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在生活和游戏中并不是割裂的。它是不同状态下,幼儿自身对社会化生活的一种呈现,或出于维果斯基所讲的“史前知识”,或出于与生俱来的天然敏感。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中的一切,游戏角色和性别角色是拥有互补品质的一个整体。
性别身份的认同在游戏和生活中是一致的
表演区中的角色在幼儿的心里是有性别的,但是角色性别并不一定和幼儿自身真正的性别相一致,因此就会出现案例中“男扮女装”的情况。如果抛开表演的背景,单纯地问孩子,“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老师把问题的背景描述清楚,从头饰、穿着裙子等,孩子也可以马上判断出自己扮演角色的性别。
在表演游戏的状态下,孩子需要熟悉角色的性别特点,从性别特点和差异的角度设计佩戴的头饰,挑选适合角色性别的服装,连同动作、心理和接下来要进行的游戏,也都需要借助从生活中习得的符合角色身份的经验作为支撑。这本身也是角色自身的需要,可见角色的性别与幼儿自身的性别一致与否,都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和帮助。
教育的着眼点“固然是实现现在,但并不是放弃将来”。表演区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暗含着性别角色的特点。即使关注衣服漂亮与否,也是在孩子确定了出演角色后,才会根据出演角色的性别,挑选符合其审美需要的装扮。而话题中,幼儿前后不同的回答,更是印证了即便是小班幼儿,他们对性别特点和差异的把握也并不困难。所以说,幼儿对性别的表述,需要在界定清楚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明白无误,但这并不妨碍性别身份的认同在游戏和生活中的一致性。
性别角色和游戏角色的认同是互补的
表演区中,幼儿可以扮演任何他想扮演的角色。他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但很大一部分借由他的角色,来表达和传递他的所感、所知、所思、所考。所以,话题中,男孩选择的服饰是扮演的角色的服饰,跟幼儿自己的性别并不一定相关。反而和男孩在社会生活中积累起的性别角色相关经验密不可分。
不管是性別角色与游戏角色同一的表演,还是男扮女装之类性别角色与游戏角色出现反差的表演,在小班阶段都是能够接受的。因为小班幼儿正属于自我中心的认识发展阶段,能够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他们会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所以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角色和性别角色中自由地转换。这样,幼儿既可以在游戏中体会不同性别的差异和局限,又可以感受生活中人们对男孩或者女孩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所给予的不同期望和要求。
正视性别角色的差异,关注心理因素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影响
“我们谈论儿童和性别以及他们发现自己性别特点的方式,也意味着作为男孩和女孩,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如何看待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呢?
显然,心理和身体这两个因素是不能被分隔开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帮助幼儿,从内部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接纳自己的性别特点。除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利用盥洗等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自身的性别,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知不同的性别会有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性格和优势,帮助幼儿内心更好地构建自我的性别角色。
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行为,着力点应是“大写”的人
幼儿性别意识的确立是通过自身学习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在发挥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游戏方式、游戏组织、游戏环节中感受不同性别的差异,建立初步的性别意识。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意识到:性别的差异既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支持、鼓励幼儿去认识、了解与自己不同性别的人,同时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对男孩和女孩看法和期待所持有的不同观念。在社会化进程中,性别角色和行为对于阐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建构自己的身份特性,更好地悦纳自己,接受性别所给予自己的标识和馈赠,更多的着力点应放在儿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角度来思考。
总之,只有在幼儿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和思考。游戏增加了儿童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本身的灵活性。就性别角色的认同而言,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判定符合其性别特点的活动方式和适应行为,达成学习的目的,满足对自我生活内容表达的需要。
性别身份的认同在游戏和生活中是一致的
表演区中的角色在幼儿的心里是有性别的,但是角色性别并不一定和幼儿自身真正的性别相一致,因此就会出现案例中“男扮女装”的情况。如果抛开表演的背景,单纯地问孩子,“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不难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老师把问题的背景描述清楚,从头饰、穿着裙子等,孩子也可以马上判断出自己扮演角色的性别。
在表演游戏的状态下,孩子需要熟悉角色的性别特点,从性别特点和差异的角度设计佩戴的头饰,挑选适合角色性别的服装,连同动作、心理和接下来要进行的游戏,也都需要借助从生活中习得的符合角色身份的经验作为支撑。这本身也是角色自身的需要,可见角色的性别与幼儿自身的性别一致与否,都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和帮助。
教育的着眼点“固然是实现现在,但并不是放弃将来”。表演区中,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暗含着性别角色的特点。即使关注衣服漂亮与否,也是在孩子确定了出演角色后,才会根据出演角色的性别,挑选符合其审美需要的装扮。而话题中,幼儿前后不同的回答,更是印证了即便是小班幼儿,他们对性别特点和差异的把握也并不困难。所以说,幼儿对性别的表述,需要在界定清楚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明白无误,但这并不妨碍性别身份的认同在游戏和生活中的一致性。
性别角色和游戏角色的认同是互补的
表演区中,幼儿可以扮演任何他想扮演的角色。他在游戏中是自由的,但很大一部分借由他的角色,来表达和传递他的所感、所知、所思、所考。所以,话题中,男孩选择的服饰是扮演的角色的服饰,跟幼儿自己的性别并不一定相关。反而和男孩在社会生活中积累起的性别角色相关经验密不可分。
不管是性別角色与游戏角色同一的表演,还是男扮女装之类性别角色与游戏角色出现反差的表演,在小班阶段都是能够接受的。因为小班幼儿正属于自我中心的认识发展阶段,能够接受各种与性别习惯不符的行为偏差。他们会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所以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角色和性别角色中自由地转换。这样,幼儿既可以在游戏中体会不同性别的差异和局限,又可以感受生活中人们对男孩或者女孩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所给予的不同期望和要求。
正视性别角色的差异,关注心理因素对不同性别幼儿的影响
“我们谈论儿童和性别以及他们发现自己性别特点的方式,也意味着作为男孩和女孩,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如何看待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呢?
显然,心理和身体这两个因素是不能被分隔开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帮助幼儿,从内部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接纳自己的性别特点。除了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利用盥洗等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自身的性别,同时也可以让幼儿感知不同的性别会有不同的称呼,会有不同的性格和优势,帮助幼儿内心更好地构建自我的性别角色。
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行为,着力点应是“大写”的人
幼儿性别意识的确立是通过自身学习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在发挥男孩和女孩不同的特点和优势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游戏方式、游戏组织、游戏环节中感受不同性别的差异,建立初步的性别意识。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意识到:性别的差异既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支持、鼓励幼儿去认识、了解与自己不同性别的人,同时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对男孩和女孩看法和期待所持有的不同观念。在社会化进程中,性别角色和行为对于阐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建构自己的身份特性,更好地悦纳自己,接受性别所给予自己的标识和馈赠,更多的着力点应放在儿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角度来思考。
总之,只有在幼儿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和思考。游戏增加了儿童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本身的灵活性。就性别角色的认同而言,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判定符合其性别特点的活动方式和适应行为,达成学习的目的,满足对自我生活内容表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