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很难说出得体且又地道的句子。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交际知识。通过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及教学目标,本文将对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述,并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导入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维,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结果在对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语言得体地进行交际,常常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很尴尬,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2.为什么英语教学要导入文化内容
2.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与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Lado)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2.2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语际间不同的语言习惯所引发的语言失误,实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如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吃过饭了吗?”,“上哪去呀?”,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或去了哪里,这只是一种greeting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一习惯,反而认为是一个question。又如很多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际时,很喜欢连续问以下几个问题:“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do you work?”等。这些日常用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如果将汉语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套到或强加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国人有可能会感到纳闷甚至愤怒。他或许在想:为什么要问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那些问题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里才会被问及。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会习俗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这都大致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重视文化导入,才能减少学生在运用英语时犯“文化错误”。
2.3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使各国间交往的需要更加迫切。跨文化交际型的现代外语人才越来越为社会所需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交际”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已写入各级学校课程要求,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是为更好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人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适当导入文化知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文化导入的内容
3.1适当导入中国文化。
我国外语教学追求的沟通目的从来是传播与吸收相结合,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指点破中心国与外围国的界限,而进行互补互促的交流,使外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相融合。导入西方文化,前面已作充分的论述,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对于中国文化导入这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英语教学中却显得非常不足。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英语表达上的空缺。在交际中因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常令人处于尴尬的境地。如我们知道国外有“老人节”,在中国也有“老人节”,若将简单地译成“The Old People’s Day”,很容易使外国人产生误解,应译为“Double 9s Festival”才能反映出该节日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味及其时间,不至于与国外“老人节”混为一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中国文化,除了有利于消除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困惑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中西文化交融起来,达到成功交际目的。
3.2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的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民俗体育和当代社会情况。
(2)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准则,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及风俗习惯;社会知识,指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等;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
(3)词语的文化内涵。词义之所以多层次,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也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观念和看法。例如,privacy是一个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词,我们知道不应该向西方人询问有关年龄、收入方面的问题,但privacy的含义绝不止这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4)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主要包括植物名词、颜色、数词等。如汉语常用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对欧美人来说,龙却象征灾难和凶恶;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black tea”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等。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如:“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6)非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以及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4.导入文化知识的几个策略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型人才。
4.1更新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
培养交际型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型的新世纪人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教材和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教学目标,加强对现行教材的建设就是一个基本方面。在各级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原文或原著的基础上改编或编写的,而改写后的文章虽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但毕竟不是“原汁原味”,换句话说,就是多多选用真实(authentic)的语言素材。如直接选用欧美的原版教材,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这类教材语言地道,英语和外国文化结合自然,是掌握语言最好不过的教材。此外,还可配合英语教学,编写相关的介绍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材和用英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合英语学习的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减少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课程设置的更新就是改革单一的课程结构,实行多样化,开设一些专门的文化课。可在现有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课程,但在选择教材要特别注意与英语教学的密切配合。必要时,还应鼓励学生选修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以促进英语文化学习和母语文化学习的积极互动。
4.2采用文化对比,减少语际失误。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等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且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文化对比应以差异和冲突为重点,着眼于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例如,“black coffee”译为汉语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能见“红”则译为“red”,见“black”则译成“黑”,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冲突。要排除这种不同文化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和冲突,最重要的是找出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差异因素,即采用对比的方法。
4.3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把英语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更佳的语境。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视听材料或可供教学用的原版影片,通过画面能使学习者感受到语境的存在,根据语境的提示来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掌握说话人的意图。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有效地引进视听材料,提供可视性画面、场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这与老师责尽口舌来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4.4丰富并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习者如不及时在交际中内化其记的社会文化知识,其社会文化能力乃至整个交际能力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英语交际活动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如听英语讲座,听英文广播,观看影片,阅读英语报刊、小说,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开英文晚会,等等,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较大作用,也大大拓展了运用英语交际的空间。
4.5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应尽可能熟知不同文化,注意积累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让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应对中西文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扬弃贯通的能力,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种能力:一是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英语文化和国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二是用英语准确介绍本族文化的表达能力。老师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准确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文化导入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更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是实现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措施。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地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校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戴军熔.拓宽文化视角,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4).
[3]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4]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
[5]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吴琼.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
[7]张哲.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8]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钟华,樊葳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界,2000,(2).
