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莫把佳作分析变成屠解文本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4132878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警史华章
  
  杜牧的《阿房宫赋》,以汉语独富的情采,剖析中国君权大一统史上一次关乎兴衰存亡的严重教训,显露出年轻作者卓越的史识与风发的才华。其外甥裴延翰遵嘱为之编《樊川文集》作序时,论其文学成就只取一赋一诗:“其谲(委曲讽谏,即‘主文谲谏’)往事则《阿房宫赋》,刺当代则《感怀诗》。”可见杜牧本人一生都以此赋自负自重。唐代是诗文名家迭出,群星丽天的时代,社会公众鉴赏力极高,尤可证此赋决非等闲可及。
  自从西汉司马相如首次发挥赋之“赋奏天子以为郎”之用后,代代文士绞尽脑汁颂功赞德专供帝皇“娱耳目、乐心意”以便如愿得官,便成为作赋的千年老路。此种大赋,在宫廷文士小圈子中威名显赫,代代惊羡、仿效不休,然因无关“天下人之心”,并不曾走向社会公众。杜牧则不然,作赋是出于自己学史深思所得,有心敲响历史警钟,讽君励国,深惬天下之心,读完令人有“似倩麻姑痒处搔”的痛快感。自汉至唐的千年赋史上,大家名篇不少,然而杜牧此赋纯以文学自身的艺术魅力,自铸伟词,曲尽人情与哲思,赢得历代社会公众赏爱。
  然大凡认真教学语文者,都会遭遇这样的困境:读到好作品,生怕自己理解不够深切,总期望借助于专家学者的分析,结果发现越看分析越觉原作无味,不仅原作的美感、激情被拆解殆尽,而且不时节外生枝地碰到作品原无的怪论。语文教学中的名作解读,总也绕不开这个古怪问题。下面就以杜牧此赋之分析遭遇为例,试作一番关于“名作分析”的分析。
  
  (二)焚琴煮鹤
  
  《阿房宫赋》的根本价值,马积高先生说:“在此以前总结秦亡教训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人能从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立论,但是,还没有一篇作品像此赋一样通过一个特殊的事物,把人民与独夫的尖锐对立,揭露得如此形象而深刻。”天下人与独夫的对立是封建专制史上的重大主题,传统赋颂只一味粉饰讳言,此赋却写得空前形象也空前深刻。再三提出此赋“意在讽喻现实”,务必引导读者“加深对讽喻现实的认识”,意在说此赋只对杜牧当时的晚唐现实有用,从而完全抹杀其普遍历史价值,几乎所有赏析文章也如此众口一词。
  杜牧通过赋阿房宫人物之淫奢,挖出独夫之心与天下人之心之对立,以警后世人主。现今所谓艺术形象古人曰“迹”,思想感情曰“心”,一篇成功的作品,都是妙于以迹明心。故学赋,主要在沟通作者与读者之心。古今为文论赋,往往只知引述曹丕“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话,认为辞采富丽即文学成熟,其实在此句前还有个前提:“夫文,本同而末异。”文以人心为本,语言技巧为末,世上没有无人心的独立丽辞。杜牧对语言形式与思想情志的关系,比扬雄、刘勰笼统的“丽以则”理解更透辟:“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四者(意、气、辞采、章句)高下圆折步骤,随主(意)所指,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腾天潜泉,横裂天下,无不如意。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只靠丽辞,堆砌不出真意)。”所以刘熙载说:“辞赋欲丽,迹也,义欲雅(正),心也。”“主意定,则群意生。”“赋欲不朽,全在意胜。”了解这些古人常理,我们可以明确,即使对此赋的章法布局、遣辞造句能分析得再头头是道,亦止于赋末,不出乎迹,未必真知赋心,能欣赏其不朽价值。分析此赋,先须着眼于意。
  可惜编写者们只肯定“作者在艺术构思方面的高度创造性”,比喻夸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对作者全力以赴地揭露鞭挞“独夫之心”的空前深刻与不朽价值,不但未曾欣赏,反而回避、转移、淡化、甚至歪曲,取消了此赋的伟大批判价值。
  
