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5月起,江宁高级中学与省教科院有关部门合作,联合创办了“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又形成了“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新范式的研究”课题。这些年来,教师发展学校培训了三批计99名学员,并在实践中创建了校本培训的基本范式。现在举办结题鉴定会,并为新成立的“智慧教师研修中心”挂牌。在这个活动中,我想到的是央视的一个新闻栏目“看见”,并且总在思量:我们“看见”了什么?柴静的看见主要在真,而我在江宁高中看见的则主要是基于真的一种美。
一幅画,一幅教师成长的图画。通过“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江宁高中的老师们制订了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明确了奋斗的目标,设计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并且努力将规划转化为实践与实绩,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江宁高中的老师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阿尔卑斯山路边的一句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曾以此为题写成美文,强调人生也是创作,也是图画,创作生命的图画,生命就具有了审美的意味。江宁高中播放的短片,提供的材料,老师们的讲述,都让我们看见了老师们在读书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在课堂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看见了老师们群起奋发向上的美丽图画,这是令我们感动并陶醉的。
一本书,一本江宁高中的教育学。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研制了具有特色的教育发展学校章程与课程方案。这个章程在学习、研究一般团体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对教师发展学校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概括了教师发展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办学要求,为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这个课程方案,是在教师发展学校计划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理论,对首届学员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根据教师发展学校的章程和在职培训的特点而制订的,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发展学校”培训课程的性质、特征以及实施评价的要求,为学校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课程保证。这些成果融一般于特殊,在个别中显共性,既有校本的鲜明特点,又具一定的普适意义。而江宁高中的“教育学”还不止这些,更为主要的是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有位老师介绍的题目是“在阅读中成长”,让我们了解到学校“100 1”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加上自己的心得、自己的创造,于是有了各具风采的第101条。江宁高中的老师们在活动中,还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他们自己的实践和体悟,也让我们认识到他们这本“教育学”内容的丰富。在我看来,简直是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卷本的。
一幕剧,一幕场景感人的话剧。这次活动不仅有舞台,有剧场的格式,有主持人,而且台上台下常常融为一体,有时的相互映照甚至使整个会场都成为一个舞台。我特别要说的是,不仅有台上生动的讲述,更有台下众多的没有参加教师发展学校的老师们、兄弟学校的老师们,他们是坐在路旁鼓掌的人。去年的高考作文有一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源自于一个作家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这位作家的孩子总是在班上排在中游(第21名),家长很着急,但孩子自己不着急,他认为这样挺好的。有一次班上写作文《我最亲近的同学》,除了这个孩子自己,其他同学都把这位作家的女儿作为“最亲近的同学”,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家长问孩子缘由,孩子说:“我就是愿意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想,这是我看到的起跑线上最漂亮的起跑!教师的成长也需要有在路边鼓掌的人。江宁高中教师进修学校是以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的,中老年教师为年轻的同志鼓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为这些同行的进步鼓掌,这样的“剧情”,这样的场景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江宁高中在成功创办教师发展学校之后,又创办智慧教师研修中心。参照着学校的具体情况,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着力。
第一,让“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师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我要学”。“我要学”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饭碗意识,做一名教师,捧了这个饭碗,就要把这碗饭吃得喷香。二是天职精神,教师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神圣”就是天职使然,上苍让我选择做教师,我就要有宗教般的情感。三是幸福追求,我成长,学生就进步,学校就发展,于是,我就是幸福的人。不断在学习、工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思想,是有助于广大教师树立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的。
第二,从接受为主向创生为主转变。过去,是教师发展学校,现在则是来到智慧教师研修中心。过去,接受为主,听名师讲,名著讲,名家讲,消化,吸收,使自己不断充实,现在则要研究。要成为智慧教师,就应当大力提倡创生发展,这种创生似乎也有一定的规定性。一是情境化,基于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从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出发。二是规律性,创生就是规律的灵活运用,就是更进一步抵达教育的本质。三是生成式,创生之“生”就是生成,就是催化生产出新的东西。
