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诸多因素造成中美档案意识差异,本人笔者力求从微观方面对中美档案意识差异进行比较,试图通过这些比较,希望从美国档案工作中得到一些借鉴。
关键词:中美;档案意识;微观
(一)档案意识
所谓档案意识,作为人们意识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档案、档案工作者、档案事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客观认识,以及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解。从档案意识的概念得知,档案意识人们对档案的客观認识和对档案工作的主观理解,因此档案意识必然受到人们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主观和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影响,种种因素造成了人们档案意识的差异性,这些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差异又由于受到影响的因素不同,于是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差异,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档案意识差异的层次性,其层次性凸显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本文力求从这三个方面来对中美档案意识差异的层次性作对比研究。通过以下这个简表我们可以简要的分析影响中美档案意识存在差异的因素:
(二)中美档案意识微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的简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种微观差异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意识差异。在收集档案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美两国都比较重视对档案的收集,且都比较注重收集本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档案机构只比较重视本机构的档案收集工作,而社会上与本机构相关的历史文件相关的档案资料方面收集工作不够重视,收集的不够完善。
而美国由于对档案管理实行分散的管理体制,档案收集工作完全在于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重视,因此,除了负责收集管理本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之外,美国档案部门还注重研究机构发展史,这使得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着重于通过多渠道从社会上收集与本机构发展相关的档案资料。同时,美国还十分注重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有关的档案,档案收集强调突出地方史、重大历史事件、生动事例、人文地理,注重不同载体档案文件的收集,形成了独特的馆藏特色。尽量收集有群众工作生活关联度高的档案,并且美国档案馆还把值得大规模复制和销售的文件推向市场。
2、整理意识差异。在美国,档案文件的整理以充分尊重文件形成的自然形态为前提,基本保持原貌,原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整理方法主张简单,尊重并维护历史原貌,不装订,无论在半现行阶段还是永久保存的阶段,档案部门基本上不进行整理工作。
美国没有统一的分类规则,各机构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分类目标,整理以充分尊重文件形成的自然形态为前提,编号标注在软皮上,不在文件的原件上作任何标记,不进行装订,比较注重简明实用,美国档案管理方法重实际,不搞光面文章,突出古朴简洁,注重环保实用,对移交到档案馆的档案日常整理工作注重保持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原有文件的分类和排序,不强求外观上的整齐划一,文件的组合比较灵活,可以是成套的文件,也可以是一类(或一系列)文件。
档案的整理在中国,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分卷模式和整理标准,在外观上追求档案整理的整齐划一,在行业内编制统一的档案分类方案,实行统一的分类代号,档案工作大部分时间用于档案的分类整理。
3、利用意识差异。档案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利用,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发展,档案利用工作比重日渐强化,中美档案馆都开展了档案的利用工作,但在利用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首先表现在观念上。美国人的生活与档案息息相关,不仅通过档案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困难,而且美国的档案利用工作已经与休闲娱乐联系在一起了,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了迫不得已,谁还会愿意到档案馆去呢?其次,在利用手续上。中国的利用手续繁琐,大多需要主管部门的审批,而美国利用手续简单方便,只需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免费查阅开放的档案,不设任何限制。再次表现在利用费用上。中国档案馆一般实行有偿服务,收取一定数量的调阅费,以此来弥补经费上的不足,但收取费用甚少,原因是利用者寥寥无几,且还遭致骂声一片。而在美国查阅利用档案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需要复印,则只收取复印的费用,而且只收回成本,不以赚钱为目的。
4、队伍素质差异。在队伍素质差异上中美的档案从业者也有许多差异,表现在学历上的差别,在美国必须具有档案历史学、图书信息学、计算机专业学位的,才能有资格申请成为档案工作者,并且档案工作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岗位培训,档案专职人员绝大多数在大学本科阶段学过档案专业课或受过不同程度的档案专业培训,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美国对于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也十分重视。此外,由于美国社会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美国的档案工作者已经是档案技术前沿的控制者,他们负责政府网站的建设,维护元数据系统,进行前端控制,而在中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美国,导致大部分专(兼)职档案人员依然还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职责。档案馆被认为是“清闲养老”的地方,人员安排靠走“关系”,“无”学历工作能力,在很多领导眼中,档案部门就是修修补补,抄抄写写,有责任心即可,对其它一般不做要求。
参考文献
[]1关萍.中美档案事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175-1761.
[2]王烁.中西方档案意识差异原因之比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8):58.
[3]王春林.美国的档案管理及借鉴[J].世界农业,2007(3):40-42.
[4]丁梅.美国档案利用工作的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09(4):4.
[5]王智金.美国档案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J].兰台世界,2011(12):12.
