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我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要义,进而论述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分析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涵。提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伦理道德情感 实践
  
  一、我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一些价值观念极具现代意蕴和时代气息。道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出“道法自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淮南子》在提出“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等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后指出,人类只有有节制地利用资源,才能有“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昌盛繁荣,生机无限。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以平等仁爱之心善待自然,把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孟子发展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提出“仁民爱物”。董仲舒也认为,仁爱所及应包括人类以外的自然万物,“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佛家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这些生态伦理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未能客观地认识人与自然的生态协调,以致出现了全球性的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生态及地理学家在考证世界各大文明的兴衰时也发现:人类活动如果不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内进行,即使可以把当时的文明水平推向一个暂时的高峰,最终也必将因受到自然的报复而使文明丧失。我国西部的楼兰古国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等的辉煌与衰落都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繁荣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要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而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形成,依赖于生态教育体系的建立和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进行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我国在这方面稍显滞后。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还须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意识、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生态文明意识是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思想观念形态。
  生态问题是人自身的问题。它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无疑是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问题。就价值问题而言。人们最容易认同的价值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的价值,并往往以此为价值目标,而容易忽略和忘却潜在的、隐性的、无形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容易看到办小化工厂,立即能取得经济效益的眼前实惠,但往往会忽视化工污染、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生物、为害人类的后果。生态意识和生态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树立生态道德理念,还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强化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
  鉴于一些人在做出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掠夺式、破坏式的索取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负罪感、愧疚感等现象,近年来有学者作了扩展传统伦理学的努力。如,环境伦理的奠基者利奥波德主张扩大伦理学的边界,把伦理学的道德规范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道德权利、良心、义务扩大到动物、植物、土壤、水域和自然界的其他物体,并确认其在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的另一位先驱阿尔贝特施韦策也提出要“敬畏生命”,扩展传统伦理。实际上,伦理不仅与人有关,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人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畏惧死亡。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如《淮南子·汜论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和谐就会产生“美”,应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唤起大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从而实现对生态美的追求与创造。
  
  四、高校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谓生态文明道德观,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应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譬如,人类必须生存在适合其生存的气温条件下。而空气、土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显而易见,人类无法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所面对的一切自然环境,都或多或少经过了人类的实践改造或影响,赋予了文化的寓意,它蕴积着千百年来人类的传统文化。应该说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二)增强大学生对生态的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在处理生态道德关系、评价生态道德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好恶爱憎感情。在人类生态活动中,只有对善与恶、美与丑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感情,才能产生合乎道德的行为。生态道德情感的萌生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物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界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要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自我体验的机会。并逐步将这些自我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类树立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将生态道德融入言行之中,以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耳濡目染的身教作用。
  
  (三)注重实践
  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并使其外化为一种持续性行为,既靠教育也靠实践。某种意义上,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并促使其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在高校的具体生态文明意识训练当中,要着力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条件。一是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面向学生建立科研专项基金,设置一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运用自身专业技术知识,研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小工艺、小设备和小发明,在创新研究实践中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利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周、节)开展活动。抓住诸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植树节、土地日、保护母亲河日、人口日等各种纪念日(周、节)的良好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立足校内、走进社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三是广泛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深人乡村、社区和企业,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情况调研,参观考察节能减排搞得好的一些地方和单位,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感知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风冷热泵机组在规定环境温度下以及更低环境温度条件下制热能力的相对变化和膨胀阀的对应变化,提出了在低温环境下风冷热泵机组系统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详细介绍了风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做到与时俱进,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值得我们深思。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教师就要把"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
什么是有效提问?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有效提问必须针对知识的某一切入点,如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思维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然而经过多次研究发
黄埠岭金矿床位于胶东西北部的招莱金矿带,产于黄埠岭—凤凰山北东向断裂构造上盘,区内16条不同级别的北东向断裂组合控制了金矿脉的产出。研究表明主断裂构造的控矿意义优于
随着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大力推进,关于游牧民定居的课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及新疆的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总结,对新疆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存在的
【摘要】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支柱。普及的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等为高中化学教学的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应用    在教学中普遍运用信息技术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有利于使教学效果的信息技术得到优化,这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中化学中
[摘要]职业道德培育是职业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分析职业道德的内涵、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现状及中职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职业道德 培育 中职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不仅仅是对学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还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方法与静脉充盈度对留置针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充盈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
【摘 要】教学是教与学双方互动的一个过程,所以教学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也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而是学生积极的学、老师积极的教的一个过程。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进行过分析,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因此,只有当“主导”教师和“主体”学生充分的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