[10]周如松.重视西方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5).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导入 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虽然说出了完全没有语法错误甚至用词漂亮的句子,但在实际交际中运用却行不通。这是由于学生们往往从汉文化角度出发,并运用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维,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结果在对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语言得体地进行交际,常常会犯文化错误,使双方很尴尬,甚至会出现许多误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努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社会需要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2.为什么英语教学要导入文化内容
2.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的。语言是整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语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语言与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语言教育学家拉多(Lado)曾经指出,如果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好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与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2.2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直接地影响我们的语言运用,语际间不同的语言习惯所引发的语言失误,实质上是由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差异所造成的。如中国人见面时打招呼说:“你吃过饭了吗?”,“上哪去呀?”,其实并不是想知道对方是否吃了饭或去了哪里,这只是一种greeting的方式,而英语国家的人却没有这一习惯,反而认为是一个question。又如很多学生与外国人进行实际交际时,很喜欢连续问以下几个问题:“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do you work?”等。这些日常用语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如果将汉语的习惯与文化模式套到或强加到英语上去,就会产生误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国人有可能会感到纳闷甚至愤怒。他或许在想:为什么要问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那些问题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类的机构里才会被问及。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会习俗对语言运用的影响。这都大致说明了一个问题:英语教学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重视文化导入,才能减少学生在运用英语时犯“文化错误”。
2.3教学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使各国间交往的需要更加迫切。跨文化交际型的现代外语人才越来越为社会所需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交际”已经成为我国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已写入各级学校课程要求,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是为更好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人能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适当导入文化知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文化导入的内容
3.1适当导入中国文化。
我国外语教学追求的沟通目的从来是传播与吸收相结合,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指点破中心国与外围国的界限,而进行互补互促的交流,使外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相融合。导入西方文化,前面已作充分的论述,其意义不言而喻。但对于中国文化导入这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英语教学中却显得非常不足。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英语表达上的空缺。在交际中因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常令人处于尴尬的境地。如我们知道国外有“老人节”,在中国也有“老人节”,若将简单地译成“The Old People’s Day”,很容易使外国人产生误解,应译为“Double 9s Festival”才能反映出该节日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味及其时间,不至于与国外“老人节”混为一谈。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中国文化,除了有利于消除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困惑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把中西文化交融起来,达到成功交际目的。
3.2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文化,指经济、政治、史地、文艺、科学的技术,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民俗体育和当代社会情况。
(2)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准则,如称呼、招呼、问候、询问、致歉、道谢、告别、打电话等用语的规约及风俗习惯;社会知识,指家庭各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之间关系、价值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如西方社会强调的个人奋斗,独立性、隐私权等;思维特征,指中西方思维特征的差异。比如,讲时间和地点时,一个从小到大,一个从大到小。
(3)词语的文化内涵。词义之所以多层次,在于词不仅是现实的象征符号,而且也浸透着人们对现实的感受、观念和看法。例如,privacy是一个文化内涵相当丰富的词,我们知道不应该向西方人询问有关年龄、收入方面的问题,但privacy的含义绝不止这些。因此,在英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当包括介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词语表达法在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理解这些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4)英汉理性意义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义、比喻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不同或差异较大的词语。主要包括植物名词、颜色、数词等。如汉语常用龙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对欧美人来说,龙却象征灾难和凶恶;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black tea”译为“红茶”而不是“黑茶”等。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等。如:“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
(6)非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以及对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4.导入文化知识的几个策略
文化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型人才。
4.1更新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
培养交际型特别是跨文化交际型的新世纪人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教材和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教学目标,加强对现行教材的建设就是一个基本方面。在各级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原文或原著的基础上改编或编写的,而改写后的文章虽然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但毕竟不是“原汁原味”,换句话说,就是多多选用真实(authentic)的语言素材。如直接选用欧美的原版教材,以此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这类教材语言地道,英语和外国文化结合自然,是掌握语言最好不过的教材。此外,还可配合英语教学,编写相关的介绍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材和用英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适合英语学习的教材,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减少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课程设置的更新就是改革单一的课程结构,实行多样化,开设一些专门的文化课。可在现有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课程,但在选择教材要特别注意与英语教学的密切配合。必要时,还应鼓励学生选修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以促进英语文化学习和母语文化学习的积极互动。
4.2采用文化对比,减少语际失误。
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可以从称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等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且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这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进作用。文化对比应以差异和冲突为重点,着眼于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例如,“black coffee”译为汉语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不能见“红”则译为“red”,见“black”则译成“黑”,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冲突。要排除这种不同文化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和冲突,最重要的是找出两种语言中文化的差异因素,即采用对比的方法。
4.3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把英语学习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更佳的语境。这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视听媒体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视听材料或可供教学用的原版影片,通过画面能使学习者感受到语境的存在,根据语境的提示来理解话语的真实含义,掌握说话人的意图。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有效地引进视听材料,提供可视性画面、场景的多媒体教学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融合。这与老师责尽口舌来讲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4.4丰富并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学习者如不及时在交际中内化其记的社会文化知识,其社会文化能力乃至整个交际能力仍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英语交际活动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如听英语讲座,听英文广播,观看影片,阅读英语报刊、小说,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开英文晚会,等等,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较大作用,也大大拓展了运用英语交际的空间。
4.5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应尽可能熟知不同文化,注意积累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让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教师本人应对中西文化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扬弃贯通的能力,在教学中,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种能力:一是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对英语文化和国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二是用英语准确介绍本族文化的表达能力。老师只有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准确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文化导入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更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课堂教学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有效地进行文化导入、是实现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措施。英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地传授文化知识和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校平.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戴军熔.拓宽文化视角,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4).
[3]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4]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
[5]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A].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吴琼.文化导入——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
[7]张哲.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
[8]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与流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钟华,樊葳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界,2000,(2).
[10]周如松.重视西方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