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是儿童十分喜欢的歌曲,它不但生动有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各地都会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和流行不同类型的童谣。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还可以通过地方童谣的学习来丰富他们的文化心灵。
纵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程式化的育人方式导致音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技术化倾向,缺乏学生的心灵感受,无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了学生情感的淡漠。在追寻生命精神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地方童谣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地方童谣的教育价值和音乐价值。
一、 利用童谣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童谣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和教学资源,特别是地方童谣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是小学综合实践与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在儿童的意识中,游戏与音乐是自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连接儿童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许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小游戏,学生在吟唱童谣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唤起其好奇心和联想,在内心展现一定形象、意境的事物,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海州地区的童谣《做游戏》,是海州地区流传很广的一首童谣,童谣歌词流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内容生动有趣,是海州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传统教材,适于学生一边游戏一边说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地方童谣的趣味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这是一首海州童谣《做游戏》,在这首童谣中小朋友们扮成两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是谁?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小鸭子、小公鸡,围成单圈随着节奏踏步,边说唱童谣边做“谁是木头人的游戏”。在游戏中,当小鸭子说唱表演的时候,小公鸡是木头人,反之当小公鸡说唱表演的时候,小鸭子是木头人。现在,请小朋友们随着老师的节奏动起来。
师:在童谣中还藏着一个休止符,小朋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你认识它吗?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最为贴近生活的音乐元素,突出音乐的节奏性是奥尔夫原本性的首要特点。本课教学从原本的节奏入手,以圆圈做游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掌握童谣节奏韵律,学习音乐知识,发展音乐能力,在生动、愉悦的游戏中自然感受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润物无声地回归儿童的本性感受。
二、 利用童谣的教育性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通过拍打身体的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声响给童谣伴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在声势动作的变化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
如海州童谣《荡秋千》,也是流传很广的地方童谣,形式活泼、旋律优美。在小学课外活动和音乐教学中,许多学校都利用这首童谣去开展游戏活动和组织音乐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第一句用拍手、打开、划圆的方式表现荡秋千的状态,第二句采用拍腿、拍手的方式体会二拍子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情感。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声势动作不一样。
师:原来这两种声势动作表现了不同的强弱规律,一种三四拍,强弱弱,一种二四拍,强弱,请你跟着老师学一学(教师边做边说出强弱规律),你还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边做手势一边说童谣,注意第一句要突出小朋友荡秋千时的快乐心情与活动状态,第二句要突出小柳树的赞扬与肯定。
本课教学的童谣内容比较简单,节奏活动和学生的心理节律与生活体验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让学生体验、表现,增强内心体验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感,强化音乐情感的传递,让音乐自然流露。身体动作的参与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自然地融入其中,愉快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逐步积累音乐语汇,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同时内心情感在音乐和身体的体验中得以充分表达。
三、 利用童谣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音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用简单的乐器伴奏参与童谣的韵律教学,在体验表现中感知童谣的节奏韵律,理解童谣的语言含义,获得童谣独特的美感,对音乐产生更浓更深的兴趣。不同的演奏形式可以锻炼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烘托热烈的活动场景,感受不同演奏方式带来的音乐感受,做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
如在海州童谣《一摇二摆》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童谣的艺术性去引导学生提高艺术修养。
师:同学们听,老师敲击了哪几个音?(老师敲击奥尔夫音条乐器。)
生:3 5 6 5,一起用“lu”唱一唱。
师:连云港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很多童谣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听一听海州童谣《一摇二摆》都说了些什么?
师:这是一首与海有关的劳动谣,歪歪是本地方言对海蛤蜊的称呼,螺螺是本地方言对海螺的称呼,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师:请同学们听着鼓声保持恒拍的速度,跟随老师一起学说童谣、读出节奏,用手拍出节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一组唱3 5 6 5,另外三组随着老师的指挥逐渐加入,感受多声部的变化。
本课进行简单的多声部和声训练,在奥尔夫音条乐器的辅助下,赋予童谣音乐美感,再以轮说的形式让学生的童谣吟诵不断加入,以声音递增的方式巧妙进行多声部节奏感训练,学生在逐层深入的体验中感知、记忆、巩固,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加强交流,建立老师、同学间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现音乐教学的自然生命力,带给学生多维立体的美的感受,实现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在对美与和谐的追寻中充满了探究的快乐。奥尔夫认为,在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原则,即兴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状态是人们对喜怒哀乐的直接而真实的表达,是人性在音乐教学中最完美的解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以自主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即兴的创造表现中,释放学生的音乐潜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如海州童谣《小花猫》的教学:
师:你知道这首童谣共出现了几种节奏吗?
生:×× 、 ×0 、 ×·×、×××× 、× 、× -
师:你能任意组合上面的节奏进行即兴创编吗?现在以二四拍为例,从老师开始进行开火车游戏,游戏中下一位同学创编的两小节节奏要有别于上一位同学,看一看我们一共能组合成多少种节奏。
本课的教学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以原始的节奏为基石,进行即兴创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创编节奏游戏中来,充分表现音乐、表达自我,享受创作的乐趣与成功,更好地发挥了每位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满足了儿童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促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地方童谣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证明,是社会文化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原本性”为基点的地方童谣教学,以各种简单、自然的方式,赋予儿童至真的音乐情感体验,使其享受学习乐趣、发掘音乐潜能、促进文化认同。让“童谣吟唱”回归儿童心灵世界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谭燕.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0).
[2] 彭河银. 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究[J].北方音乐,2014(3).