  (三)屠解惊心
  
  (1)否定文本。赋对独夫“日益骄固”的谴责,以写阿房宫繁华淫乐的事实为基础。否认事实,自然就否定了结论。赏析文如节外生枝地考论“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提出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修宫原因主要由于“随着国家的统一,作为国都咸阳人口不断增加,不能满足新的需要,故于渭水之南营建新的朝宫,可见《阿房宫赋》把阿房宫的新建完全归因于‘秦爱纷奢’并不确切”。秦始皇是为首都居民新建住宅,说“秦爱纷奢”岂止“不确切”,简直是攻击始皇帝的利民决策!二是阿房宫规模谈不上“覆压三百余里”,文本夸大了秦帝的缺点。三是此宫动工才二年,说宫人望幸“三十六年”不是事实。值得“注意”的是事事只为独夫民贼辩护,绝口不提赋所依据的基本历史事实(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秦纪》《史记·六国年表》),从而在立场上与杜牧根本对立。有些分析文章还正告读者曰:“这不是历史著作”,“如果把它看成历史著作据以考证阿房宫的规模、评论秦始皇的功过,那就错了。”天下有谁会不读《史记》而把赋当“历史著作”?打着赏析旗号的专家们何必对一篇文赋及读者强加这样莫须有的罪名?
  (2)强生枝节。一篇集中火力抨击暴秦的赋,经“分析”还可转化为六国必灭、始皇必胜的颂秦之赋!赏析文这样“分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势雄健,涵盖无穷。”“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例如在中间写道:‘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则六王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已于言外见意。到了篇末,更明确地作了结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读到这里,再回头看看首句,就不能不敬佩那个‘毕’字下得好!”虽然提及“扬秦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但大量笔墨着力论“兀”、“出”两字如何之“力重千钧”,所论尽是自说自话,全赋所无。并“顺理成章”成“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赋心不明,则完全颠倒杜牧批判对象的主次关系。杜牧的写法本很清楚,开首一句“六王毕,四海一”是抛开六国被灭的兴亡不谈,单写天下大权归一手后秦帝是怎样对待万民的。所以全赋无一语道及“六王之骄奢淫逸,不惜民力”之类,这些作者笔所不涉,赋文所无的“言外之意”,全凭专家苦心挖掘硬栽进去,恰好搅乱读者憎恨独夫的艺术感染力。不但虚构赋所不曾写的内容,还要夸说成全文的意脉:“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前车之鉴。”更荒唐的是,专家还有这样的痴想:“完成如此宏丽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如果在完成之后,用来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还是应该赞许的。”如果天下从来没有君权专制的剥削压迫发生过,一直代表人民利益,不是更好吗?可惜事实已铸成历史,独夫不肯“如果”,秦汉老百姓也无法“赞许”现代专家“阿房宫为人民服务”的谎言。
  至于文章引《汉书》《易》学专家京房与元帝关于幽厉用奸佞亡天下而不觉悟的对话,说杜赋与之“一脉相承”,矛头“主要是指向当时(唐敬宗时,敬宗在位仅二三年)的最高统治者”,又扯上中晚唐藩镇跋扈,杜牧主张加强统一,巩固国防。可是此赋分明只写独夫与天下的尖锐对立,没扯什么统一与分裂,如何加强王权的话题。专家把讽喻晚唐敬宗当唯一主题的论据,只是杜牧在赋成十来年后,向幕主牛僧孺自荐文章时,说了句:“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经典名著的价值不仅限于一时一事,否则时过境迁,我们也就没有再阅读的必要了。“宝历大起宫室”只是作赋的一个具体诱因,赋的思想内涵并非指当时的本事。批判时弊是作家当时的政治目的,其思考则不仅仅停留于一时政局。刘熙载言:“赋兼比兴。……不然赋物必此物,其为用也几何?”司马迁已指出屈原之赋“举类迩而见义远。”作者举一事以兴读者百事之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何况秦恶大于敬宗,阿房宫祸深于宝历宫室,成败兴亡,已成史鉴。故作者着意赋阿房宫以警千秋后人,说者岂可囿守宝历一事抹杀其长远价值?
  这类东拉西扯的分析结果是暴秦虐民之大罪,上推于统一之前的六国,下卸于唐敬宗之“当时”,赋所批判的独夫内容遂成空白,从而乘机塞进“言外”之意、“统一国家”之功!杜牧之赋罪秦,专家与编者却护独夫之罪,颂秦之功,怎能不把神奇化为腐朽,使名文变得兴味索然,以致莫名其妙?
  (3)避重就轻。天下人人都有生命需求,独夫却不承认民众也是人,结果载舟之水激而为覆舟狂涛,这就是历史的教训,赋的警策所在。而后代帝君多沉昏骄固不戒,最令历史清醒者兴悲浩叹。赋从阿房宫之形迹,诊断出秦帝骄固之病,继而深论君心民体本当统一,然独夫之心与天下人之心顽固对立这一卓识,确乎达到空前的深度与高度,因而具有不朽价值,这正是最值得后人学习汲取的精华所在。专家这样评析赋的结尾:“作者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但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希望终归要落空,因而以深沉的感慨结束全篇。”则作者对自己的作品尚已信心不够,后人也就不必有闲心去“哀之”而“鉴之”了。
  杜牧在此赋结尾处,正以真正史家的眼光告诫我们后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什么敬宗这样的“后人”可以残暴腐朽而不戒,君主虐民的历史教训都过时失效了呢?则有历史事实在,不容妄说。真要借鉴历史,必须读《史记·秦始皇本纪》。
  [作者通联:浙江义乌中学]
其他文献
