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以商业银行业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在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催化剂之一,对于实体经济贡献毋庸置疑。但时至今日,当“改革”再次成为整个国家各行各业的共识时,商业银行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风口浪尖。进入2013年,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粗放的增长方式走到了它的尽头,外资银行的本土化策略气势汹汹,同业之间的竞争硝烟弥漫,加之行业外的快速渗透,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快马加鞭,又必须要停下脚步,深深思考,是在隆冬枯萎,还是在暮春重生,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寻求一条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增长放缓,信贷需求回落
2012年,我国GDP全年增速向下破8,首次降到7.8%。而同期,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降到40%以下,远低于近些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长水平。从以上数据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实体经济对短期的救急资金需求非常大,短贷成为了一种趋势;第二,实体经济对长期信贷需求明显不足,长贷没有相应的增长预期保驾护航,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持续增长的根基已经动摇。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严峻考验
2012年,央行重拳出击,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最高至基准1.1倍),同时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空间(最低至基准0.8倍)。存贷利率的非对称调整明显收窄了银行利差。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客户蠢蠢欲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集团客户展开的议价攻势来势之迅速,来势之猛烈让商业银行措手不及。在这场攻坚战中,商业银行的反应明显滞后。在防御工事未及时,有效搭建起来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三)监管政策收紧,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双重受伤
2012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其中的“七项禁止”给商业银行带上了紧箍咒。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魔术棒。一笔1亿的房地产贷款其派生的存款至少在2千万以上。同时,收取贷款监管费,项目咨询费也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看,这种将利息收入直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的粗放转型方式带来的变化是积极的,利息收入持续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益,银行的总体收入没有增长,企业的负担没有减轻。监管机构的“七项禁止”可谓一剂猛药。从2012年的数据看,前三季度,大型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增2.2%,同比大幅下降39.8个百分点;中型银行增长34.9%,下降30.6个百分点。考虑到这种中间业务收入的突变还是在2012年各大商业银行从爆发性增长的个人理财业务取得巨大中收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形势之紧迫。
(四)影子银行如影随形
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同比2011年增长42%。同时,小额公司贷款余额592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51%。这还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潜伏在水面下的地下钱庄虽然没有官方数据权威佐证,但其惊人的规模早在业内已有共识,那才是真正的冰山。进入2013年,我们又看到了来势汹汹的活期宝和余额宝。短短一年不到,1000亿元的类存款规模,3000万的类储户户数已让我们见识了它超常的分流银行存款能力。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在业内的激烈竞争环境下本已捉襟见肘,现在遭受一存,一贷,两面夹击,更是雪上加霜。
二、挑战是巨大的,但商业银行只要恰当应对,必能否极泰来,重获新生
(一)坚决放弃粗放的业务增长方式,探索精细化运营
1.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引入EVR价值考核体系,利用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有效工作,加强各类业务的成本效益核算。精细化运营发展是必然选择。国内商业银行之前大肆铺开网点,抢占物理区域,依靠单一的物质激励来推动扩张和增长,资产拉动负债的增长模式在市场化定价的洪潮中已现颓势。
2.无纸化办公。全面推进小柜台,大后台,业务办理渠道电子化,实现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之后,我们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针对两类目标客户群,搭建切入他们生活,符合他们需求的电子柜台:其一,针对中老年客户,大力开拓电视银行。既然电视购物可以发展如此迅猛,为什么电视银行不可以。大视屏,便捷操作,争取更多的向上空间。其二,针对年轻客户,大力开拓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切入他们的娱乐生活,切入他们的交流圈,向下争取更多的空间。
3.发展表外业务。在信用证,承兑之后,我们应该加大将保理,福费廷等更多跨境表外业务引入到国内市场的步伐。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市场萎缩之际,这些占用银行经济成本小,同时又能同样为客户带来融资目的的产品可以以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突破口。
4.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整治不规范经营活动的尘埃落定。商业银行更应该坚定中间业务的发展,关键是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2012年,快速发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和业务带来的红利已经用实践为商业银行点明了方向,即金融资产服务。商业银行应该牢牢把握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两个有利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持续的两个有利条件,做实,做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架构的重新搭建
1.基层网点实行整体考核,全员联动,主攻零售业务。
2.业务创新,业绩考核,人员配置IT化。
3.重点关注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
(三)积极探索混业经营之路
1.形势所迫。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客户正从投资基金,证券,特别是2013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募基金处寻求或者已经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同时,创业型公司借款人通过VC,PE等方式更加及时,更加灵活地获得所需资金,成熟型公司借款人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企业集团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实现资金内部统一调配,这些种种均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2.竞争优势。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3.效益优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如果再加上投行,在这样一个金融联合体平台上,不同产品的组合交叉销售;不同产品销售市场的信息共享,不同产品目标客户的资源共享,必定产生客观的规模效益。
(四)坚持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好的产品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比如在公司协议存款的基础上,试水个人高端客户的协议存款,主动“攻击”高端客户群体。又如,在将银行卡功能植入手机的基础上,实现手机闪付功能的不断升级,连续“攻击”年轻客户群。在服务创新方面,实现预约排队,实现手机取款;业务流程创新:预约签票,预约放贷等。想方设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赢得细分市场。
(五)加强同业合作,防范外延风险
