诠释为“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系之方也”。即说玉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等特性。故有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故君子贵之也”,将玉比喻成“仁、义、智、勇、洁”五种高贵的品德。可以发现,玉在邈远的岁月积淀中已成为了美好品质的化身和代名词,它已跨越了物质层面的意义,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在这句荡气回肠的词句中,可以感受到玉是在四季之雨露的滋养下,日月之光华的照耀下形成的圣洁之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它们纯粹、朴素,美而不朽。然而,在古语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未经雕刻家雕琢的玉,只是具备着自然属性,不具有艺术个性,不是艺术品。穿梭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隧道之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或以尊贵典雅、或以纯洁无暇般地在历史舞台中渐次登场的是玉器、是玉文化,它给予拥有者一种别样的荣耀,一种卓尔不群的感受。它的历史和每一处微妙的细节,都萦绕着美丽的光环,都铭刻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而这些恰恰是艺术创造的强大力量。
艺术创造需要凭借才能和技巧,以造型、质料、线条、色彩、节奏、语言符号等为载体,使心象变成物象,构成现实存在的艺术作品。因此,玉器是经过艺术家智慧的洗礼,将玉石原有的美好属性与文化内涵、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起来的流传千古的艺术品,在中国的历史中不乏这般精品: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人物长脸尖额、大鼻,炯炯有神的双目,抚着双膝稳坐,身着云纹高领窄袖衫,腰束宽带,造型严谨,色泽晶莹,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奴隶贵族的形象,这个时代的雕刻艺术以玉这种材质为媒介来反映这个时代人物的面貌特征;又如陕西成阳汉代遗址出土的玉天马,晶莹的质地加上出人意料的奇特造型,给人一种新颖的视觉感受,加上作者“天马行空”的构思,使整个作品荡溢着一种威武雄壮的气势:骑马者为高鼻、尖额,肩臂生翼的习习人,左手按住马辔,右手执灵草,玉马张舌露齿,双目注视,四腿健壮有力,呈向前奔腾状,大气简洁,玲珑剔透,可为两汉玉雕精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出生于雕艺之乡福建莆田,在耳濡目染以及前辈们的悉心指导下,掌握了闽莆地区独特精湛的传统雕刻技艺。在多年的从艺历程中,我对汉白玉这种材质情有独钟。汉白玉,通体洁白、质地细腻、温润剔透,内含闪光晶体,熠熠生辉,是一种具有观赏性的建筑和雕刻材料,在西方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用白色的大理石作为雕刻材料,这种材料在中国也被广泛的运用。每每获得汉白玉,总会乐此不彼地坐在其前,静心斟酌,研究其肌理、形状、色泽等,并与内心的构思融合起来,在将玉石这种材质雕琢成玉器的过程中享受着艺术创造的喜悦,个中的乐趣难以言语。
在创作汉白玉雕作品《仕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抽象的人文思想与具体的质感、以及和雕刻技艺的结合所产生出的视觉语言。仕女,这个词代表的是我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仕女题材,是众多画家所青睐的,翻开中国画的历史,专门有“仕女画”类别,“仕女”可以说是美的象征。美国著名哲学家桑塔耶娜曾说过:“美是真,美是理想的表现,美是神的完善之象征,美是善的感性显现。”透过此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到“美”即是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品德。因此,在塑造“仕女”的形象涵义之时,要注重传达出其精神气质,即“聪慧美丽”的内在抽象涵义。首先,简约地雕刻出仕女优美的身型轮廓,用玉质的光洁、细腻、圆润等特点来表现仕女绰约的柔美身姿,使仕女温婉恬静的性格与汉白玉洁白的质地水乳交融,达到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古时候的女子总是外披着轻飘美丽的绣花罗衫,裙裾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迈着缓缓的步伐从远处轻盈走来。而要表现这种轻盈的身姿就要考虑到仕女的基本姿势,仕女的姿势是表现仕女仪容风采和内心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语言,要求“愈隐愈显”“潜在含蓄”“窈窕舒展”才能够合人心意,并借助身体的回旋、曲折、扭转来和顺势顾盼呼应,使外形与内韵相统一。在作品《仕女》中则采用了逆势的站姿:低首右转,胸微右转,跨部左转,前伸的右脚和向右微侧的左脚,富于变化的身型站姿,显现出优美的情怀,间接突出了仕女的内在美。仕女梳着端庄整齐的发髻,头饰一支珠钗,随着轻盈的步伐轻轻摇荡;清秀的面容,挺直的鼻梁,嘴唇小而丰满,双手挽着长长的衣袖,右侧的脸庞与富于变化的身姿相协调,使微微低垂的双眸倍加顾盼生情,散发着由内而发的典雅恬静的精神气质。
在作品中,不管是仕女的发髻、脸部、身型还是衣纹等都采用了简约的雕刻方法,主要以圆雕和浮雕两种雕刻手法为主,以一种简洁大方的外在形式来表现仕女的内在美,汉白玉这种材质的特性是适宜用精雕细刻这种方法的,在此因材施艺就显得倍加重要了。在雕刻仕女的衣纹之时,首先需要创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中衣纹的形成和变化韵律,也要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去深切感受各种事物的韵律美。纵观许多玉雕作品,其人物的衣纹显然继承了我国绘画艺术中的传统风格——以线的造型为主。衣纹线条的雕刻从刀法上来讲是需要“提、按”的雕法来使衣纹富有韵律感的。衣纹的韵律,要靠雕刻时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虚实顾盼来实现“力的旋律”。但是雕刻时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对于衣纹韵律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要求雕刻艺术家有“一气呵成”之势,达到“行云之飘渺于太空”那样自然,有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以期获得一种自然美,这也是克服衣纹“板、散、僵、死”的关键所在。作品《仕女》的衣纹以浮雕的雕刻手法为主,衣纹的线条走向大致分为三部分:臂肘部分、裙摆部分以及双手挽着的部分。臂肘部分若隐若现地雕刻着几道衣纹,它们的走向是一致的,是仕女双手挽着所形成的自然形态,但是线条的粗细、长短却是有区别的,凸显衣纹的“轻重缓急”的韵律,仿佛起伏跌宕的音乐,富有节奏上的变化。其余两部分的线条呈现着一种无形的连贯,即衣纹表面上看是不衔接的,实际是形断意不断,共同表达着皱折的关系,使整个衣纹宛如潺潺的山泉之水,时而在山林中穿越着,时而回转而现,从不会因为形迹的瞬间消逝而让观者产生断源之感,这也是雕刻者追求的急缓不匀的刀法所产生的效果。总之,汉白玉雕《仕女》作品的创作完成,是富于自然性的玉石被雕琢为具有人性化的玉器的过程,是艺术创造的过程,为玉石注入了仕女独有的“美丽聪慧”的内涵意蕴。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件玉器都是雕刻者内心深处灵感的进发、利用玉的材质美精心雕刻的精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雕刻艺术家用玉这种自然之物为载体,把玉的至美至纯的自然特性与人文意蕴融会贯通,创作出了许多“有情之石”,具有着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且在无形之中成为了文化的传播媒介,让不同的文化接受者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如今,素有“东方艺术奇葩”之美誉的中国玉雕在世界上名闻遐迩,与书法、国画、京剧等艺术那般被国人视为国粹。
(邹敏智 福建省莆田市新东艺雕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