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建筑图书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学科门类特点和属性,即兼具艺术与人文属性的设计表现方式、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设计表现方式,以及学术期刊、应用指导类工具的设计表现方式,针对每一小类的不同特点和阅读人群,从多个角度来挖掘图书内容的信息特点,从而找到特定的书籍设计表达方式和手法,以期对新消费背景下科技图书的整体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新消费 科技图书 建筑图书 美术编辑 整体设计
科技进步引领产业进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新科技”将会聚变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将不断涌现。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驱动下,新消费时代来临——全社会消费需求将提档转型升级,新消费生态正在重塑。图书市场亦不例外,除了需要优质的图书内容,人们对阅读的流畅性、交互性、舒适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网络销售、微店、短视频等正成为人们购买图书的主要渠道,图书的整体设计对销售拉动作用的影响愈加明显。因而,图书的整体设计对图书内容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愈来愈显著。不同于大众图书,科技图书往往以科技和理性著称,其整体设计偏于严谨、简洁。如何将艺术性同严谨性相结合,如何将整体设计同科学内容相结合,打造一本阅读感十足的图书,是新消费时代每个科技出版人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以建筑图书为例,对科技图书的整体设计提出几点看法。
一、文以载道,形以载质,图书整体设计应传达学科特点
建筑学科因为兼具艺术人文与科技工程的双重属性,所以在图书的表现形式上要直接呈现出与内容一致的得体表达形式。这需要美术编辑深入了解图书的内容特点和文化属性,根据责编提供的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构思,提取核心元素和内容灵魂进行艺术化的设计语言表达。
建筑图书通常会被细分为艺术类、理论类、工程类、管理类和应用类……学科分类越精细针对性就越强,虽是一个学科,书的气质有的偏歷史人文,有的偏科技工程。以下仅就图书的内容、作者、读者和发行方式等特点进行阐述。
1.建筑理论类图书的整体设计表现方式
建筑学科的范围非常宽泛,尤其是建筑学板块的图书,人文理论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内容非常多。这类图书在整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较为特殊。
建筑理论类图书的内容一般聚焦于历史、艺术与文化三方面,三者的平衡是这类图书设计的难点。在内文的版式设计上,首先要理解书中内容传达的特点,设计内容符合阅读的节奏,使读者轻松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开本选择、文字大小、行间距、图文关系,每一页的文字容量和图文配比,还有隔页版面搭配等,这些基本的要素都需要根据内容进行精心安排。
书籍设计要将内容详尽直观,逻辑清晰,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重要信息,不能喧宾夺主,设置过多细节而影响内容的传达。文字密度和文中传达的历史文化韵味相匹配,版面的文字的密度不宜太多,个别留白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和思考空间,根据内容的节奏设计阅读节奏,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感受。
例如《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一书针对核心内容,开本设计成瘦长比例,同中国传统书籍开本相像,让书有线的延伸感,吻合书的内容气质。文前用三折页的拉页,纸张选用透明度好、韧性好的特种纸还原老地图,为此地图能达到更精细效果。书中的版心、栏宽、页边距、字体、字号、体例和文字等,都建立在阅读的基点上,力求质朴流畅,用图的大小和位置摆放调节阅读节奏,更好地体现文本的语境和流畅的阅读美感。
《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是一套专业的科技史书。因涉及中国近代史,在内文设计的过程中,吸取作者的意见,将内容的结构逻辑与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全书的内容信息直接、清晰地在设计上体现出来。封面整体效果为贴近民国时期文化,选用“民国蓝”与“民国灰”两种颜色的布作为封面材质,文字烫银处理。本书凭借优质的内容和得体的装帧,最终荣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见图1)。
2.工程技术类图书的整体设计表现方式
大多数科技图书只关注内容的编校质量,对于内容的表现形式、阅读节奏、整体装帧形式都不十分重视。反观国外一些优秀科技图书的设计,在细节之处明显能感觉到设计师的体贴和用心,这一点对笔者的触动很大。工程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自然科学属性特别明显,在设计的过程中,信息的密度设置、相关信息的逻辑关联性等,都应体现出科技感和高度的逻辑性。
