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讨论了我国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学校背景、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背景、教师素质和社会背景的同时,分析了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现状,对高校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给出了可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 背景与现状 措施
在高校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毫无目标,或浑浑噩噩,或沉溺于网吧,浪费生命。高校教育者有责任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背景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高校的办学背景──大学生的素质和成长背景、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当今的社会背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当前高校的办学背景。随着大众化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很多高校出现了师资困乏,办学资金紧张的现象。学生生源质量和师资素质下降,教学条件、活动场所和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大学生对高校的依存和归属感、认同感下降,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持怀疑态度。
2.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成长背景。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心理学专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矛盾和问题,严重的会发展成心理失衡、人格不健全。另外,当代大学生中有近85%的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制力都很差,心理很不成熟,无法面对生命中的各种考验,无法承担生命中那份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些责任。
3.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教师的授课任务越来越繁重,同时,职称评定的竞争,对学历要求的逐步提高等等,都使大学教师的心理压力逐年增加;另外,由于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偏低,不能满足购房等家庭开支,高学历与低收入的对比,使部分教师心理失衡。教师好为人师的职业特点也使他们的压力和矛盾长期无法宣泄和排解。他们身上存在的消极与偏颇的思想,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4.社会背景。虽未走上社会,但面对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大学生们步履艰难。在这种种压力下,是否拥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信仰,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正确地对待现实,就成为一个大学生是否能够自如地适应社会并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而这些又恰恰是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育人过程中所忽略了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1.呼吁社会媒体,形成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为了牟取暴利,漠视生命的现象随处可见。高校有责任向各种社会媒体呼吁,引导舆论导向,关爱生命,关注生命;敦促政府出台各种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时,更具有人性化;对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给予舆论上的声讨,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形成有利于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
2.指导学生家长,形成生命教育的家庭环境。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校大学生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或重大挫折时,他们最需要从家长那里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这时,如果家长对学生采取打击、放任和放弃的态度,常常会使学生产生绝望的想法。因此,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定期组织家长视频会议向为学生家长邮寄宣传教育材料,教育学生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形成学校和家长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3.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生命教育的教学环境。在生命教育中,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的终极关怀意识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在生命教育中就显得十分重要。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育人能力。同时,大学课程的设计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应改革课程体系,使大学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符合生命教育的理念。
4.营造育人氛围,形成生命教育的人文环境。大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它的育人环境和理念也是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一点,它的管理方式、它的服务理念、它的食堂管理、它的课程安排、它的教学和学生生活时间方式的安排等等,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关怀、关爱意识,学校是教会大学生关爱、教会他们学会关心的重要场所。因此,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校风,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使命。
5.开设生命课程,形成生命教育的心理环境。教育有多种方式,但对高校大学生而言,课堂教育是一种最灵活、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当代大学生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一代,在他们意识中,少有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加入生命教育的系统课程,让他们学会欣赏自我,认识生命;学会关心,尊重生命;活在当下,生有信仰;敬畏生命,死有尊严;应对挫折,智慧生活;敬业乐业,升华生命。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 背景与现状 措施
在高校中,有相當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毫无目标,或浑浑噩噩,或沉溺于网吧,浪费生命。高校教育者有责任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背景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高校的办学背景──大学生的素质和成长背景、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当今的社会背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当前高校的办学背景。随着大众化教育理念的提出,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很多高校出现了师资困乏,办学资金紧张的现象。学生生源质量和师资素质下降,教学条件、活动场所和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大学生对高校的依存和归属感、认同感下降,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持怀疑态度。
2.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成长背景。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心理学专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这一时期他们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矛盾和问题,严重的会发展成心理失衡、人格不健全。另外,当代大学生中有近85%的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制力都很差,心理很不成熟,无法面对生命中的各种考验,无法承担生命中那份属于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些责任。
3.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教师的授课任务越来越繁重,同时,职称评定的竞争,对学历要求的逐步提高等等,都使大学教师的心理压力逐年增加;另外,由于高校教师的经济收入偏低,不能满足购房等家庭开支,高学历与低收入的对比,使部分教师心理失衡。教师好为人师的职业特点也使他们的压力和矛盾长期无法宣泄和排解。他们身上存在的消极与偏颇的思想,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
4.社会背景。虽未走上社会,但面对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大学生们步履艰难。在这种种压力下,是否拥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信仰,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我、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人、正确地对待现实,就成为一个大学生是否能够自如地适应社会并健康生活的重要条件。而这些又恰恰是当代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育人过程中所忽略了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1.呼吁社会媒体,形成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为了牟取暴利,漠视生命的现象随处可见。高校有责任向各种社会媒体呼吁,引导舆论导向,关爱生命,关注生命;敦促政府出台各种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时,更具有人性化;对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给予舆论上的声讨,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形成有利于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
2.指导学生家长,形成生命教育的家庭环境。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校大学生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或重大挫折时,他们最需要从家长那里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这时,如果家长对学生采取打击、放任和放弃的态度,常常会使学生产生绝望的想法。因此,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定期组织家长视频会议向为学生家长邮寄宣传教育材料,教育学生家长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形成学校和家长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3.转变教师观念,形成生命教育的教学环境。在生命教育中,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的终极关怀意识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在生命教育中就显得十分重要。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师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育人能力。同时,大学课程的设计能否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应改革课程体系,使大学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符合生命教育的理念。
4.营造育人氛围,形成生命教育的人文环境。大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它的育人环境和理念也是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一点,它的管理方式、它的服务理念、它的食堂管理、它的课程安排、它的教学和学生生活时间方式的安排等等,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关怀、关爱意识,学校是教会大学生关爱、教会他们学会关心的重要场所。因此,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校风,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使命。
5.开设生命课程,形成生命教育的心理环境。教育有多种方式,但对高校大学生而言,课堂教育是一种最灵活、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当代大学生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一代,在他们意识中,少有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加入生命教育的系统课程,让他们学会欣赏自我,认识生命;学会关心,尊重生命;活在当下,生有信仰;敬畏生命,死有尊严;应对挫折,智慧生活;敬业乐业,升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