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苌弘是周灵王时的贤大夫,周王听信谗言,贬他到蜀地,他愤而自杀。蜀人感其忠义,用玉匣将其血收藏起来,3年后再打开看,血已化作碧玉。庄子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编造了“苌弘化碧”的故事,后人感动之余,往往不知道苌弘的真实情况。
《春秋左传》、《淮南子》、《韩非子》等书分散记载着苌弘的言行,《史记·封禅书》最为详细:周朝自平王东迁,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国日益骄横,不承认周天子共主地位,不按时朝见,周王室对此无可奈何。苌弘以方怪术侍奉周灵王,宣扬鬼神,开展射“貍首”的巫术,借助神怪力量,迫使诸侯朝见天子,强国诸侯对此很生气。
射“貍首”实则是“厌胜之术”,即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貍首”一词,有人说是失传的诗篇,上古時代举行射礼时,乐工奏起《貍首》之歌,诸侯根据音乐节拍,掌握射箭的节奏,诗中有“射诸侯首不朝者”的句子,对不臣的人进行诅咒。又有人说,“貍首”是人偶形状的靶子,射靶子可以伤害靶子代表的人,《封神演义》中有着大量类似的描写。
春秋有“国家的大事,在于战争与祭祀”的说法,射“貍首”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是很严肃的祭祀过程,只有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能掌握射礼方法。孔子之前,夏、商、周三代都实行官师合一制度,图册书籍都藏在王家图书馆中,王室、贵族官员掌握着知识和教化,如重、黎之官掌管天文知识,稷之官掌管耕种知识。可以猜测,苌弘正是掌管礼、乐、祭祀知识的官员,精通天文、音乐、术数,是周人中首个讲求方怪之术并运用到政治斗争中的人。孔子早年游学时,便向苌弘学习礼乐知识,韩愈《师说》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正源于此。
苌弘又设法拉拢小诸侯国和强臣,作为周室后援,加深了与强国诸侯的矛盾。蔡国与卫国在邵陵会盟,蔡侯想做盟主,便私下结纳苌弘,试图通过他影响周天子。但卫国派出贤大夫史入周,述说先君康叔的功德。周灵王碍于祖先情面,转而支持卫国做了盟主,让苌弘的意图落空。继而,晋国范氏、赵氏两族争权,苌弘又劝说周灵王支持范氏。赵鞅便以苌弘使用巫术陷害诸侯、支持范氏乱政为借口,出兵围攻周城。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境地,周人杀了苌弘,以搪塞过关。据韩非记载,苌弘受“分胣”之刑,分胣即车裂,非常惨烈,死无全尸。
苌弘的故事,反映出中国传统中“死而为神”的观念,如人一善行、一善言可取,人们就神化他,让他成为楷模,受到世人尊崇。
《春秋左传》、《淮南子》、《韩非子》等书分散记载着苌弘的言行,《史记·封禅书》最为详细:周朝自平王东迁,势力日益衰落,诸侯国日益骄横,不承认周天子共主地位,不按时朝见,周王室对此无可奈何。苌弘以方怪术侍奉周灵王,宣扬鬼神,开展射“貍首”的巫术,借助神怪力量,迫使诸侯朝见天子,强国诸侯对此很生气。
射“貍首”实则是“厌胜之术”,即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貍首”一词,有人说是失传的诗篇,上古時代举行射礼时,乐工奏起《貍首》之歌,诸侯根据音乐节拍,掌握射箭的节奏,诗中有“射诸侯首不朝者”的句子,对不臣的人进行诅咒。又有人说,“貍首”是人偶形状的靶子,射靶子可以伤害靶子代表的人,《封神演义》中有着大量类似的描写。
春秋有“国家的大事,在于战争与祭祀”的说法,射“貍首”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是很严肃的祭祀过程,只有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能掌握射礼方法。孔子之前,夏、商、周三代都实行官师合一制度,图册书籍都藏在王家图书馆中,王室、贵族官员掌握着知识和教化,如重、黎之官掌管天文知识,稷之官掌管耕种知识。可以猜测,苌弘正是掌管礼、乐、祭祀知识的官员,精通天文、音乐、术数,是周人中首个讲求方怪之术并运用到政治斗争中的人。孔子早年游学时,便向苌弘学习礼乐知识,韩愈《师说》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正源于此。
苌弘又设法拉拢小诸侯国和强臣,作为周室后援,加深了与强国诸侯的矛盾。蔡国与卫国在邵陵会盟,蔡侯想做盟主,便私下结纳苌弘,试图通过他影响周天子。但卫国派出贤大夫史入周,述说先君康叔的功德。周灵王碍于祖先情面,转而支持卫国做了盟主,让苌弘的意图落空。继而,晋国范氏、赵氏两族争权,苌弘又劝说周灵王支持范氏。赵鞅便以苌弘使用巫术陷害诸侯、支持范氏乱政为借口,出兵围攻周城。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境地,周人杀了苌弘,以搪塞过关。据韩非记载,苌弘受“分胣”之刑,分胣即车裂,非常惨烈,死无全尸。
苌弘的故事,反映出中国传统中“死而为神”的观念,如人一善行、一善言可取,人们就神化他,让他成为楷模,受到世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