当前国际主流艺术已从具象向抽象发展。科技图书的装帧设计,可以既有具象又有抽象,其基本要求是富有时代感,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德国、日本的书籍装帧设计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图书在构图、色彩、点、线、面的节奏上更趋向音乐感,这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已向纵深、广阔与高层次方向发展,具有现代感的艺术效果使图书更有代入感。例如,《四维城市》是城市设计方面的学术著作,虽以文字表述为主,但其文字、图片比例适当,整个设计围绕城市开展,封面纸张用城墙的灰色和环衬斑驳的墙体呼应,简洁的文字信息点缀在书脊上,内文采用朴素的灰蓝色。全书用最节制的设计元素,构成了雅致并充满节奏变化的版面。装订形式为方脊,象征厚重的砖,与图书主题里外呼应,提升了整体气质。本书荣获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科技类图书优秀奖(见图2)。 科技图书体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因而其装帧设计要有求时代感。而时代感,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创新。设计人员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新的表现手法,创造新的表现形式。《理性规划》是城市设计方面的学术著作,文字为主,配有少量图片。为配合内容的高品质学术价值,整体设计上尽量简洁清雅。全书以白色为主基调,封面用白色纸烫珍珠白漆片,护封用全开柔纸内印蓝色反白的作者手写签名。轻型纸使书的手感更加柔软亲和,开本修长,一手盈握。书籍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采用双色来组合,极易辨识,方便读者的阅读检索。无多余设计语言,尽显简洁雅致。本书凭借优质的内容和得体的装帧,荣获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科技类图书优秀奖(见图3)。
在新消费时代,网络销售成为图书销售的主渠道,封面等外观是激发人们消费行为的第一冲击波。一本内容好的图书,如果加持精心的整体设计,艺术表现力强,会激起读者的求知欲、购买欲。反之,如果书的内容好而印装平平、设计陈旧,可能引不起网络读者的兴趣。
3.连续出版类图书的整体设计表现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读者对图书文字内容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连续出版物的整体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信息密度高、便于查找、容易携带等都是这类书的基本设计要点。
这类图书一般追求的是阅读效率的提升,版面紧凑,图片精巧,版心字容量宜大不宜小。涉及版面效果的因素很多,多样化是它的特点。关注标题的程度往往胜于主体文字,所以进行设计时宜强化标题区的对比因素。图版与各栏文字在版面上都是“块”,但图版往往是最先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部分。以建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期刊《建筑师》杂志为例,在设计中,笔者利用黄金分割定律对版面上的点、线、块等进行组合和分割,妥善处理图片与其周围文字块的对比和分布,以及图画与文字在色调上的相互关系。双栏1400字、三栏2100字的容量保证杂志的内容信息密度适中,期刊的内容呈现既有充足的学术含量,也赏心悦目。
二、溯源作者,共情读者,沟通责编,挖掘构思的信息来源
美术编辑的工作是找到合适的图示语言表达方式——抽取内容意象,转译成图示语言。从哪里抽取,如何抽取,这是美术编辑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能力。
1.溯源作者
作者是图书的原点。美术编辑应尽可能与作者交流,这样可以帮助美术编辑加深对作者写作内容的浸入式体验,对于美术编辑寻找创意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初衷是整本书的思想原点,对其挖掘和整理往往更容易找到设计的灵感。
2.共情读者
美术编辑不但要与作者沟通,还要对大致的潜在读者群进行心理画像。了解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潜在需求根源,在设计上尽量能够唤起读者对内容的热切渴望,这一点对于图书的后期营销宣传也会产生很大的宣传作用。
3.沟通责编
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图书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合作者。优秀图书的出版离不开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密切合作。在图书制作过程中,装帧设计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封面是一本图书的“脸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面、扉页、版式、开本、色彩、用纸、印刷和装订等创新大胆的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本书的接受度,而责任编辑是最了解图书内容、作者写作意图的人。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密切交流和相互尊重是一本书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
