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命等理念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象;新的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体验…面对这些变化,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1、教师起带头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一一这些都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伺机引导。有些学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否定和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3、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4、制造阅读气氛。“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校园中拉起竖幅: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在板报中出“新书推荐”栏目。其次,组织学生参观图书室,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开设阅读指导课,传授最基本的方法、技能,帮助学生选择读书,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三是开展有关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二、丰富形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进行语感训练,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直观感受。朗读不仅是见字读音的直觉活动,更是朗读者在理智和情感的作用下,将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换成声情并茂的言语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深刻。所以朗读不仅是眼看口读,还要耳听脑想,努力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情境。这样,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语感生成的过程。
  2、培养语感。可以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教师不作多讲,只让学生在朗读中意会,在比较中感受,通过比较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很容易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从而培养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其次,可以抓住关键,培养语感;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作者的语言,学作者的谴词造句,学作者的神气、音韵,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大量的朗读,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其中蕴藏的情趣和旨意,充分感受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感等。学生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留下了一定的印象。
  阅读教学还应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辨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摒充繁琐的内容分析和枯燥的语法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閱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其他文献
生物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教学技能之一.课堂提问具有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控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等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把握提问的尺度,讲究提问的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如何才能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期刊
语文素来被称作是“百科之母”,但是在很多理科生的心目中语文课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如数理化课,他们认为听与不听差不多,脱几节无所谓。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叶圣陶早在四十年代就指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而会影响民族的素质。为此,无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学任务来看,身为高中
期刊
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教研多年,一直在思索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导入,课堂教学不应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它有更全面、更科学的内涵。  一、在教学中要尽量体现学生自主性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道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意
期刊
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搞好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习乐起来”。下面浅谈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重视指导学法,打好学习基础  初中历史课时少,知识内容多,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为主导的世纪。对信息的掌握与交流直接影响着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如何获取信息、了解最新动态呢?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外语,因此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英语学科在我国教育角色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在逐步进行,那么,在《新课程标准》模式下,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又将如何树立新英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将通过教师们对新课标准的讨论意
期刊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一、分析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知识、认知技巧、个人经历、世界知识等等。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读者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有效的阅读,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或语意群。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
期刊
高中英语课堂阅阅读涉及三个主要成分:读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文章的结构組织。认知能力指的是读者有关外部世界的一般知识;语言能力包括读者的语音、句法、语义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阅读中的推论、文章的类型与结构。因此,我们要注意:  一、重视基础知识体系的建立  以适当集中,循环复习为原则扫清词汇障碍,认读字句。获得字句表面意义的理解。单词学习,一要全面,音、形、义、类不可偏否;二要注重运用,突出
期刊
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通过最近几年,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
期刊
一、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须知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觉悟的转化,只能建立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前提下,否则,教师只能是“一厢情愿”,教学效果如何,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首先须民主。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是想方设法拉近自己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和学生谈心、聊天、讨论,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