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来陪我,蛙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青蛙》是一款日本研发的休闲小游戏。游戏的主角是一只大眼睛的小青蛙,小青蛙独自居住在一个石头洞小屋里,屋外头种着一片幸运草,屋里则是木头做的小阁楼。小青蛙平时就在这里吃饭,在阁楼上的被窝看书,过着十分“居士”的生活。当然,它最大的爱好就是出去旅行,世界这么大,小青蛙也想出去看看。只要你给它收拾好行囊,小青蛙就戴上它的荷叶小帽子出发了。旅行途中它会邮寄照片,回来还会带回来当地的土特产。但是,“旅行青蛙”出不出门、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都是随机的。
  
  “我蛙失踪好久了,连张明信片也没有。”
  “我蛙太乖,今天一直在看書。”
  “蛙呀,你怎么整天待在房间里?这么宅的生活方式可不够健康。”
  这几天,朋友圈、微博都被可爱的小青蛙占据了。各路小伙伴不约而同地在碎碎念自己的那只旅行蛙。出于好奇,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征集大家养蛙的原因,发现竟然有不少人抱着这样的看法:
  “找到自己孤独的影子,周而复始的生活。”
  “朝九晚五的我需要一个人替我去看世界,而我蛙刚好可以。”
  “开始就是看很多人玩,好奇是什么就下了,玩起来到底是什么让人欲罢不能说不清楚,也许是蛙过着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也许是它每次归来时不可预测的惊喜,也许是它跟我们相似又不相同的生活让我们有很多共鸣。与大部分游戏不同,它自由而快乐,与我们亲近又遥远,使我们想起我们的朋友、爱人、孩子甚至自己……”
  “小青蛙有一张丧丧的脸,就像整日丧丧的我。不过它幸运多了,有人喂养、打理生活去旅行,一路走走停停,在不同的地方留下足迹,用邮寄相片的方式联络感情,像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骁勇侠客,他的生活简直就是一部直率又伟大的哲学著作!小青蛙所做的这些,都是我现在想做却做不了的,所以说它是平行空间的我,让我确信我并没有因为当下的生活而忘记那个曾经在少不更事的年纪里胡乱做过的梦。”
  看起来,他们不仅是在养蛙,还是在养另一个自己,一个可以享受孤独,又更加自由、快乐、随心所欲的自己。
  回到游戏本身,有这样的感觉,也算合情合理。这是一个典型的“佛系游戏”。游戏只有庭院和屋里两个场景,作为蛙的“父母”,你负责不定时给你那只青蛙收割三叶草,准备食物、行囊。而你养的蛙,其实并不听你的话。
  蛙是自由的,蛙可能会随时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去和它的小伙伴会面;可能给你寄明信片;也可能宅在家里吃饭、看书、写日记……
  一切都是随机的,你无法控制,也没法预测蛙接下来会做什么。你做多做少差不多,你不能左右它的人生。你能做的,就是等待,就是随缘。
  要活得像蛙这么随心所欲,对我们来说可不容易。我们常常说,要过自己想要过的日子,做自己想要做的人,可实际上做得到的很少很少。我们受到工作、责任的重重束缚,我们经常有想要突然消失、逃离这个世界的感觉,但我们基本只能是想想。
  然而,蛙轻而易举就做到了。蛙是我们生活的榜样,它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应该时不时去旅行一次,和在乎的人保持联系,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下来,一个人也要好好过日子,永远淡定从容、风轻云淡……
  在某种程度上,它不仅是一个活得更自在的我们自己,还是一个更理性、更有自制力的我们自己。
  蛙的人生,没有任何负累和纠结,就像村上春树所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都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而且,蛙永远不会伤害你,永远会在某处陪伴你。很多时候,你孤独无助,你需要的其实不是安慰,不是扯一堆大道理的开解。你需要的是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会陪着你,不判断你对错,不问你原因,只是静静地陪你。
  在现实中,这样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然而,不管世界如何变迁,你的蛙会聆听你,你不再是一个人。这似乎有点入戏太深,那不过是一只蛙,一个虚拟的孩子,并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
  然而,谁又会以为那是真的呢?只是,如果一段旅程、一首歌、一本书可以慰藉你,那么,为什么一只会动会玩的青蛙不能?
