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慈欣是个普通中年男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算好看也不算难看,放在人群中辨识度并不高。这个后来声名鹊起的科幻大咖曾在山西娘子关一个不大的电厂工作多年,是个合格的计算机工程师,工作单调枯燥,机构改革中甚至曾面临被裁员的危险,这与他后来的科幻创作及获得的社会关注度有如天壤之别。他低调、内敛,甚至有些羞涩,说话声音低沉和缓,很少见他大说大笑,即使在《鲁豫有约》的访谈节目中也是问一答一、中规中矩。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却拥有无比诡谲奇幻的想象力,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2015年他的小说《三体》斩获世界科幻小说大奖—雨果奖。纵观几十年的雨果奖得主,无不来自英语世界,尤以美国作家居多,刘慈欣是第一个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得主,尤其来自科幻文学并不发达的中国,可以说《三体》使世界开始瞩目中国科幻,并带动中国科幻仰望从未问鼎的巅峰。此外,他還多次获得国内各种奖项,包括科幻界的银河奖、星云奖,主流文学界的赵树理文学奖、柔石奖、儿童文学奖等。
2017年,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以下简称《眼睛》)进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入选教材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却表明中国科幻文学已登堂入室,拥有了与主流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作《眼睛》之前,刘慈欣心仪的是科学知识密集的“硬科幻”类型,写了《宇宙坍缩》《微观尽头》这类技术型小说,两篇都是重科幻创意,而通俗性与文学性不足。《眼睛》和另外一篇《鲸歌》是其转变创作思路的标志,从硬科幻转为软科幻,从技术密集到人文关怀,更加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受。《眼睛》于1999年发表在国内最重要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上,并使刘慈欣获得他人生的第一个科幻奖项—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当时的他从未想到,18年后这篇小说会成为中学生课堂学习的篇目。
《眼睛》原文共四个部分,总计8000字,为适应中学生阅读且不影响情节的连贯性,选入教材时压缩为2500多字,许多抒情内容与细节描写不得不删除。小说写了“我”带着传感眼镜去度假,代替一个女孩欣赏地表风景,使她通过传感眼镜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女孩对地表景物的热爱与依恋达到了病态的地步,每一朵花,每一阵风都令她激动不已。而“我”直到最后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她因事故被困在地心,封闭在高温、高压、密闭、失重的地核深处,永远无法返航,不得不在狭窄的、几平方米大的控制舱内度过余生,通信设备的能量被耗尽后,她与地面的联系也就彻底中断了。
这是一篇十分虐心的小说,主人公的境遇超过了日常想象,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在这种极限的压力与折磨中,她依然兢兢业业坚持着工作,难以想象的困境、外表的柔弱与坚韧的内心勾勒出这个文学史上罕见的人物。和她同去的两位同事,一位地质工程师打开了绝热门,涌入的热浪瞬间把他变成了木炭;一位指令长在关门时被严重烧伤,最终死去。虽然小说并未继续交待两人的身后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情节合理推测出他们的尸体是无法运出去的,也就是说地心女孩不得不在狭小的空间内与两具尸体为伴,想一想,这是何等的恐惧。
刘慈欣在描述地心女孩时倾注了巨大的情感,写得十分动人,这不仅体现在对人物“我”的内心描写上,在他的另一篇科幻作品《地球大炮》中,我们能够再一次看到女孩的身影。《地球大炮》中作者非常具体地交待了女孩的身世背景,她是举世闻名的南极庭院工程总指挥、后来成为人类公敌的科学奇才沈渊的女儿,也是冬眠人、销毁核武器委员会专家沈华北的孙女,名字叫沈静。沈渊的南极庭院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生灾难,第一次灾难便是勘探航行中落日六号地下船的失事,领航员沈静被永远留在了地心。为了父亲的梦想,女儿献出了生命,而沈渊自己也为工程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穿着密封服在地球隧道中来回坠落,每天要穿过地球三十次左右。而每次通过地心时,都会通过中微子通信设备与女儿聊天,当然只是他自己说话,生活在随着铁镍流在地核中运行的落日六号中的沈静能够听到,但却无法回复。爷爷沈华北两次冬眠结束后想找到孙女,但没能成功,没有人知道铁镍流把她带到了哪里。