三、结语
德国著名设计家、“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主席乌塔女士评述:“书籍设计不只因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设计与整体关系的贴切,并能清晰地反映内容。”
新消费时代来临,新消费场景对产品功能、品质、美感要求越来越高,新消费商业模式正重塑产业生态。图书市场尤其是科技图书市场,要适应新消费时代读者的需求,根据图书的特点找到其相应的气质,提高整体设计水平。美术编辑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作者、責任编辑、宣传营销和读者的现实需求有效整合,人性化地设计一个合理高效的阅读节奏,内外协调统一的整体设计表现形式。
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能否高效地沟通合作,直接影响图书的整体效果,进而影响大众的购买欲。这就要求美术编辑不仅要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对图书的内容下功夫了解,与责任编辑通力合作,共同溯源作者的初心,挖掘读者的喜好,设计出精品图书。
参考文献:
[1]王莹.坚持与妥协,选择与放弃——编辑视角下论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装帧设计合作[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72-74.
[2]柏学玲.美术编辑与设计[J].编辑之友,2003(S1):72-74.
[3]毕淼.美术编辑在书籍整体策划中的地位和作用[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4]李秀平.谈期刊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契合[J].出版发行研究,2014(4):77-79.
[5]张森.建构艺术理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艺术设计研究,2011(3):79-82.
[6]华红兵.移动互联网全景思维(第2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9-35.
[7]吴桦.到底谁在设计报纸的版面?——浅谈报纸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之关系[J].中国编辑,2014(1):58-61.
[8]张迎甫.美术编排创意提炼与视觉表达创作的意义研究——评《美术编辑创意课经典案例200》[J].传媒,2016(15):93-94.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关键词:新消费 科技图书 建筑图书 美术编辑 整体设计
科技进步引领产业进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新科技”将会聚变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将不断涌现。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驱动下,新消费时代来临——全社会消费需求将提档转型升级,新消费生态正在重塑。图书市场亦不例外,除了需要优质的图书内容,人们对阅读的流畅性、交互性、舒适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网络销售、微店、短视频等正成为人们购买图书的主要渠道,图书的整体设计对销售拉动作用的影响愈加明显。因而,图书的整体设计对图书内容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愈来愈显著。不同于大众图书,科技图书往往以科技和理性著称,其整体设计偏于严谨、简洁。如何将艺术性同严谨性相结合,如何将整体设计同科学内容相结合,打造一本阅读感十足的图书,是新消费时代每个科技出版人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以建筑图书为例,对科技图书的整体设计提出几点看法。
一、文以载道,形以载质,图书整体设计应传达学科特点
建筑学科因为兼具艺术人文与科技工程的双重属性,所以在图书的表现形式上要直接呈现出与内容一致的得体表达形式。这需要美术编辑深入了解图书的内容特点和文化属性,根据责编提供的信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构思,提取核心元素和内容灵魂进行艺术化的设计语言表达。
建筑图书通常会被细分为艺术类、理论类、工程类、管理类和应用类……学科分类越精细针对性就越强,虽是一个学科,书的气质有的偏歷史人文,有的偏科技工程。以下仅就图书的内容、作者、读者和发行方式等特点进行阐述。
1.建筑理论类图书的整体设计表现方式
建筑学科的范围非常宽泛,尤其是建筑学板块的图书,人文理论和艺术表现方面的内容非常多。这类图书在整体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较为特殊。
