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一.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
柳永词以婉约为基调,但也不乏豪放之气,婉转与豪放的的结合赋予了柳词多样的色彩。这一特点在其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着突出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婉约词中常见的别离主题,但这首词与其他词相比,意境更为开阔。词的上片,以“寒蝉”“骤雨”“泪眼”等词语烘托出离别的悲苦,但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两字一出,似乎一下子拉伸了词的时空,使词中的场景顿时变得开阔起来,仿佛在离别之处就可以看见别离之后“千里”以外的景象。下一句“暮霭沉沉”本是压抑氛围,但是紧接的“楚天阔”让视野再度辽阔,由眼前的离别放眼远处与未来,顿生豪放之气。这种“豪放”与前面婉转含蓄之意融为一体,极大地开阔了词的意境。郑文焯在《大鹤山房词论》中将柳永与周邦彦(号清真居士)相匹:“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
《玉胡蝶》的豪放之风比《雨霖铃》更明显,下片中的“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直接写出了与故人之间距离的遥远,后面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①,视线由下方的水面到上方的天空,使整个场景瞬间开阔起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仅仅局限于情爱,而是有着志意不得的惆怅。《八声甘州》中上片“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②,前面的“雨”“霜风”“残照”等,都营造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景象,而后突然将视线转向长江,滚滚江水不仅延伸了空间距离,更使得作者的心境变得悠长壮阔,一扫之前的狭隘之气。
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指出: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的一个好处是“把它的志意的追寻与落空,结合了外面高远的景物”写进了词中,“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彰显了《乐府余论》所谓“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深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③柳永词在婉约词题材中,融入豪放之风,是对婉约词的开拓与发展。
二.意象的多重描写
意象是柳永描述情节、抒发情感、营造環境的重要方式。柳永词中意象使用精确且具多重多彩,主要表现在:
1.以精准的词语修饰普通意象,使得原本单薄的意象呈现出多种色彩。比如像《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中的“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④一句,“杏”和“桃”本来是寻常的景象,但是加“艳”“缃”修饰,“杏”“桃”的色彩便瞬间鲜明起来。又用“烧”“秀”赋予“林”“野”以动感,使原本平面化的意象瞬间活跃,桃杏花开、漫野烂漫、生意盎然的景象顿现眼前。同样的修饰在《定风波·自春来》中也有明确体现,“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⑤,此处用“愁”“惨”两个极具人格化和情绪化的词语来形容无悲无喜的绿叶和花朵,实际上是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既生动描述出了词中发生的环境,又将丰富的情感赋予原有的环境中,借意象和对意象的修饰性成分,表达了词的思想情感与主题。
2.相同的意象采用不同的修饰词限定,各有显效。比如《雨霖铃》中所写的“骤雨初歇”,“骤”字就体现了雨的急促和强烈,同时也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心中情感的强烈,而雨的状态并不是持续的,在主人公与情人别离时雨“初歇”。阵雨初停,烟霭弥漫,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别的不舍便愈显浓厚。而同样是“雨”这一意象,在《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中的“折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疏雨”就显得柔和很多,朦胧的细雨洗去尘埃,适合春天充满活力的情景。
3.通过意象与环境的深层次融合以及多个意象的综合使用,使其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意象首先是作用于环境的描写和情绪的渲染,而多种意象结合在一起,使得词中的环境描写更加立体和丰富。在柳永词中,“烟”“雨”“暮霭”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这几种意象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意象的组合。如《雨霖铃》中所写的“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和“暮霭”营造了一个朦胧的场景,而离别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体现了离人心中的不舍。《戚氏·晚秋天》中的“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⑥,秋雨凄凉,再加上后面的“残烟”,更显周围环境的萧瑟。《满江红·暮雨初收》中的“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⑦,以“暮”字作为“雨”的限定修饰,黄昏雨后,环境安静而又孤独,后面的“蓼烟疏淡”,淡淡的烟霭在江面弥漫开来,更添了一份朦胧之感。由上可见,“雨”“烟”“暮霭”等意象的组合,多用来描绘思念故人、感时伤世等极易引起惆怅之情的场景。这一组合相得益彰,不仅营造了孤独、萧索、凄凉的环境,而且使环境在层层铺叙中不断立体,情感也在环境的渲染中不断清晰,词中抒情主人公身处的场景和内心的情感可通过这一个意象的组合更好表达出来。