企业的资金需求催生了许多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又要依托银行合作的业务载体和业务品种,如信托,债券交易,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业务载体和业务品种目前的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高速增长时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业务托媒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合作优于对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无论这时多么纠结的年代,只要我们金融人坚定信念,勇闯新路,必将冲破风雨,红日高照。
一、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经济增长放缓,信贷需求回落
2012年,我国GDP全年增速向下破8,首次降到7.8%。而同期,国内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降到40%以下,远低于近些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长水平。从以上数据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第一,实体经济对短期的救急资金需求非常大,短贷成为了一种趋势;第二,实体经济对长期信贷需求明显不足,长贷没有相应的增长预期保驾护航,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对商业银行而言,利润持续增长的根基已经动摇。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严峻考验
2012年,央行重拳出击,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最高至基准1.1倍),同时放宽贷款利率下浮空间(最低至基准0.8倍)。存贷利率的非对称调整明显收窄了银行利差。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客户蠢蠢欲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集团客户展开的议价攻势来势之迅速,来势之猛烈让商业银行措手不及。在这场攻坚战中,商业银行的反应明显滞后。在防御工事未及时,有效搭建起来的情况下只能被动挨打。
(三)监管政策收紧,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双重受伤
2012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其中的“七项禁止”给商业银行带上了紧箍咒。近年来,房地产行业贷款一直是商业银行的魔术棒。一笔1亿的房地产贷款其派生的存款至少在2千万以上。同时,收取贷款监管费,项目咨询费也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看,这种将利息收入直接转变为中间业务收入的粗放转型方式带来的变化是积极的,利息收入持续下降,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但其实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效益,银行的总体收入没有增长,企业的负担没有减轻。监管机构的“七项禁止”可谓一剂猛药。从2012年的数据看,前三季度,大型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仅增2.2%,同比大幅下降39.8个百分点;中型银行增长34.9%,下降30.6个百分点。考虑到这种中间业务收入的突变还是在2012年各大商业银行从爆发性增长的个人理财业务取得巨大中收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见形势之紧迫。
(四)影子银行如影随形
截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080家,同比2011年增长42%。同时,小额公司贷款余额5921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51%。这还只是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潜伏在水面下的地下钱庄虽然没有官方数据权威佐证,但其惊人的规模早在业内已有共识,那才是真正的冰山。进入2013年,我们又看到了来势汹汹的活期宝和余额宝。短短一年不到,1000亿元的类存款规模,3000万的类储户户数已让我们见识了它超常的分流银行存款能力。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在业内的激烈竞争环境下本已捉襟见肘,现在遭受一存,一贷,两面夹击,更是雪上加霜。
二、挑战是巨大的,但商业银行只要恰当应对,必能否极泰来,重获新生
(一)坚决放弃粗放的业务增长方式,探索精细化运营
1.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引入EVR价值考核体系,利用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等有效工作,加强各类业务的成本效益核算。精细化运营发展是必然选择。国内商业银行之前大肆铺开网点,抢占物理区域,依靠单一的物质激励来推动扩张和增长,资产拉动负债的增长模式在市场化定价的洪潮中已现颓势。
2.无纸化办公。全面推进小柜台,大后台,业务办理渠道电子化,实现24小时不间断,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之后,我们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针对两类目标客户群,搭建切入他们生活,符合他们需求的电子柜台:其一,针对中老年客户,大力开拓电视银行。既然电视购物可以发展如此迅猛,为什么电视银行不可以。大视屏,便捷操作,争取更多的向上空间。其二,针对年轻客户,大力开拓微博银行,微信银行。切入他们的娱乐生活,切入他们的交流圈,向下争取更多的空间。
3.发展表外业务。在信用证,承兑之后,我们应该加大将保理,福费廷等更多跨境表外业务引入到国内市场的步伐。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市场萎缩之际,这些占用银行经济成本小,同时又能同样为客户带来融资目的的产品可以以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突破口。
4.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收入。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整治不规范经营活动的尘埃落定。商业银行更应该坚定中间业务的发展,关键是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2012年,快速发展的个人理财业务和业务带来的红利已经用实践为商业银行点明了方向,即金融资产服务。商业银行应该牢牢把握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两个有利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可持续的两个有利条件,做实,做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
(二)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架构的重新搭建
1.基层网点实行整体考核,全员联动,主攻零售业务。
2.业务创新,业绩考核,人员配置IT化。
3.重点关注市场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定位。
(三)积极探索混业经营之路
1.形势所迫。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客户正从投资基金,证券,特别是2013来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私募基金处寻求或者已经获得更高的资产回报。同时,创业型公司借款人通过VC,PE等方式更加及时,更加灵活地获得所需资金,成熟型公司借款人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企业集团通过成立财务公司实现资金内部统一调配,这些种种均削弱了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
2.竞争优势。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3.效益优势。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如果再加上投行,在这样一个金融联合体平台上,不同产品的组合交叉销售;不同产品销售市场的信息共享,不同产品目标客户的资源共享,必定产生客观的规模效益。
(四)坚持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好的产品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比如在公司协议存款的基础上,试水个人高端客户的协议存款,主动“攻击”高端客户群体。又如,在将银行卡功能植入手机的基础上,实现手机闪付功能的不断升级,连续“攻击”年轻客户群。在服务创新方面,实现预约排队,实现手机取款;业务流程创新:预约签票,预约放贷等。想方设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赢得细分市场。
(五)加强同业合作,防范外延风险
企业的资金需求催生了许多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又要依托银行合作的业务载体和业务品种,如信托,债券交易,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业务载体和业务品种目前的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在高速增长时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在银行业务托媒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合作优于对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无论这时多么纠结的年代,只要我们金融人坚定信念,勇闯新路,必将冲破风雨,红日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