建筑理论类图书的内容一般聚焦于历史、艺术与文化三方面,三者的平衡是这类图书设计的难点。在内文的版式设计上,首先要理解书中内容传达的特点,设计内容符合阅读的节奏,使读者轻松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开本选择、文字大小、行间距、图文关系,每一页的文字容量和图文配比,还有隔页版面搭配等,这些基本的要素都需要根据内容进行精心安排。
书籍设计要将内容详尽直观,逻辑清晰,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取重要信息,不能喧宾夺主,设置过多细节而影响内容的传达。文字密度和文中传达的历史文化韵味相匹配,版面的文字的密度不宜太多,个别留白会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缓冲和思考空间,根据内容的节奏设计阅读节奏,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感受。
例如《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一书针对核心内容,开本设计成瘦长比例,同中国传统书籍开本相像,让书有线的延伸感,吻合书的内容气质。文前用三折页的拉页,纸张选用透明度好、韧性好的特种纸还原老地图,为此地图能达到更精细效果。书中的版心、栏宽、页边距、字体、字号、体例和文字等,都建立在阅读的基点上,力求质朴流畅,用图的大小和位置摆放调节阅读节奏,更好地体现文本的语境和流畅的阅读美感。
《中国近代建筑史》(五卷本)是一套专业的科技史书。因涉及中国近代史,在内文设计的过程中,吸取作者的意见,将内容的结构逻辑与书籍设计的整体节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全书的内容信息直接、清晰地在设计上体现出来。封面整体效果为贴近民国时期文化,选用“民国蓝”与“民国灰”两种颜色的布作为封面材质,文字烫银处理。本书凭借优质的内容和得体的装帧,最终荣获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奖(见图1)。
2.工程技术类图书的整体设计表现方式
大多数科技图书只关注内容的编校质量,对于内容的表现形式、阅读节奏、整体装帧形式都不十分重视。反观国外一些优秀科技图书的设计,在细节之处明显能感觉到设计师的体贴和用心,这一点对笔者的触动很大。工程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自然科学属性特别明显,在设计的过程中,信息的密度设置、相关信息的逻辑关联性等,都应体现出科技感和高度的逻辑性。
当前国际主流艺术已从具象向抽象发展。科技图书的装帧设计,可以既有具象又有抽象,其基本要求是富有时代感,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德国、日本的书籍装帧设计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图书在构图、色彩、点、线、面的节奏上更趋向音乐感,这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已向纵深、广阔与高层次方向发展,具有现代感的艺术效果使图书更有代入感。例如,《四维城市》是城市设计方面的学术著作,虽以文字表述为主,但其文字、图片比例适当,整个设计围绕城市开展,封面纸张用城墙的灰色和环衬斑驳的墙体呼应,简洁的文字信息点缀在书脊上,内文采用朴素的灰蓝色。全书用最节制的设计元素,构成了雅致并充满节奏变化的版面。装订形式为方脊,象征厚重的砖,与图书主题里外呼应,提升了整体气质。本书荣获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科技类图书优秀奖(见图2)。 科技图书体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因而其装帧设计要有求时代感。而时代感,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创新。设计人员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新的表现手法,创造新的表现形式。《理性规划》是城市设计方面的学术著作,文字为主,配有少量图片。为配合内容的高品质学术价值,整体设计上尽量简洁清雅。全书以白色为主基调,封面用白色纸烫珍珠白漆片,护封用全开柔纸内印蓝色反白的作者手写签名。轻型纸使书的手感更加柔软亲和,开本修长,一手盈握。书籍的每一部分内容都采用双色来组合,极易辨识,方便读者的阅读检索。无多余设计语言,尽显简洁雅致。本书凭借优质的内容和得体的装帧,荣获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科技类图书优秀奖(见图3)。
在新消费时代,网络销售成为图书销售的主渠道,封面等外观是激发人们消费行为的第一冲击波。一本内容好的图书,如果加持精心的整体设计,艺术表现力强,会激起读者的求知欲、购买欲。反之,如果书的内容好而印装平平、设计陈旧,可能引不起网络读者的兴趣。
3.连续出版类图书的整体设计表现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读者对图书文字内容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连续出版物的整体设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信息密度高、便于查找、容易携带等都是这类书的基本设计要点。