总之,柳永运用意象虽方式独特,但不管是意象前后的词语修饰、同意意象的不同效果、意象之间的组合还是意象与环境的融入,都使得柳词中的意象呈现出层次化、丰富化的特点,有着多重色彩。
三.视角的多重转换 多重视角的转换是柳永词中的常用手法,也是柳永词中多重色彩的重要体现,这一点是基于前面风格的融合与意象的选择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视角切换。也就是说,柳词环境的描写与事情的叙述相互交织,在叙事中经常会穿插环境描写,但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起到渲染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其本身也是叙事的一部分。比如《木兰花慢》中提到的“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开头是一个全景镜头,以俯瞰的视角,将春天的画卷缓缓铺开,随后的“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视觉范围一下子縮小,由旷阔的环境落到春游的人群身上,视线更加聚焦。先有景物的渲染氛围,随后又转向人的具体活动,人在环境中活动,环境衬托出人的行为,镜头由虚到实,层层递进。
柳永词中视角的转换还体现词中抒情主人公视角的拓展上。比如《玉胡蝶》中,开头是“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这是主人公倚靠栏杆、向远处眺望的场景,随后的“晚景萧疏”“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都是眺望所见,是以一种向远处俯视的视角。但是下片中的“念双燕”“指暮天、空识归航”,则是以仰视的视角来写的,仰视与俯视相结合,视角更开阔,所塑造的场景也更全面。《八声甘州》中前部分写主人公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是“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视角转化为对方,以对方的角度写相思,相思之意更浓。
时间线和空间线的交错也是柳永词视角转换的主要方面之一,在柳永笔下,回忆过去、描摹现实、想象未来这些不同的时间节点经常会出现在同一首词中,叶嘉莹等在《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将这种手法称为“交叉铺叙”。如《戚氏·晚秋天》一词先是对眼前秋景的描述和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以“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回忆过去的时光,下文中镜头离开欢乐的少年和繁华的京都,回到萧瑟的现实中,感叹“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同时表达了对于前程的担忧,时空开阔,纵横交错,相关境象尽纳笔下:“词中时间的跨度从目前上溯到‘少年日’;空间的广度从目前伸广到帝都。写景、依旧、行怀、叙状,细针密线,层层铺叙,内外远近大开大阖。”⑧
柳永词中的视角转换其实是词作中“铺叙”手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铺叙手法更适用于篇幅较长并且节奏相对舒缓的慢词,夏敬观在其《手评乐章集》中指出:“柳永在吸收屈宋以还骚体赋及汉魏六朝抒情小赋、乃至唐宋民间词直笔铺陈的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创造了慢词的铺叙法,‘以赋为词’,‘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⑨因此,在柳永词中,人与景物的不断切换、时间与空间线的交融、互融,将不同时间与空间里的事情融合到一起,扩展了整首词的时间线和空间感,仿佛是电影中的镜头切换,也使得柳永词更具有画面感、层次感和立体感。
综上所述,柳永身处宋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既继承了此前宋词的基本基调,又对于词的写作方式等进行了变革,开启了宋词的辉煌历程,为后来的词人创作奠定了基础。这样承前启后时代的词人,其风格自然也是多变且丰富的。虽然其词的风格大多局限于婉约词之中,但是其情感融入、意象选择、描绘角度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具有多重魅力与色彩。
注 释
①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5.
②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7.
③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3-224.
④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8.
⑤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2.
⑥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3.
⑦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5-106.
⑧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319.