  谢谢你来陪我,蛙。
其他文献
将经典放于手边,常读常新。  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最容易遗忘,一二百年过去就感到遥不可及了,认为那时的书也十分老旧。追逐国内外最新的流行物,以新为好。  艺术恰恰相反,它们并不是越新越好,而要依赖时间的检验和甄别。时下的艺术经过时间之水的冲刷,至少过去一个世纪才会凸显出来。  精神和艺术的历史,一二百年真的不算長,也不过历经两三代人。我们遗忘了十九世纪前后的那些经典,更不要说再早一些的,多么可悲。
本刊今年8期《星星诗》栏目中,发表了晓角的诗歌《三天过完十六岁》和诗人竹无心关于这首诗的评论。2020年9月,在晓角17岁生日来临之际,她终于拥有了校园里属于自己的书桌。  我今年十七岁,个子很高,脸上青春痘长得厉害,所以我很早就不再照镜子了。现在我住在政府的扶贫砖瓦房里,每天和父母下地干活,也干家务。读书、听歌、养狗,有时发表文章,现在的我平静而充实。  按我们这儿的说法论,我今年其实是十八岁。
我打小对母语的敏感和兴趣全来自语文课之外。我喜欢听书,听村里的老宁头说故事。他说书杂,也野,表情丰富,唾沫横飞,带骂人的口头语。《薛仁贵征西》《罗通扫北》《呼延庆打擂》都是从他满嘴的脏话里听来的。他模仿那些说书艺人的腔调,喜欢把嗓音弄成破锣声:“话说小将罗成……”遇到节骨眼上他就打住,让我们给他割牛草。在苏北黄海的漫滩里,天高地远,白云悠悠,耕牛甩尾,中秋时节的泥土味让人鼻头发凉。一群少年呈扇形围
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要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说,不能着急。这样才能体察人情物理、审词定气,从而提神醒脑、引入入胜。  ——汪曾祺  语言  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广播:“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校尉营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真是可以悬之国门,不能增减一字。
时隔23年,经典电影《美丽人生》在2020年年初重映了。很多人说,这是2020年必须要看的第一部电影。以前看《美丽人生》,以为讲的是战争;再后来,觉得是爱情。如今到了一定年纪,我看到的全是关于亲情的真相。在影院重温,笑着笑着不觉眼眶发酸。曾经不懂影中意,如今才明白,我们都是电影中的那个小孩。  1圭多是一个犹太青年,在意大利小镇上经营着一家书店,和妻子多拉、儿子约书亚过着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在约
张晓乐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学生,擅长绘画,热爱读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座右铭“即使是万般光耀的恒星,也有点点的星云。”  “小小少年,不知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我已不再是这样无忧无虑的小小少年了。  在懵懂无知的小学时代,天真幼稚的我还不知愁为何物,似乎永远也不会有大人的无奈与愁眉苦脸。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城堡中,做自己的王子与公主。也许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我也是。  可是,升入初中后,学习
夏海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1届高研班学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儿童文学》《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诗选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出版诗集《超现实的雪》《水时光》《恍然隔世》《眷恋》,散文集《琉璃的锋芒》《秋之约》等。曾获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齐鲁散文奖等奖项。  生活不是诗歌,但是人的生命中从来离不开诗。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开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正在
*学习康德好榜样*  康德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康德的职业是教书匠,研究哲学完全是业余爱好。在《纯粹理性批判》赢得整个世界之前,康德是个业余哲学青年。年过四十的康德终于获得一个诗艺学教授讲席。十六岁上柯大的曾经的风华少年,百感相当地交集。  康德对所有评价均无动于衷。他始终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教堂尖顶沉思默想。他说: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康德的伟
每年的清明谷雨前后,紫蘇就破土而出了。  它们长得非常之快,你还没看见紫苏发芽是什么样子,密密匝匝的青紫小叶已经挤满了花盆。要赶紧分盆移栽,不然三五天后它们就会蹿到一掌高,互不相让,歪歪倒倒。  紫苏是我养过的最不操心的植物。第一年,雨水丰润的夏季,从菜场买来一把紫苏,剪下几茎,随手一插就能长出几棵。到了秋冬,花熟子结,收集起来,第二年开春往盆里一撒,就又是郁郁葱葱一堆。  再后来,我都懒得收集种
路遇一辆停下的小三轮车,车下一大盆倒扣滚落的咸鸭蛋,淡青色的壳有些裂开缝,有些摔烂变形了——看上去都是熟的。  车的主人放弃了收捡,坐在地上,双手撑在膝盖上,捂住脸,没有管人来人往,不知道是不是在暗自哭泣。  这一刹,大概是很多懊恼、绝望一起涌上来,打击得心碎了吧?  我赶着在约定的时间内去办事,没有停下来安慰他,或者掏钱买几个咸鸭蛋。虽然很想那样做,虽然我也知道,无论有没有人伸手,最后他会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