这类图书一般追求的是阅读效率的提升,版面紧凑,图片精巧,版心字容量宜大不宜小。涉及版面效果的因素很多,多样化是它的特点。关注标题的程度往往胜于主体文字,所以进行设计时宜强化标题区的对比因素。图版与各栏文字在版面上都是“块”,但图版往往是最先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部分。以建筑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期刊《建筑师》杂志为例,在设计中,笔者利用黄金分割定律对版面上的点、线、块等进行组合和分割,妥善处理图片与其周围文字块的对比和分布,以及图画与文字在色调上的相互关系。双栏1400字、三栏2100字的容量保证杂志的内容信息密度适中,期刊的内容呈现既有充足的学术含量,也赏心悦目。
二、溯源作者,共情读者,沟通责编,挖掘构思的信息来源
美术编辑的工作是找到合适的图示语言表达方式——抽取内容意象,转译成图示语言。从哪里抽取,如何抽取,这是美术编辑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能力。
1.溯源作者
作者是图书的原点。美术编辑应尽可能与作者交流,这样可以帮助美术编辑加深对作者写作内容的浸入式体验,对于美术编辑寻找创意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初衷是整本书的思想原点,对其挖掘和整理往往更容易找到设计的灵感。
2.共情读者
美术编辑不但要与作者沟通,还要对大致的潜在读者群进行心理画像。了解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潜在需求根源,在设计上尽量能够唤起读者对内容的热切渴望,这一点对于图书的后期营销宣传也会产生很大的宣传作用。
3.沟通责编
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是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图书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合作者。优秀图书的出版离不开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密切合作。在图书制作过程中,装帧设计工作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封面是一本图书的“脸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封面、扉页、版式、开本、色彩、用纸、印刷和装订等创新大胆的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本书的接受度,而责任编辑是最了解图书内容、作者写作意图的人。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的密切交流和相互尊重是一本书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
三、结语
德国著名设计家、“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主席乌塔女士评述:“书籍设计不只因封面好看,而是整体概念的完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设计的新颖,更在于设计与整体关系的贴切,并能清晰地反映内容。”
新消费时代来临,新消费场景对产品功能、品质、美感要求越来越高,新消费商业模式正重塑产业生态。图书市场尤其是科技图书市场,要适应新消费时代读者的需求,根据图书的特点找到其相应的气质,提高整体设计水平。美术编辑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作者、責任编辑、宣传营销和读者的现实需求有效整合,人性化地设计一个合理高效的阅读节奏,内外协调统一的整体设计表现形式。
美术编辑与责任编辑能否高效地沟通合作,直接影响图书的整体效果,进而影响大众的购买欲。这就要求美术编辑不仅要提高业务水平,还要对图书的内容下功夫了解,与责任编辑通力合作,共同溯源作者的初心,挖掘读者的喜好,设计出精品图书。
参考文献:
[1]王莹.坚持与妥协,选择与放弃——编辑视角下论责任编辑与美术编辑的装帧设计合作[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72-74.
[2]柏学玲.美术编辑与设计[J].编辑之友,2003(S1):72-74.
[3]毕淼.美术编辑在书籍整体策划中的地位和作用[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4]李秀平.谈期刊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的契合[J].出版发行研究,2014(4):77-79.
[5]张森.建构艺术理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J].艺术设计研究,2011(3):79-82.
[6]华红兵.移动互联网全景思维(第2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29-35.
[7]吴桦.到底谁在设计报纸的版面?——浅谈报纸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之关系[J].中国编辑,2014(1):58-61.
[8]张迎甫.美术编排创意提炼与视觉表达创作的意义研究——评《美术编辑创意课经典案例200》[J].传媒,2016(15):93-94.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