⑨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1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一.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
柳永词以婉约为基调,但也不乏豪放之气,婉转与豪放的的结合赋予了柳词多样的色彩。这一特点在其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着突出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是婉约词中常见的别离主题,但这首词与其他词相比,意境更为开阔。词的上片,以“寒蝉”“骤雨”“泪眼”等词语烘托出离别的悲苦,但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两字一出,似乎一下子拉伸了词的时空,使词中的场景顿时变得开阔起来,仿佛在离别之处就可以看见别离之后“千里”以外的景象。下一句“暮霭沉沉”本是压抑氛围,但是紧接的“楚天阔”让视野再度辽阔,由眼前的离别放眼远处与未来,顿生豪放之气。这种“豪放”与前面婉转含蓄之意融为一体,极大地开阔了词的意境。郑文焯在《大鹤山房词论》中将柳永与周邦彦(号清真居士)相匹:“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
《玉胡蝶》的豪放之风比《雨霖铃》更明显,下片中的“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直接写出了与故人之间距离的遥远,后面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①,视线由下方的水面到上方的天空,使整个场景瞬间开阔起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仅仅局限于情爱,而是有着志意不得的惆怅。《八声甘州》中上片“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②,前面的“雨”“霜风”“残照”等,都营造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景象,而后突然将视线转向长江,滚滚江水不仅延伸了空间距离,更使得作者的心境变得悠长壮阔,一扫之前的狭隘之气。
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指出:柳永词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特色、最大的一个好处是“把它的志意的追寻与落空,结合了外面高远的景物”写进了词中,“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结合了志意的追寻”,彰显了《乐府余论》所谓“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深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恒流。”③柳永词在婉约词题材中,融入豪放之风,是对婉约词的开拓与发展。
二.意象的多重描写
意象是柳永描述情节、抒发情感、营造環境的重要方式。柳永词中意象使用精确且具多重多彩,主要表现在:
1.以精准的词语修饰普通意象,使得原本单薄的意象呈现出多种色彩。比如像《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中的“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④一句,“杏”和“桃”本来是寻常的景象,但是加“艳”“缃”修饰,“杏”“桃”的色彩便瞬间鲜明起来。又用“烧”“秀”赋予“林”“野”以动感,使原本平面化的意象瞬间活跃,桃杏花开、漫野烂漫、生意盎然的景象顿现眼前。同样的修饰在《定风波·自春来》中也有明确体现,“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⑤,此处用“愁”“惨”两个极具人格化和情绪化的词语来形容无悲无喜的绿叶和花朵,实际上是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既生动描述出了词中发生的环境,又将丰富的情感赋予原有的环境中,借意象和对意象的修饰性成分,表达了词的思想情感与主题。
2.相同的意象采用不同的修饰词限定,各有显效。比如《雨霖铃》中所写的“骤雨初歇”,“骤”字就体现了雨的急促和强烈,同时也体现了抒情主人公心中情感的强烈,而雨的状态并不是持续的,在主人公与情人别离时雨“初歇”。阵雨初停,烟霭弥漫,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别的不舍便愈显浓厚。而同样是“雨”这一意象,在《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中的“折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疏雨”就显得柔和很多,朦胧的细雨洗去尘埃,适合春天充满活力的情景。
3.通过意象与环境的深层次融合以及多个意象的综合使用,使其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意象首先是作用于环境的描写和情绪的渲染,而多种意象结合在一起,使得词中的环境描写更加立体和丰富。在柳永词中,“烟”“雨”“暮霭”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这几种意象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意象的组合。如《雨霖铃》中所写的“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和“暮霭”营造了一个朦胧的场景,而离别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体现了离人心中的不舍。《戚氏·晚秋天》中的“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⑥,秋雨凄凉,再加上后面的“残烟”,更显周围环境的萧瑟。《满江红·暮雨初收》中的“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⑦,以“暮”字作为“雨”的限定修饰,黄昏雨后,环境安静而又孤独,后面的“蓼烟疏淡”,淡淡的烟霭在江面弥漫开来,更添了一份朦胧之感。由上可见,“雨”“烟”“暮霭”等意象的组合,多用来描绘思念故人、感时伤世等极易引起惆怅之情的场景。这一组合相得益彰,不仅营造了孤独、萧索、凄凉的环境,而且使环境在层层铺叙中不断立体,情感也在环境的渲染中不断清晰,词中抒情主人公身处的场景和内心的情感可通过这一个意象的组合更好表达出来。
