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互动”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互动”的有效性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为人们所重视。新课程倡导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是我们却常从一些公开课上发现,所谓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热闹,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却没有被激发。教师在所谓的“互动”中只抓住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模式,却不善于捕捉学生活动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首先,沟通片面会导致互动弱化。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分为单向互动和双向互动。当今语文教学大都是教师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然而我们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知识传授与填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双向的,就是指知识的传达不能一味依靠给予。在谈及学生时,教师往往会把关注点投放于学生个体上,对不同学生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根据其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在意识到个体差异时忽略了一点,群体性是学生的特性之一,人和个体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体而存在,教学互动不仅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个体间,更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群体间。
学生A在课后跟我说:“老师,你在讲解专题复习课的时候,条理非常清晰,但是在上文本研习的时候,我会觉得老师只顾自己说课,没有过多提问,时间一长我们也懒于开口回答了。”学生B在一次沟通中说:“老师,你每次都和那么几个同学说话,提问题的是他们,回答问题的也是他们,我们就形同虚设了。”从这简单的两次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拘囿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互动对象,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教师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行为背后的支配因素。这样一来,“不受关注”的学生就会与“自我专注”的老师自动拉开距离,把自己划入另一个范围之中,不参与课堂互动,进而导致互动弱化。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方式,且受学生知识面的限制,很难进行师生间的时刻互动,但这并不意味互动就没有必要。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互动,更贴切地说角色互换体验,是不同个体以达到了解不同身份角色扮演规则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这种互动(扮演)才能深刻体会其角色的特性。这就好比高中写作与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要求有明显差异,除了对行文流畅要求外,需要高中生加入自己对不同事物的独特看法,就像《新课标》中提到的,需要加入学生对美的感知。如何了解学生对美的定义,仅仅用名词解释式的作答是无法写清的,这就要借助师生间的角色互换,只有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即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仔细聆听,教师才能完整地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好地辅导学生写作。但现实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互动技巧的缺乏会导致互动弱化。课堂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情境中主动使用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教学中采用并依赖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在此,课堂互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策略,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既是教学策略就需要技巧支持,因此,互动技巧将影响到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表达方式上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我习惯说:“你今天默写怎么这么差!是不是回家没有好好复习!”“这题怎么还是没有掌握,是不是上课就没有认真听过?”“对语文,你就是懒于思考,不肯思考!”由此可见,教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责难性的质问,高中段学生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面对问题时趋向于逃避性策略,即选择沉默或是反抗性抗争,这对于课堂师生互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有效的教学互动更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动、换位思考。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学生,理解某一特定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想法与思维方式,了解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的是何种帮助与指导,肯定学生,鼓励学生,把“教学互动”真正引进门。
总之,互动弱化影响因素不管是沟通片面性,抑或是互动技巧缺乏,其所指涉的都是人在互动过程中所需的应对能力,这种应对能力所指向的问题大都产生于微观层面。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是各种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建立起一种复合互动观,而且还应认识到,每一种互动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阶段相联系的。只有根據教学任务和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组合,形成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才能实现教学互动的效益最大化。同样,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反思能力,只有对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走出误区,我们的教学才能不断推进,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之。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315010)
首先,沟通片面会导致互动弱化。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分为单向互动和双向互动。当今语文教学大都是教师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以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然而我们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知识传授与填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双向的,就是指知识的传达不能一味依靠给予。在谈及学生时,教师往往会把关注点投放于学生个体上,对不同学生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根据其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在意识到个体差异时忽略了一点,群体性是学生的特性之一,人和个体都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体而存在,教学互动不仅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个体间,更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群体间。
学生A在课后跟我说:“老师,你在讲解专题复习课的时候,条理非常清晰,但是在上文本研习的时候,我会觉得老师只顾自己说课,没有过多提问,时间一长我们也懒于开口回答了。”学生B在一次沟通中说:“老师,你每次都和那么几个同学说话,提问题的是他们,回答问题的也是他们,我们就形同虚设了。”从这简单的两次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拘囿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和互动对象,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教师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行为背后的支配因素。这样一来,“不受关注”的学生就会与“自我专注”的老师自动拉开距离,把自己划入另一个范围之中,不参与课堂互动,进而导致互动弱化。
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方式,且受学生知识面的限制,很难进行师生间的时刻互动,但这并不意味互动就没有必要。在社会心理学范畴,互动,更贴切地说角色互换体验,是不同个体以达到了解不同身份角色扮演规则的最佳途径,只有通过这种互动(扮演)才能深刻体会其角色的特性。这就好比高中写作与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要求有明显差异,除了对行文流畅要求外,需要高中生加入自己对不同事物的独特看法,就像《新课标》中提到的,需要加入学生对美的感知。如何了解学生对美的定义,仅仅用名词解释式的作答是无法写清的,这就要借助师生间的角色互换,只有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即学生扮演教师角色,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仔细聆听,教师才能完整地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更好地辅导学生写作。但现实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互动技巧的缺乏会导致互动弱化。课堂互动教学是指在课堂情境中主动使用互动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教学中采用并依赖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形式。在此,课堂互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策略,因地制宜、简便易行。既是教学策略就需要技巧支持,因此,互动技巧将影响到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
高中语文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正确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表达方式上很容易出现错误,比如我习惯说:“你今天默写怎么这么差!是不是回家没有好好复习!”“这题怎么还是没有掌握,是不是上课就没有认真听过?”“对语文,你就是懒于思考,不肯思考!”由此可见,教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会选择责难性的质问,高中段学生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面对问题时趋向于逃避性策略,即选择沉默或是反抗性抗争,这对于课堂师生互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有效的教学互动更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动、换位思考。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学生,理解某一特定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想法与思维方式,了解这一阶段学生需要的是何种帮助与指导,肯定学生,鼓励学生,把“教学互动”真正引进门。
总之,互动弱化影响因素不管是沟通片面性,抑或是互动技巧缺乏,其所指涉的都是人在互动过程中所需的应对能力,这种应对能力所指向的问题大都产生于微观层面。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是各种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建立起一种复合互动观,而且还应认识到,每一种互动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阶段相联系的。只有根據教学任务和需要合理选择,恰当组合,形成动态因素互动的立体交流网络,才能实现教学互动的效益最大化。同样,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专业反思能力,只有对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走出误区,我们的教学才能不断推进,也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之。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第二中学(3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