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传世的佳作,开篇即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一次精彩的演讲,开场即能震撼听众的心灵;一段新颖的导入,开始即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文言文的课前导入常常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初探了一些文言文教学课前导入的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笔者总结如下,与同仁探讨:
一、故事导入: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采用故事导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隆中对》这篇文章时,我先讲述了《隆中对》的故事:建安十二年,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计大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通过故事讲解,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学生借助听到的故事,降低了理解文言字词和内容的难度,并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景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上《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刮目相看》动画片,通过动画情景的导入,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分析课文也就更为容易。
三、介绍背景导入:文言文大都与当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时代背景介绍导入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比如上《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先介绍了齐国为什么要攻打鲁国的时代背景: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政权,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天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理解"齐师伐我"这句话中"伐"这个词就容易理解多了。这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战争的结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成语导入:成语是由古代一些故事中概括出来的精炼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成语,学生都能耳熟能详。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成语导入,更能吸引学生急于了解故事情节,走进文本。如我在教学《论语》时用"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导入;讲《桃花源记》时用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导入;上《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用"讳疾忌医"导入。采用这些成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相关成语的理解。
五、讨论导入: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讨论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课堂讨论在文言文教学导入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在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就是先让学生讨论:杨修为什么被杀?学生讨论也许得到以下答案: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罪名把他杀掉;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并煽动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大部分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触及到文章的中心。在此讨论基础上,再教学课文,学生就对文中的内容产生更深的感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了课文内容。
当然,文言文教学的课前导入还有名言警句导入、歌曲导入等很多种方法,在此本人不再赘述,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导入方法,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都是大有益处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传世的佳作,开篇即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一次精彩的演讲,开场即能震撼听众的心灵;一段新颖的导入,开始即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文言文的课前导入常常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初探了一些文言文教学课前导入的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笔者总结如下,与同仁探讨:
一、故事导入: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采用故事导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隆中对》这篇文章时,我先讲述了《隆中对》的故事:建安十二年,军阀混战虽然尚未停息,但曹操和孙权独霸一方的大势已定,二分天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对此,念念不忘"兴复汉室",而且颇有争霸诸侯,统一中国之雄心的刘备,当然不能善罢甘休。于是他便积极搜罗人才,以期共计大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通过故事讲解,再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文言文,学生借助听到的故事,降低了理解文言字词和内容的难度,并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景导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上《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先播放《刮目相看》动画片,通过动画情景的导入,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分析课文也就更为容易。
三、介绍背景导入:文言文大都与当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息息相关。时代背景介绍导入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比如上《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先介绍了齐国为什么要攻打鲁国的时代背景: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政权,但对鲁国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天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学生理解"齐师伐我"这句话中"伐"这个词就容易理解多了。这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战争的结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成语导入:成语是由古代一些故事中概括出来的精炼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成语,学生都能耳熟能详。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成语导入,更能吸引学生急于了解故事情节,走进文本。如我在教学《论语》时用"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导入;讲《桃花源记》时用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导入;上《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用"讳疾忌医"导入。采用这些成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加强了学生对相关成语的理解。
五、讨论导入: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讨论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课堂讨论在文言文教学导入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我在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就是先让学生讨论:杨修为什么被杀?学生讨论也许得到以下答案: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罪名把他杀掉;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并煽动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大部分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触及到文章的中心。在此讨论基础上,再教学课文,学生就对文中的内容产生更深的感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了课文内容。
当然,文言文教学的课前导入还有名言警句导入、歌曲导入等很多种方法,在此本人不再赘述,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导入方法,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都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