《地球大炮》可以看作是《眼睛》的延伸篇目,与《眼睛》互为补足说明。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家对人物深厚的情感,像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挚友,那么真实、那么持久。地心女孩沈静的形象已远远超越科幻文学的类型限制,成为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却拥有无比诡谲奇幻的想象力,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2015年他的小说《三体》斩获世界科幻小说大奖—雨果奖。纵观几十年的雨果奖得主,无不来自英语世界,尤以美国作家居多,刘慈欣是第一个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得主,尤其来自科幻文学并不发达的中国,可以说《三体》使世界开始瞩目中国科幻,并带动中国科幻仰望从未问鼎的巅峰。此外,他還多次获得国内各种奖项,包括科幻界的银河奖、星云奖,主流文学界的赵树理文学奖、柔石奖、儿童文学奖等。
2017年,短篇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以下简称《眼睛》)进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入选教材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却表明中国科幻文学已登堂入室,拥有了与主流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创作《眼睛》之前,刘慈欣心仪的是科学知识密集的“硬科幻”类型,写了《宇宙坍缩》《微观尽头》这类技术型小说,两篇都是重科幻创意,而通俗性与文学性不足。《眼睛》和另外一篇《鲸歌》是其转变创作思路的标志,从硬科幻转为软科幻,从技术密集到人文关怀,更加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受。《眼睛》于1999年发表在国内最重要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上,并使刘慈欣获得他人生的第一个科幻奖项—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当时的他从未想到,18年后这篇小说会成为中学生课堂学习的篇目。
《眼睛》原文共四个部分,总计8000字,为适应中学生阅读且不影响情节的连贯性,选入教材时压缩为2500多字,许多抒情内容与细节描写不得不删除。小说写了“我”带着传感眼镜去度假,代替一个女孩欣赏地表风景,使她通过传感眼镜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女孩对地表景物的热爱与依恋达到了病态的地步,每一朵花,每一阵风都令她激动不已。而“我”直到最后才知道真正的原因,她因事故被困在地心,封闭在高温、高压、密闭、失重的地核深处,永远无法返航,不得不在狭窄的、几平方米大的控制舱内度过余生,通信设备的能量被耗尽后,她与地面的联系也就彻底中断了。
这是一篇十分虐心的小说,主人公的境遇超过了日常想象,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一种。在这种极限的压力与折磨中,她依然兢兢业业坚持着工作,难以想象的困境、外表的柔弱与坚韧的内心勾勒出这个文学史上罕见的人物。和她同去的两位同事,一位地质工程师打开了绝热门,涌入的热浪瞬间把他变成了木炭;一位指令长在关门时被严重烧伤,最终死去。虽然小说并未继续交待两人的身后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情节合理推测出他们的尸体是无法运出去的,也就是说地心女孩不得不在狭小的空间内与两具尸体为伴,想一想,这是何等的恐惧。
刘慈欣在描述地心女孩时倾注了巨大的情感,写得十分动人,这不仅体现在对人物“我”的内心描写上,在他的另一篇科幻作品《地球大炮》中,我们能够再一次看到女孩的身影。《地球大炮》中作者非常具体地交待了女孩的身世背景,她是举世闻名的南极庭院工程总指挥、后来成为人类公敌的科学奇才沈渊的女儿,也是冬眠人、销毁核武器委员会专家沈华北的孙女,名字叫沈静。沈渊的南极庭院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生灾难,第一次灾难便是勘探航行中落日六号地下船的失事,领航员沈静被永远留在了地心。为了父亲的梦想,女儿献出了生命,而沈渊自己也为工程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穿着密封服在地球隧道中来回坠落,每天要穿过地球三十次左右。而每次通过地心时,都会通过中微子通信设备与女儿聊天,当然只是他自己说话,生活在随着铁镍流在地核中运行的落日六号中的沈静能够听到,但却无法回复。爷爷沈华北两次冬眠结束后想找到孙女,但没能成功,没有人知道铁镍流把她带到了哪里。
《地球大炮》可以看作是《眼睛》的延伸篇目,与《眼睛》互为补足说明。我们能够感受到作家对人物深厚的情感,像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的挚友,那么真实、那么持久。地心女孩沈静的形象已远远超越科幻文学的类型限制,成为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