总之,柳永运用意象虽方式独特,但不管是意象前后的词语修饰、同意意象的不同效果、意象之间的组合还是意象与环境的融入,都使得柳词中的意象呈现出层次化、丰富化的特点,有着多重色彩。
三.视角的多重转换 多重视角的转换是柳永词中的常用手法,也是柳永词中多重色彩的重要体现,这一点是基于前面风格的融合与意象的选择之上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视角切换。也就是说,柳词环境的描写与事情的叙述相互交织,在叙事中经常会穿插环境描写,但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起到渲染氛围、烘托情感的作用,其本身也是叙事的一部分。比如《木兰花慢》中提到的“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开头是一个全景镜头,以俯瞰的视角,将春天的画卷缓缓铺开,随后的“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视觉范围一下子縮小,由旷阔的环境落到春游的人群身上,视线更加聚焦。先有景物的渲染氛围,随后又转向人的具体活动,人在环境中活动,环境衬托出人的行为,镜头由虚到实,层层递进。
柳永词中视角的转换还体现词中抒情主人公视角的拓展上。比如《玉胡蝶》中,开头是“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这是主人公倚靠栏杆、向远处眺望的场景,随后的“晚景萧疏”“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都是眺望所见,是以一种向远处俯视的视角。但是下片中的“念双燕”“指暮天、空识归航”,则是以仰视的视角来写的,仰视与俯视相结合,视角更开阔,所塑造的场景也更全面。《八声甘州》中前部分写主人公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是“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视角转化为对方,以对方的角度写相思,相思之意更浓。
时间线和空间线的交错也是柳永词视角转换的主要方面之一,在柳永笔下,回忆过去、描摹现实、想象未来这些不同的时间节点经常会出现在同一首词中,叶嘉莹等在《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将这种手法称为“交叉铺叙”。如《戚氏·晚秋天》一词先是对眼前秋景的描述和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以“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回忆过去的时光,下文中镜头离开欢乐的少年和繁华的京都,回到萧瑟的现实中,感叹“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同时表达了对于前程的担忧,时空开阔,纵横交错,相关境象尽纳笔下:“词中时间的跨度从目前上溯到‘少年日’;空间的广度从目前伸广到帝都。写景、依旧、行怀、叙状,细针密线,层层铺叙,内外远近大开大阖。”⑧
柳永词中的视角转换其实是词作中“铺叙”手法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铺叙手法更适用于篇幅较长并且节奏相对舒缓的慢词,夏敬观在其《手评乐章集》中指出:“柳永在吸收屈宋以还骚体赋及汉魏六朝抒情小赋、乃至唐宋民间词直笔铺陈的表现技巧的基础上,创造了慢词的铺叙法,‘以赋为词’,‘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⑨因此,在柳永词中,人与景物的不断切换、时间与空间线的交融、互融,将不同时间与空间里的事情融合到一起,扩展了整首词的时间线和空间感,仿佛是电影中的镜头切换,也使得柳永词更具有画面感、层次感和立体感。
综上所述,柳永身处宋词发展的关键阶段,既继承了此前宋词的基本基调,又对于词的写作方式等进行了变革,开启了宋词的辉煌历程,为后来的词人创作奠定了基础。这样承前启后时代的词人,其风格自然也是多变且丰富的。虽然其词的风格大多局限于婉约词之中,但是其情感融入、意象选择、描绘角度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具有多重魅力与色彩。
注 释
①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5.
②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7.
③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3-224.
④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8.
⑤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2.
⑥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3.
⑦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5-106.
⑧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319.
⑨顾之京、姚守梅、耿小博.柳永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5:1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