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影响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道家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太极文化,它在对道家哲学进行解释的时候使用的是形象的方法。不仅如此,在太极文化中也含有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笔者在文中就太极文化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是从阴阳学说和自然之道这两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太极文化;舞蹈文化;影响
  从整体上看所谓的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思想和实践的沉积,从发明物质到创造器物,从思想意识的出现到变革制度,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从教义上来看,文化是一种意识,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历史中的每个角落,同时还和文化体制有机的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文化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工业社会的文化需求和原始社会的文化需求截然不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以自身为出发点的象征事物,这是文化的根本。笔者在本文中对套机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舞蹈之阴阳学说
  1、阴阳动律和太极图示
  我们都知道,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本土,我国古代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在其内涵中都有显现。道家文化的精髓是阴阳学说,其在道家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中体现的也比较广泛。在我国古典舞蹈中也深深的被道家文化的精髓所渗透,让舞姿呈现出寂空、灵秀的韵味,这也是古典舞蹈的内涵所在。事实上,这也是传统舞蹈美学思想中体现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就太极图来讲,也形象的对阴阳的概念进行了诠释。
  老子以道唯一的思想为基础,生出阴阳二气,在运动的过程中阴阳二气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种舒适的状态。天地万物则在阴阳运动的过程中衍生,对这种道的精妙在太极图式上有深深地体现。从图来看,图中主要是两个黑白分明的“阴阳鱼”形象,不仅如此,道家理论中的阴和阳也被黑白分明的两色所代表,同时运用“S”型曲线把两个元素区分开,其中的重要内涵就是把阴阳区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阴阳之理,如天地、动静、黑白、柔刚、缓急、松紧等存在于生活中的对立形式。仅仅以画面的形式来讲,S型曲线把整个圆形分成黑白分明却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就图像来看,黑白分明,但是就其本质来讲,又不是完全分离的,在一定的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转换的,这条“S”型曲线便是转换的临界点。不仅如此,鱼的形状是曲线分隔开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造型,实际上,从远处看,太极图像呈现出两个向相反方向运动的小鱼。而黑鱼白眼、白鱼黑眼正是道家文化中比较经典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太极图式从整体上来看,其中蕴含着比较玄奥的哲理。在这个图谱中蕴含着自然界中万物相生相克的哲理,通过这一现象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进行阐述。
  对于我国的古典舞蹈,对道教的阴阳学说贯穿于其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以道家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创造出一系列的舞姿。“阳刚”的美体现在:古朴、浑厚、浓重、奔放、疾狂、激烈、尖锐等,而“阴柔”的美则集中体现在:舒缓、优雅、细腻、安静、温柔、平静等各个情感之中。以国内古典舞蹈的“亮相”为例,则是充分的对道家哲学中阳刚和阴柔之间的辩证关系集中地进行体现。我们都知道,作为表演艺术中的一个动作——“亮相”在表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劲头的表达。所谓的劲头主要有“四劲”,猛收的“寸劲”,下压身体的“衬劲”,阳刚的“抻劲”,精明而轻脆的“帅劲”。在对这些行动进行表达的时候要求表演者对力度和幅度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这些动作推崇快速而有力度,在表演的时候给人松劲的感觉。就预势来讲,和上文的“亮相”进行对比发现,柔和、舒缓是其动作的表现形式,属于阴的范畴,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用眼神、气息等进行表演,达到表现思想、延伸表演的目的,以便于进一步升华表演,但是不管怎样,这种升华是在阴阳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2、中国古典舞所体现的阴阳思维
  我国古代哲学的另一个范畴是“虚实”,对于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当代有很多学者系统的对虚实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心理上来讲,虚实带给人的感觉是朦胧和含蓄,让欣赏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就其艺术表现来讲,其风格更趋向于轻灵、简约、含蓄。恰恰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人们又会有神秘的美感,恬静、安然、超脱的感觉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达到共鸣,实现了清晰、有力、表现抒情、柔和随意的艺术效果。
  “刚柔”长期以来被人们所感知,同时刚柔的理念也和阴阳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家看来,阴阳的存在是依附于天地万物的,也就意味着没有了天地万物阴阳也就不复存在,它在天地万物之中深刻的渗透。实际上就如今人性的状态来讲,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这种理想状态的表现也存在于现代艺术的理想素质之中,对我国的传统舞蹈来讲也是一样。就其表面而言,柔性的表达存在于每一个舞姿之中,但是在柔性的舞姿之中又充满着刚性的表达,在古代的舞蹈中刚柔二者以近乎完美的状态融合在一起。但是,我们不能够认定这两者的结合是偶然和随机的,笔者认为要想让这两者结合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也就是说两者的结合并非偶然,只有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在作品中实现阴柔和阳刚的兼容,并在两者之间随意的变化。
  二、民族舞蹈的自然之道
  虽然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蕴含着太极精神,但是太极文化精神的传承者并不止中国古典舞蹈,就国内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来讲,因为不同地域的气候、生活习性等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导致了国内民族舞蹈的样式比较多,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但是,深入民族舞蹈作品的本质后看,很多都有“天人合一”以及“顺应自然”的挂念和价值取向,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来讲是民族舞蹈受太极文化所导致的,这也是对太极文化精髓的继承。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流传至今的《十二兽神舞》,该作品的形象是远古先民对自然态度转变过程的显现。在远古时代,由于先民所处的环境比较恶劣,自身的能力也有限,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万物都有灵性,并孕育了图腾文化。如今,图腾文化的印记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图腾文化的原型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就彝族而言,虎是该民族的图腾在彝族的“十二属相轮回纪日”中,处于第一位的是虎,同时对虎崇拜的典型表现还有艺术作品《十二兽神舞》。这部作品给我们展示的是表演者代表他们心目中的虎神降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设计的情节主要是猛虎猛扑家禽,通过艺术的手法向观众展示逼真、原生态的自然形象,让我们对远故艺术文化的内涵增强了理解。对地处中国北方的一些狩猎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等,他们的崇拜对象则是“鹰”。这一点在北方的很多民族中都可以找到例子加以佐证。如,萨满神是蒙古民族的信仰,在萨满神话中他们认为上天的使者是“鹰”,同时,对萨满巫师来讲,他们在进行祭祀的时候,他们跳的舞蹈也是以鹰为主题编写的舞蹈。
  结束语:
  就中国古代社会来讲,一旦民族形成了心理素质,那么该心理素质将会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参考。而我们传统的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太极文化,不仅是我国哲学发展内涵的代表,同时也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象征,他们率先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思考。我国舞蹈文化深受太极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气质和韵味,使其成为我国特有的文化之一。
  参考文献:
  [1]万道明,胡伟.中国古典舞与太极图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4).
