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好的导论教学,可以引导整个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品味和教学格调。本文对研究性学习导论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从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资源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剖析,从导论课定位、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转化、课题管理与教师风采三方面进行了反思,以期能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教学设计
一、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它的开展方式和课程目标给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学习观带来了迥然的变化。传统学科教学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掌握必要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对课题的自主探索和研究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即为课程的开发与创建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选题——方案制定——开题——课题研究——中期汇报——课题再研究——成果展示与汇报的方式完成对课题的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其起点、过程和结果均表现出不确定性。
由此,对于初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陌生感,学生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完整课题的研究才对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如同数学中的归纳法,在经历一个完成的证明过程后才能得到相应结论。由此,笔者尝试利用演绎法的方式,在开始课题研究前,利用“导论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导论的释义及意义
“导”在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有4层含义,分别为:指导、带领;启发、使明白;引起、传递;导演。在本文中,导论中的“导”,可引用前3层含义,即指导、启发、传递。从课 程功能的视角看,导论课通常有两两种理解:一种指一门完整的课程,如某学科导论、某专业导论和某课程导论;另一种则指一门课程教学开头的引导部分。本文中的“导论”特指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开头的引导部分。
导论课的开设,有助于引导整个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品位和教学格调。从教学对象来分析,对于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的中小学生,一堂好的导论课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和好奇、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激发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内容来看,导论课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素养,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学”的相关知识;从教学功能上来看,导论课可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投入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以后的实践研究打下基础。
三、 研究性学习“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导论课”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与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价值、开展過程、成果表达方式等知识,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竞赛、师生访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的了解,激发其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价值、开展过程及成果展示方式。
(3)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及成果展示方式。
(4)学生分析: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
(5)课时安排:1课时。
(6)学具安排:多媒体投影、教学学案。
2. 教学过程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教学设计分析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注重问题的解决的和知识的建构,由此,教师的职责从知识传递者慢慢变成学生学习的顾问,更多地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导论课时,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设置各种情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完成整个教学目标。以下,将从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座位模式上,打破行列排列模式,采取小组围坐模式,有利于组内成员、组与组、成员与教师之间的各种讨论;在教学用具方面,选择了多媒体投影进行教学,能播放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多媒体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在无形中创建了较好的班级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实施有效的活动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知识的建构性表明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本导论课中,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相应的活动设计,通过小组抢答赛、视频制作与播放、案例展示与分析、小组讨论与思考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活动情境中,形成“主体—客体—主体”之环,完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状态的提升。
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播放南沙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的图片与视频,创设出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从中提出问题,进而转化成相应的课题。之后,设置“如何完成课题的研究”这一任务,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与发言,教师将学生所罗列出来的解决方法和步骤进行板书和归纳。最后,以广州市开展的一项培养与提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案例为对比,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示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学生通过对比,补充和完善了之前所总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从而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一知识点。
在“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一教学重难点,通过设置给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报告,让其从中找出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进行认知。学生通过该活动的引导与启发,进而迸发出各种各样的成果展现方式的想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关于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寻找和建立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获得复杂的知识提供信息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本导论课中,笔者根据教学知识点所需,建立和挖掘了以下教学资源:(1)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图片。(2)视频资源的获取与制作。(3)优秀案例的选取与展示。(4)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为让学生学思结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本堂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设计与展示设计了问题式的学案,并给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请写下与南沙黄阁麒麟舞相关的课题名称。
2.请思考并写出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
3.请同学们对比广州市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班的活动流程”,完善课题研究的流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设计与展示
1.请同学们根据《岭南醒狮文化的调查研究》第五部分第3小点,讨论与黄阁麒麟舞相关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1.具有小组合作的精神;2.具有问题意识;3.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4.注重成果转化;5.做好坚持不懈的准备。
四、 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教学设计的反思
1. 导论课的定位
导论课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学习内容、实施方式、专业思想及自身所应具备的课程素养有所感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在于阐释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实施方式,在专业思想、课程素养方面有所欠缺,且因教学时间仅为1课时,对于教学内容也仅停留在短暂的引导与思考上。由此,可考虑增加导论课的课时,增加有关完成本门课程的相关专业思想、技能、能力、素养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以让导论课的定位更为完整和准确,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发挥其“导”的功能和“论”的理性。
2. 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的转化
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隐性。进行教学设计时,如能把课程目标转化成适合学生认知程度、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将会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本课例中,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是推动教学的主要教学行为方式,根据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其设计思想较为朴素,对于活动设计的情境性和艺术性还可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3. 课堂管理与教师风采
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活动性、小组合作性、自主探究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均决定了课堂的开放性、自由性,相对于传统课堂的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管理上,不仅要充分给予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学习的空间,也要在此基础上把握教学的主线与发展趋势,以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在专业素养上,需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概括,形成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在语言艺术上,需简洁、有趣、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帮助创建活动情境性的作用。
五、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学”三个问题,以期能在后续的研究中能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例是对以往惯有的以选题为第一个流程而直接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新的探索与补充,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 6):46-5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教学设计