作者简介:
陈超(1982-)男,土家,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档案理论与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中美;档案意识;微观
(一)档案意识
所谓档案意识,作为人们意识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档案、档案工作者、档案事业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档案的性质和价值的客观认识,以及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解。从档案意识的概念得知,档案意识人们对档案的客观認识和对档案工作的主观理解,因此档案意识必然受到人们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主观和客观、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的影响,种种因素造成了人们档案意识的差异性,这些普遍的、客观存在的差异又由于受到影响的因素不同,于是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差异,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档案意识差异的层次性,其层次性凸显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本文力求从这三个方面来对中美档案意识差异的层次性作对比研究。通过以下这个简表我们可以简要的分析影响中美档案意识存在差异的因素:
(二)中美档案意识微观差异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的简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这种微观差异的主要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意识差异。在收集档案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中美两国都比较重视对档案的收集,且都比较注重收集本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档案机构只比较重视本机构的档案收集工作,而社会上与本机构相关的历史文件相关的档案资料方面收集工作不够重视,收集的不够完善。
而美国由于对档案管理实行分散的管理体制,档案收集工作完全在于档案管理部门自身的重视,因此,除了负责收集管理本机构所形成的档案之外,美国档案部门还注重研究机构发展史,这使得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主要着重于通过多渠道从社会上收集与本机构发展相关的档案资料。同时,美国还十分注重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有关的档案,档案收集强调突出地方史、重大历史事件、生动事例、人文地理,注重不同载体档案文件的收集,形成了独特的馆藏特色。尽量收集有群众工作生活关联度高的档案,并且美国档案馆还把值得大规模复制和销售的文件推向市场。
2、整理意识差异。在美国,档案文件的整理以充分尊重文件形成的自然形态为前提,基本保持原貌,原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整理方法主张简单,尊重并维护历史原貌,不装订,无论在半现行阶段还是永久保存的阶段,档案部门基本上不进行整理工作。
美国没有统一的分类规则,各机构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分类目标,整理以充分尊重文件形成的自然形态为前提,编号标注在软皮上,不在文件的原件上作任何标记,不进行装订,比较注重简明实用,美国档案管理方法重实际,不搞光面文章,突出古朴简洁,注重环保实用,对移交到档案馆的档案日常整理工作注重保持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尊重原有文件的分类和排序,不强求外观上的整齐划一,文件的组合比较灵活,可以是成套的文件,也可以是一类(或一系列)文件。
档案的整理在中国,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档案管理体制,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分卷模式和整理标准,在外观上追求档案整理的整齐划一,在行业内编制统一的档案分类方案,实行统一的分类代号,档案工作大部分时间用于档案的分类整理。
3、利用意识差异。档案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利用,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与发展,档案利用工作比重日渐强化,中美档案馆都开展了档案的利用工作,但在利用工作中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首先表现在观念上。美国人的生活与档案息息相关,不仅通过档案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困难,而且美国的档案利用工作已经与休闲娱乐联系在一起了,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除了迫不得已,谁还会愿意到档案馆去呢?其次,在利用手续上。中国的利用手续繁琐,大多需要主管部门的审批,而美国利用手续简单方便,只需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免费查阅开放的档案,不设任何限制。再次表现在利用费用上。中国档案馆一般实行有偿服务,收取一定数量的调阅费,以此来弥补经费上的不足,但收取费用甚少,原因是利用者寥寥无几,且还遭致骂声一片。而在美国查阅利用档案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需要复印,则只收取复印的费用,而且只收回成本,不以赚钱为目的。
4、队伍素质差异。在队伍素质差异上中美的档案从业者也有许多差异,表现在学历上的差别,在美国必须具有档案历史学、图书信息学、计算机专业学位的,才能有资格申请成为档案工作者,并且档案工作人员每年都要进行岗位培训,档案专职人员绝大多数在大学本科阶段学过档案专业课或受过不同程度的档案专业培训,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美国对于岗前培训与岗位培训也十分重视。此外,由于美国社会科学技术水平高度发展,美国的档案工作者已经是档案技术前沿的控制者,他们负责政府网站的建设,维护元数据系统,进行前端控制,而在中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赶不上美国,导致大部分专(兼)职档案人员依然还充当档案保管员的职责。档案馆被认为是“清闲养老”的地方,人员安排靠走“关系”,“无”学历工作能力,在很多领导眼中,档案部门就是修修补补,抄抄写写,有责任心即可,对其它一般不做要求。
参考文献
[]1关萍.中美档案事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175-1761.
[2]王烁.中西方档案意识差异原因之比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8):58.
[3]王春林.美国的档案管理及借鉴[J].世界农业,2007(3):40-42.
[4]丁梅.美国档案利用工作的研究综述[J].兰台世界,2009(4):4.
[5]王智金.美国档案管理体制与管理机构[J].兰台世界,2011(12):12.
作者简介:
陈超(1982-)男,土家,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档案理论与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