  [2]罗雄岩.论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类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3]刘晓华.论太极范畴的自然哲学意蕴[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5(01).
  [4]江毅.浅谈舞蹈艺术与太极文化[J].黑龙江教育,2003(05)
  [5]周大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舞蹈文化[J].大舞台,2002(04).
其他文献
【摘要】:《儿子与情人》发生于维多利亚时期与现代主义时期的交界点上,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农村经济濒临全面解体,现代工业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以人性自然本能的丧失为代价,使人异化为社会的机器,造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破坏。工业化的机器下,每一个男性都充满时代的伤痕,尤其是父亲。而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男性,劳伦斯对于他们的刻画是深刻而饱满的。生活在乡村和工业社会的夹缝中,因而这样的男性形象就更加具有可读性。
期刊
【摘要】: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歌剧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多种题材的歌剧。在这次歌剧运动中延安新秧歌运动贴近群众生活,喜闻乐见。在此基础上的载歌载舞的广场歌剧奠定了中国歌剧发展的方向。毫无置疑《白毛女》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作曲家们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五幕歌剧----《小二黑结婚》成为当时经典的演唱剧目。该剧宣扬了中国民众自由平等的一系列进步思想,其中
期刊
【摘要】:“礼失而求诸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老话,意为当文献记载不足,亦无实物材料可以辅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视野转向田野。而“求诸野”的过程也就是充实人类学材料时所涉及的田野调查工作,在调查的过程中既需要民族志材料也需要民族地区的实地考察来佐证古史。  【关键词】:礼失;求诸野;田野调查;民族志  “礼失而求诸野”出自《汉书 艺文志 诸子略序》,指的是当文献记载不足,支离破碎或语焉不详,难以论
期刊
【摘要】: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明确提出学者研究的焦点应该从文化转向历史,文化或许有“整合的或是本质的性质”,但最终却要回到历史,而《历史三调》一书恰恰是回归历史的一种尝试。何谓“历史三调”?作者在全书末尾作了详细的阐释。首先,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者实际上共同构成了真实的历史,事件、经历和神话就像乐曲中的三种不同音调一样,只有共同融合在一起才能奏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乐曲片段;其次,事件、经历和神
期刊
【摘要】:“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随着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一场全面的文体革命也便拉开了序幕。本文分别从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角度探讨了新文学语言规范下的文体创新。  【关键词】:五四文学;语言;文体   “五四文学”是长期以来始终为人关注的一个学术话题。五四前夕,文言由于无法应對现代生活而失去生命力,由文言所规定的古典诗词、曲、散文及文言小说,也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着
期刊
走不进去,也回不过去  我在我笼子啼叫  你在你的天地翱翔  那些花瓣掉落  我轻抚上面的露珠  彷佛我心里的泪珠  那么近那么远的世界  永远有人在路上骑行  而我只能在窗口观赏  那么近那么远的世界  阳光灿烂,知了嘶叫  还有微风拂面  那么美那么远的世界  我在窗内轻轻欣赏  此时的我  适合轻轻的在红酒里堕落  慢慢的醉过,那么近  那么远的世界  就会在酒杯中摇晃,那么美  与我无关 
期刊
【摘要】:“人言”走向“可畏”的关键在于“人”,“人言”产生于人,传播于人,最后反作用于人,因而解决重心也在于人。“人言”的产生有两种心理动机:“精神胜利法”和弃“个”于“类”的心理需要。“人言”的“可畏”不仅在于对人言中心人物的伤害,更在于喧嚣背后对国家大事的沉默。解决之道或可从“启蒙”与“立人”的角度加以反思。  【关键词】:人言可畏;鲁迅;人  “人言可畏”可以算是实话。然而——也不尽然。“
期刊
【摘要】:一代代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和态度对“五四文学”进行过审视和评判。从语言学即深层的语言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似乎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20世纪,西方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巨大影响。从这样一种新的语言观去重新审视五四文学以及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的内在关系,很多问题会得到全新的阐释。本文试图在充分借鉴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以语
期刊
【摘要】:20世纪西方文论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向并繁荣发展,它的引入给中国的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西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背离、文本形式分析过于技术化,身体写作膨胀,伦理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式对语言文字性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笔者认为当下文学理论的重建应该关照到以下三个层面:以语言文字性文本为中心重構叙事伦理之维,以现实性为基础重构本土性文学理论,构建多元化和互动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图案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说明她对现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图案;运用设计;结合  一、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方式和法则  中国传统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彩陶图案,始于原始社会,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后的新石器石器的彩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