一、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它的开展方式和课程目标给教学观、课程观、师生观、学习观带来了迥然的变化。传统学科教学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课程开发,掌握必要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的直接目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对课题的自主探索和研究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即为课程的开发与创建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选题——方案制定——开题——课题研究——中期汇报——课题再研究——成果展示与汇报的方式完成对课题的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其起点、过程和结果均表现出不确定性。
由此,对于初接触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陌生感,学生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完整课题的研究才对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如同数学中的归纳法,在经历一个完成的证明过程后才能得到相应结论。由此,笔者尝试利用演绎法的方式,在开始课题研究前,利用“导论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研究性学习课程导论的释义及意义
“导”在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有4层含义,分别为:指导、带领;启发、使明白;引起、传递;导演。在本文中,导论中的“导”,可引用前3层含义,即指导、启发、传递。从课 程功能的视角看,导论课通常有两两种理解:一种指一门完整的课程,如某学科导论、某专业导论和某课程导论;另一种则指一门课程教学开头的引导部分。本文中的“导论”特指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中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开头的引导部分。
导论课的开设,有助于引导整个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品位和教学格调。从教学对象来分析,对于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的中小学生,一堂好的导论课可以让学生对课程充满期待和好奇、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激发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内容来看,导论课较为全面地阐释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过程与方法、技能与素养,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学”的相关知识;从教学功能上来看,导论课可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投入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以后的实践研究打下基础。
三、 研究性学习“导论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导论课”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与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价值、开展過程、成果表达方式等知识,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认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竞赛、师生访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学生对本门课的了解,激发其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价值、开展过程及成果展示方式。
(3)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及成果展示方式。
(4)学生分析:初次接触研究性学习。
(5)课时安排:1课时。
(6)学具安排:多媒体投影、教学学案。
2. 教学过程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教学设计分析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注重问题的解决的和知识的建构,由此,教师的职责从知识传递者慢慢变成学生学习的顾问,更多地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导论课时,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引导者,通过设置各种情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思考,进而完成整个教学目标。以下,将从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资源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
在座位模式上,打破行列排列模式,采取小组围坐模式,有利于组内成员、组与组、成员与教师之间的各种讨论;在教学用具方面,选择了多媒体投影进行教学,能播放与学生进行互动的多媒体视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在无形中创建了较好的班级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实施有效的活动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
知识的建构性表明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的。本导论课中,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相应的活动设计,通过小组抢答赛、视频制作与播放、案例展示与分析、小组讨论与思考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思维的活跃性,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活动情境中,形成“主体—客体—主体”之环,完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状态的提升。
其中,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通过播放南沙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阁麒麟舞”的图片与视频,创设出学生感到亲切和熟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从中提出问题,进而转化成相应的课题。之后,设置“如何完成课题的研究”这一任务,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与发言,教师将学生所罗列出来的解决方法和步骤进行板书和归纳。最后,以广州市开展的一项培养与提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案例为对比,以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示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学生通过对比,补充和完善了之前所总结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从而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一知识点。
在“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一教学重难点,通过设置给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报告,让其从中找出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进行认知。学生通过该活动的引导与启发,进而迸发出各种各样的成果展现方式的想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关于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寻找和建立丰富、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获得复杂的知识提供信息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本导论课中,笔者根据教学知识点所需,建立和挖掘了以下教学资源:(1)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图片。(2)视频资源的获取与制作。(3)优秀案例的选取与展示。(4)学案的设计与应用。为让学生学思结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本堂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设计与展示设计了问题式的学案,并给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具体如下: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请写下与南沙黄阁麒麟舞相关的课题名称。
2.请思考并写出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
3.请同学们对比广州市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班的活动流程”,完善课题研究的流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设计与展示
1.请同学们根据《岭南醒狮文化的调查研究》第五部分第3小点,讨论与黄阁麒麟舞相关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及展示方式。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1.具有小组合作的精神;2.具有问题意识;3.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4.注重成果转化;5.做好坚持不懈的准备。
四、 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教学设计的反思
1. 导论课的定位
导论课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学习内容、实施方式、专业思想及自身所应具备的课程素养有所感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在于阐释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实施方式,在专业思想、课程素养方面有所欠缺,且因教学时间仅为1课时,对于教学内容也仅停留在短暂的引导与思考上。由此,可考虑增加导论课的课时,增加有关完成本门课程的相关专业思想、技能、能力、素养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以让导论课的定位更为完整和准确,由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发挥其“导”的功能和“论”的理性。
2. 教学目标与教学行为的转化
新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隐性。进行教学设计时,如能把课程目标转化成适合学生认知程度、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将会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本课例中,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是推动教学的主要教学行为方式,根据听课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其设计思想较为朴素,对于活动设计的情境性和艺术性还可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3. 课堂管理与教师风采
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活动性、小组合作性、自主探究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均决定了课堂的开放性、自由性,相对于传统课堂的管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管理上,不仅要充分给予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与学习的空间,也要在此基础上把握教学的主线与发展趋势,以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在专业素养上,需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概括,形成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在语言艺术上,需简洁、有趣、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帮助创建活动情境性的作用。
五、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导论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学”三个问题,以期能在后续的研究中能有的放矢地去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课例是对以往惯有的以选题为第一个流程而直接开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新的探索与补充,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4( 6):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