[3] 王丽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制约因素[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陈国庆】
纵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程式化的育人方式导致音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技术化倾向,缺乏学生的心灵感受,无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造成了学生情感的淡漠。在追寻生命精神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地方童谣的学习来丰富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地方童谣的教育价值和音乐价值。
一、 利用童谣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童谣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和教学资源,特别是地方童谣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吸引力,是小学综合实践与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在儿童的意识中,游戏与音乐是自发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连接儿童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许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小游戏,学生在吟唱童谣的游戏活动中,能够唤起其好奇心和联想,在内心展现一定形象、意境的事物,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体验音乐语言、节奏韵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海州地区的童谣《做游戏》,是海州地区流传很广的一首童谣,童谣歌词流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内容生动有趣,是海州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传统教材,适于学生一边游戏一边说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地方童谣的趣味性,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这是一首海州童谣《做游戏》,在这首童谣中小朋友们扮成两种小动物,它们分别是谁?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小鸭子、小公鸡,围成单圈随着节奏踏步,边说唱童谣边做“谁是木头人的游戏”。在游戏中,当小鸭子说唱表演的时候,小公鸡是木头人,反之当小公鸡说唱表演的时候,小鸭子是木头人。现在,请小朋友们随着老师的节奏动起来。
师:在童谣中还藏着一个休止符,小朋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你认识它吗?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最为贴近生活的音乐元素,突出音乐的节奏性是奥尔夫原本性的首要特点。本课教学从原本的节奏入手,以圆圈做游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掌握童谣节奏韵律,学习音乐知识,发展音乐能力,在生动、愉悦的游戏中自然感受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润物无声地回归儿童的本性感受。
二、 利用童谣的教育性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通过拍打身体的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声响给童谣伴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在声势动作的变化中体验音乐的美妙,感受作品的音乐意境。
如海州童谣《荡秋千》,也是流传很广的地方童谣,形式活泼、旋律优美。在小学课外活动和音乐教学中,许多学校都利用这首童谣去开展游戏活动和组织音乐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第一句用拍手、打开、划圆的方式表现荡秋千的状态,第二句采用拍腿、拍手的方式体会二拍子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情感。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声势动作不一样。
师:原来这两种声势动作表现了不同的强弱规律,一种三四拍,强弱弱,一种二四拍,强弱,请你跟着老师学一学(教师边做边说出强弱规律),你还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边做手势一边说童谣,注意第一句要突出小朋友荡秋千时的快乐心情与活动状态,第二句要突出小柳树的赞扬与肯定。
本课教学的童谣内容比较简单,节奏活动和学生的心理节律与生活体验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器具,仅用肢体活动来让学生体验、表现,增强内心体验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感,强化音乐情感的传递,让音乐自然流露。身体动作的参与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接受,自然地融入其中,愉快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逐步积累音乐语汇,锻炼身体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同时内心情感在音乐和身体的体验中得以充分表达。
三、 利用童谣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音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用简单的乐器伴奏参与童谣的韵律教学,在体验表现中感知童谣的节奏韵律,理解童谣的语言含义,获得童谣独特的美感,对音乐产生更浓更深的兴趣。不同的演奏形式可以锻炼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发展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烘托热烈的活动场景,感受不同演奏方式带来的音乐感受,做到语言与艺术的融合,达到乐学、好学的效果。
如在海州童谣《一摇二摆》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童谣的艺术性去引导学生提高艺术修养。
师:同学们听,老师敲击了哪几个音?(老师敲击奥尔夫音条乐器。)
生:3 5 6 5,一起用“lu”唱一唱。
师:连云港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很多童谣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听一听海州童谣《一摇二摆》都说了些什么?
师:这是一首与海有关的劳动谣,歪歪是本地方言对海蛤蜊的称呼,螺螺是本地方言对海螺的称呼,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师:请同学们听着鼓声保持恒拍的速度,跟随老师一起学说童谣、读出节奏,用手拍出节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一组唱3 5 6 5,另外三组随着老师的指挥逐渐加入,感受多声部的变化。
本课进行简单的多声部和声训练,在奥尔夫音条乐器的辅助下,赋予童谣音乐美感,再以轮说的形式让学生的童谣吟诵不断加入,以声音递增的方式巧妙进行多声部节奏感训练,学生在逐层深入的体验中感知、记忆、巩固,在相互合作过程中,加强交流,建立老师、同学间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现音乐教学的自然生命力,带给学生多维立体的美的感受,实现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
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在对美与和谐的追寻中充满了探究的快乐。奥尔夫认为,在教育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是即兴原则,即兴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状态是人们对喜怒哀乐的直接而真实的表达,是人性在音乐教学中最完美的解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热情,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以自主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即兴的创造表现中,释放学生的音乐潜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如海州童谣《小花猫》的教学:
师:你知道这首童谣共出现了几种节奏吗?
生:×× 、 ×0 、 ×·×、×××× 、× 、× -
师:你能任意组合上面的节奏进行即兴创编吗?现在以二四拍为例,从老师开始进行开火车游戏,游戏中下一位同学创编的两小节节奏要有别于上一位同学,看一看我们一共能组合成多少种节奏。
本课的教学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以原始的节奏为基石,进行即兴创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创编节奏游戏中来,充分表现音乐、表达自我,享受创作的乐趣与成功,更好地发挥了每位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满足了儿童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促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地方童谣是民族文化身份的证明,是社会文化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原本性”为基点的地方童谣教学,以各种简单、自然的方式,赋予儿童至真的音乐情感体验,使其享受学习乐趣、发掘音乐潜能、促进文化认同。让“童谣吟唱”回归儿童心灵世界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谭燕.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育[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10).
[2] 彭河银. 奥尔夫教学法运用于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探究[J].北方音乐,2014(3).
[3] 王丽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制约因素[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