10月21日与2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与“吴涛名师工作室”在舟山中学联合举办“专题课例研究: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究活动。作为其中一员,我有幸聆听了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精心准备的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课题的课例,感触颇多。下面我着重就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来谈谈余剑锋与张颖老师的这两节课。   余老师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三点。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过去的生活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和
从静态语言结构学向动态言语交际学的转向,是当前语文课改的发展趋势。语篇,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它总产生并依存于一定的言语交际场中。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凭空而生,总会带着一定的交际目的,打上言说主体的独特印记,呈现出风格各异的言说形态来。从语篇生成的视角来揭示的言说秘妙,发掘言语外在形式的内在运作规律,是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重要素养之一。  静态语言结构的分析常常会割裂文本与言说主体的有机关联,缺乏对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发布《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
自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后,中小学语文界就展开了对“语文素养”的讨论,讨论集中在对概念的界定和内容的构成上。综合各种讨论,结合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评价体系,笔者认为“语文素养”应该由三大系统构成。    一、语文素养的知识系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讨论中的“淡化知识”之声,一度甚嚣尘上。但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拂扫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 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观点已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这固然符合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特定环境下的学得和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共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必然要具有构成这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否则,语文干嘛还要独立设科呢?那么,语文知识指的是什么呢?语文知识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这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也包括听、说、读、写的技能、策略、态度这些程序性和
所谓横向展开议论,就是围绕一个观点,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平行展开、互不交叉。横向展开议论的主要好处是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读者一目了然。  在横向展开议论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环视周围世界。观察、思考眼前的事物,认识、见解往往局限于一隅与表面,环视周围世界,就可让我们的视线射向四面八方,拓宽眼界和思路。如要写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
材料作文的要义是给考生一个说话的空间,并不需要千人一面,而是要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它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  新浪网针对今年湖北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网友给予湖北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点赞比例达56.9%,是近五年来获得好评比例最高的一年,同时新闻媒体随机询问考生,绝大多数考生觉得有话可说,感觉比较轻松。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是新材料作文,整则材料表述的是游客们来到一处风
王荣生博士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文学阅读教学的丰富性与文本意义、教学目标、内容建构及呈现方式的丰富多样紧密联系。高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文章】单学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命题应该坚守文学阵地——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语言刍议〉等争鸣文章说开去》,原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  【原文提要】《语文学习》2009年第2期刊登了徐默凡、李明洁两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