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h860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发扬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来谈论“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好象很是不合时宜。但是有感于目前语文教学中种种似是而非的现象,有些话还是不得不说。
  首先,我们要澄清什么是“教师主体”。一说起“教师主体”,人们就往往会想到传统语文教学中那种教师主宰着课堂,“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以为那就是“教师主体”的体现。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耳提面命,学生洗耳恭听,看起来似乎是教师一个人在把持着课堂,他显然就是课堂里的主体了,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传声筒”,是被教材,教学参考,备课资料等等掌控着的傀儡而已,根本就没有“主体”地位可言。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课堂形态下,学生“动”了起来,气氛“活”了起来。可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在很多张扬“学生主体性”的课堂里,教师地位却在缺失。
  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教师就可以“不作为”;相反,新课程更需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更需要发扬教师的主体性。我们提倡“唤醒教师主体意识”,发扬教师“主体性”,不是让我们回到过去那种“传声筒”式的“伪主体”,而是要我们能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热情参与到教材选择、文本对话、课堂设计、师生对话中。因为只有充满主体意识、独立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给予学生以“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材使用、文本对话中,教师应该有主体意识。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教材是教师用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工具。作为工具,它是被我们利用,而不是用来膜拜的。对于教材,教师要有自主精神和否定意识,不仅要能发现教材文本的优劣,对已经选用的文本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学会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小学必背的篇目中,除了推荐部分外,还有一部分要教师自己补充。课外读物也基本上只推荐了有限的内容,大量的还需要教师自己去选择。如果教师没有自主意识,没有选择的能力,怎么去达到这样的要求呢?
  教师也要用自己独特的心灵和文本对话,没有自己的见识就无法判别学生的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的理解是否有价值。只有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独立的见解,有创新的意识,才能造就自己独特的人格力量,才能和学生形成真正的对话,使双方达到心灵的共鸣。
  其次,教师要在在教学设计中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虽然目前有大量的教学参考、备课资料、教案集锦等等东西可以供我们借鉴,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因为学生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不同,照搬某种现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根据学生实际和自身优势,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地选取能够适应自己教学需要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率。
  只有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创造出生动而有激情的课堂。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严谨地组织教学过程、大胆地选取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富有个性的教学手段等等都能有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来和教师产生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真正得到落实。
  再次,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也要有鲜明的主体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材和教师的功能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服务不是以丧失自我独立地位为代价的。只有人格独立的主体之间才有对话,任何从属、迎合的交流都不是真正的对话。师生只有在彼此的和谐共存中,才能促成主体之间的共同成长,才能共同建构新的知识能力、精神情感。
  面对文本,教师也有自己独立的阅读尊严,也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种尊严不仅表现在文本的理解上,也表现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阅读结论,另一方面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为对话独立的角色,教师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者、创新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学习的魅力,看到探究的激情,看到创新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就是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话的价值。
  语文教学是极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行为,只有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发扬教师的主体精神,才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人生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各种新鲜的事物,其中有健康的,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他们的生活阅历浅薄,往往是非分辨不清,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  语文这一基础学科人文性、工具性极强,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
期刊
语文课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从语文课堂学习中可以得到什么,这是近年来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曾记得80后的我,初中阶段遇到过一次语文课堂教育改革,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90年代初,当我和同龄人拿到改革后的实验教材时,满脸的兴奋。处于改革前沿的刚毕业的语文教师,也让我们感到惊喜与新鲜。如今,当初大多数的文章已没有多少印象,除了古诗文名篇还清楚地记得,“定主状谓补定宾”的语法知识,让我们对病句不再头疼
期刊
“老师,看看我昨天写的作文。”我刚刚迈进办公室,身后便传来一道清脆的女声,紧接着一张虽然稚气但焕发着自信的脸出现在我面前。我微笑着接过来,心中除了赞赏更多的是庆幸。  记得去年刚接七年级新生,那个周末我布置的作文题是《偶然》,一个女生记叙了自己在街头偶然所见的一幕,并对当前的社会风气发表了自己的一点看法。我在她的作文簿上写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但老师好像在什么刊物上看见过,但愿不是抄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农村初中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学校办学条件不乐观、师资力量不雄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令人担忧。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这无疑影响了语文新课改的整体推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收效甚微。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质量,找到一条行之
期刊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典型代表,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后所作,与《前赤壁赋》同时。词中借遥想古代英雄表现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被高中课本所收录。对于其中的“多情应笑我”,几乎所有的注家都解释为“应笑我多情”。 对“多情应笑我
期刊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讲清活动的价值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按兴趣自愿结组,全员参与    学生在开展某个主题活动前,先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但只是单纯让学生找资料,却没题目,没要求,学生就会感觉到“天马行空”,无所适从。我就精心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的要求。  如在“献给母亲的歌”这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课,我们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然后把资
期刊
班级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摇蓝,要让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因此,班主任要讲究班级管理的艺术性。    一、选拔班干部的艺术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班集体管理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必须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工作。在以往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大部分班主任基本采用老式选拔方案:1、民主选举法。班干部的选拔任用通过全班同学民主选举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好办法,尤其是对高年级学生
期刊
“教学相长”是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对于写作教学,师生共同努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在写作教学中我喜欢和学生一路同行。教师亲自写“下水”作文,言传身教,比空洞抽象的指导效果好。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语文老师发憷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有的老师主张作文要技巧,有的老师主张作文要情感。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
期刊
阅读课历来是受学生喜欢的,因为阅读课没有枯燥的分段总结,没有严格的答题规范,但是如果放羊式的阅读,学生也只是看个热闹,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而已,而不能深入阅读,提高理解能力,所以教师要加强在阅读中的指导作用。为了让阅读的作用得以发挥,我们这样上了一堂阅读课。    一、集体备课,讨论选题     集体讨论阅读的主题,是注重人文性还是思辨性,是注重内涵还是故事精神,最后确定注重人文性与故事精神,选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可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都没有诸如如何写开头、结尾,如何写过渡、照应等的系统内容,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