第三,从建构范式向超越范式转变。江宁高中近些年来通过实践探索,建构了校本研修的范式,我的同事彭钢研究员对这个范式做了概括:一是基于校本培训又高于校本培训,将校本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为一种“校中校”的完整形态。二是形成了以教育实践行为改善的指向,以教师自身为发展主体的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三是建构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双向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这种范式的创建是十分宝贵的,许多基本思想都要坚持,但我们现在是在建设智慧教师研修中心,需要超越原有范式,或者说需要创造新的范式。第一是组织形态的超越,不仅关注青年才俊,也要向中老年教师,向全体教师,向社区的兄弟学校开放,既要是一个俱乐部,也要是一个流动站。第二是技术形态的超越,教育的技术形态是讲规范,讲操作性,讲基本流程,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走向“智慧”,走向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是制度形态的超越,一个组织的文化,最本质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希望在江宁高中的校园里,文化的空气四处弥漫,八方流动。那时,我们就有了更好看的画、更耐读的书、更精彩的剧!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幅画,一幅教师成长的图画。通过“教师发展学校”的培养,江宁高中的老师们制订了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明确了奋斗的目标,设计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并且努力将规划转化为实践与实绩,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江宁高中的老师们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阿尔卑斯山路边的一句标语:“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曾以此为题写成美文,强调人生也是创作,也是图画,创作生命的图画,生命就具有了审美的意味。江宁高中播放的短片,提供的材料,老师们的讲述,都让我们看见了老师们在读书中成长,在研究中成长,在课堂实践中成长,让我们看见了老师们群起奋发向上的美丽图画,这是令我们感动并陶醉的。
一本书,一本江宁高中的教育学。江宁高中“教师发展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研制了具有特色的教育发展学校章程与课程方案。这个章程在学习、研究一般团体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对教师发展学校进行了具体分析,进一步明确概括了教师发展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办学要求,为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这个课程方案,是在教师发展学校计划书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理论,对首届学员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根据教师发展学校的章程和在职培训的特点而制订的,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发展学校”培训课程的性质、特征以及实施评价的要求,为学校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提供了课程保证。这些成果融一般于特殊,在个别中显共性,既有校本的鲜明特点,又具一定的普适意义。而江宁高中的“教育学”还不止这些,更为主要的是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有位老师介绍的题目是“在阅读中成长”,让我们了解到学校“100 1”主题活动,这个活动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加上自己的心得、自己的创造,于是有了各具风采的第101条。江宁高中的老师们在活动中,还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他们自己的实践和体悟,也让我们认识到他们这本“教育学”内容的丰富。在我看来,简直是可以分成上、中、下三卷本的。
一幕剧,一幕场景感人的话剧。这次活动不仅有舞台,有剧场的格式,有主持人,而且台上台下常常融为一体,有时的相互映照甚至使整个会场都成为一个舞台。我特别要说的是,不仅有台上生动的讲述,更有台下众多的没有参加教师发展学校的老师们、兄弟学校的老师们,他们是坐在路旁鼓掌的人。去年的高考作文有一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源自于一个作家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这位作家的孩子总是在班上排在中游(第21名),家长很着急,但孩子自己不着急,他认为这样挺好的。有一次班上写作文《我最亲近的同学》,除了这个孩子自己,其他同学都把这位作家的女儿作为“最亲近的同学”,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家长问孩子缘由,孩子说:“我就是愿意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想,这是我看到的起跑线上最漂亮的起跑!教师的成长也需要有在路边鼓掌的人。江宁高中教师进修学校是以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的,中老年教师为年轻的同志鼓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为这些同行的进步鼓掌,这样的“剧情”,这样的场景是十分令人感动的。
江宁高中在成功创办教师发展学校之后,又创办智慧教师研修中心。参照着学校的具体情况,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着力。
第一,让“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教师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我要学”。“我要学”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饭碗意识,做一名教师,捧了这个饭碗,就要把这碗饭吃得喷香。二是天职精神,教师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神圣”就是天职使然,上苍让我选择做教师,我就要有宗教般的情感。三是幸福追求,我成长,学生就进步,学校就发展,于是,我就是幸福的人。不断在学习、工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思想,是有助于广大教师树立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的。
第二,从接受为主向创生为主转变。过去,是教师发展学校,现在则是来到智慧教师研修中心。过去,接受为主,听名师讲,名著讲,名家讲,消化,吸收,使自己不断充实,现在则要研究。要成为智慧教师,就应当大力提倡创生发展,这种创生似乎也有一定的规定性。一是情境化,基于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境,从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出发。二是规律性,创生就是规律的灵活运用,就是更进一步抵达教育的本质。三是生成式,创生之“生”就是生成,就是催化生产出新的东西。
第三,从建构范式向超越范式转变。江宁高中近些年来通过实践探索,建构了校本研修的范式,我的同事彭钢研究员对这个范式做了概括:一是基于校本培训又高于校本培训,将校本培训制度化、体系化为一种“校中校”的完整形态。二是形成了以教育实践行为改善的指向,以教师自身为发展主体的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三是建构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双向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模式。这种范式的创建是十分宝贵的,许多基本思想都要坚持,但我们现在是在建设智慧教师研修中心,需要超越原有范式,或者说需要创造新的范式。第一是组织形态的超越,不仅关注青年才俊,也要向中老年教师,向全体教师,向社区的兄弟学校开放,既要是一个俱乐部,也要是一个流动站。第二是技术形态的超越,教育的技术形态是讲规范,讲操作性,讲基本流程,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走向“智慧”,走向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是制度形态的超越,一个组织的文化,最本质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希望在江宁高中的校园里,文化的空气四处弥漫,八方流动。那时,我们就有了更好看的画、更耐读的书、更精彩的剧!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