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对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开展有效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结果 73例(91.25%)安心配合治疗,能讲述糖尿病相关知识要点,77例(96.25%)能主动控制饮食,患者的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个性化护理管理,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分析;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47-01
2010年以来,我们对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针对性疏导及有效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龄36-82岁,平均51岁。入选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②血糖为6.5-7.0mmol/L的高危人群。通过心理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开展有效健康教育,73例(91.25%)安心配合治疗,能讲述糖尿病相关知识要点,77例(96.25%)能主动控制饮食,患者和家属掌握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及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能力,减少和延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问题
2.1 焦虑、恐惧患病初期无预料无心理准备,精神压力极大 同时对病情的轻重程度、预后情况不了解,加上角色、医院环境及生活方式不适应,而感到恐惧、焦虑不安。
2.2 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护理。孤独、悲观、绝望,感到生命毫无意义;压抑多疑,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下降,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担心家庭解体和社会歧视
2.3 幻想、默认强迫症心理患者早期症状较轻,易被忽视,或认为病情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完全恢复,不需要长期用药,住院期间不依从医嘱,轻视病情。在患者接受并了解其预后,较配合治疗,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主动要求检查,迫切希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
3 护 理
3.1 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病房通风、安静、舒适、安全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及时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同时建立和谐的病房氛围,使病友间互相交流,了解本病相关知识,消除孤独心理,建立自信心,鼓励学会自理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的改变,与疾病所致的生活能否自理有明显关系[1]。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住院制度、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激动焦虑恐惧患者,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耐心倾听主诉,帮助其认识理解疾病,消除疑虑和担忧;对孤独者,尽快帮助建立和谐病房氛围,多照顾多交流,条件允许时,动员家属同事多探访;对压抑多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其认识情绪波动与疾病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患者问题以消除疑虑;帮助尽快进入患者角色,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早日康复;对悲观者,多做思想工作讲解消极心态对疾病的危害,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激发心理防疫机制;对幻想、默认强迫性心理者,讲清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重要性,密切观察其遵医行为,引导树立正确思想,接受现实。
3.3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如经济、家庭等问题,使其安心治疗。积极动员其社会支援系统,如家庭、朋友、单位同事等提供帮助和支持。配偶和家人是患者的精神支柱,生活的力量源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减轻压力,抵御疾病造成的损害。
3.4 饮食控制控制饮食是糖尿病人长期稳定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之一[2]。每天的主食控制在200-400g,宜少食多餐,每餐不超过100g,做到定时定量,少食或不吃油炸食品,尽量选用具有降血糖,除烦渴低热蔬菜。
3.5 运动指导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每天餐后1小时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一般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游泳等。
3.6 自我监测教会病人或家属自我监测和记录血糖的内容及方法。包括尿糖试纸检测和微量血糖仪监测的方法。有利于了解病情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治疗达到最佳水平。
3.7 药物指导在口服降糖药和用胰岛素治疗时,老年病人的不良反应,比年轻人高3-7倍。因此,用药方面的指导尤其重要。要告知病人及家属安全用药的知识,所用药物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对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教会病人或家属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针剂期间,特别交待病人应随身备有饼干、糖果、馒头、糖水等,当身体出现冒冷汗、乏力、有饥饿感、心悸、手足震颤等低血糖表现时,立即蹲下或平卧于病床,马上食用备物,严重者按医嘱给予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
3.8 个人健康档案对每位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护人员掌握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对病情反复血糖不稳定者,制定个性化保健指导和治疗方案,并每日监测血糖。血糖稳定者十五天测血糖一次;三个月测糖化血红蛋白一次;六个月测尿微量蛋白、血脂、心电图一次。每年做肝、肾功能及眼底检查一次;定期回访,保持联系,针对问题及时解答,告知患者如有不舒服,请及时就诊。
4 讨 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因素相作用引起的一组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最新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已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年龄标化后的总患病率为9.7%。可见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的综合治疗措施。因此系统地进行心理分析采取有效的健康管理及护理措施,在该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中均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去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坚持正确的治疗和自我护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江丽.11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J].工企医刊,2003,16(4):82-83.
[2] 施成瑶.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188.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分析;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47-01
2010年以来,我们对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针对性疏导及有效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龄36-82岁,平均51岁。入选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②血糖为6.5-7.0mmol/L的高危人群。通过心理分析并实施相应护理对策,开展有效健康教育,73例(91.25%)安心配合治疗,能讲述糖尿病相关知识要点,77例(96.25%)能主动控制饮食,患者和家属掌握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及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能力,减少和延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 心理问题
2.1 焦虑、恐惧患病初期无预料无心理准备,精神压力极大 同时对病情的轻重程度、预后情况不了解,加上角色、医院环境及生活方式不适应,而感到恐惧、焦虑不安。
2.2 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护理。孤独、悲观、绝望,感到生命毫无意义;压抑多疑,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下降,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同时担心家庭解体和社会歧视
2.3 幻想、默认强迫症心理患者早期症状较轻,易被忽视,或认为病情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可以完全恢复,不需要长期用药,住院期间不依从医嘱,轻视病情。在患者接受并了解其预后,较配合治疗,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主动要求检查,迫切希望知道更多的有关知识。
3 护 理
3.1 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病房通风、安静、舒适、安全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及时进行各种治疗护理。同时建立和谐的病房氛围,使病友间互相交流,了解本病相关知识,消除孤独心理,建立自信心,鼓励学会自理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的改变,与疾病所致的生活能否自理有明显关系[1]。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住院制度、疾病知识及注意事项。了解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病情变化,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激动焦虑恐惧患者,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耐心倾听主诉,帮助其认识理解疾病,消除疑虑和担忧;对孤独者,尽快帮助建立和谐病房氛围,多照顾多交流,条件允许时,动员家属同事多探访;对压抑多疑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知识使其认识情绪波动与疾病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患者问题以消除疑虑;帮助尽快进入患者角色,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早日康复;对悲观者,多做思想工作讲解消极心态对疾病的危害,介绍成功治疗的案例,激发心理防疫机制;对幻想、默认强迫性心理者,讲清各种检查治疗的目的及重要性,密切观察其遵医行为,引导树立正确思想,接受现实。
3.3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如经济、家庭等问题,使其安心治疗。积极动员其社会支援系统,如家庭、朋友、单位同事等提供帮助和支持。配偶和家人是患者的精神支柱,生活的力量源泉,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减轻压力,抵御疾病造成的损害。
3.4 饮食控制控制饮食是糖尿病人长期稳定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一项基本治疗措施之一[2]。每天的主食控制在200-400g,宜少食多餐,每餐不超过100g,做到定时定量,少食或不吃油炸食品,尽量选用具有降血糖,除烦渴低热蔬菜。
3.5 运动指导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我们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每天餐后1小时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一般选择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游泳等。
3.6 自我监测教会病人或家属自我监测和记录血糖的内容及方法。包括尿糖试纸检测和微量血糖仪监测的方法。有利于了解病情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治疗达到最佳水平。
3.7 药物指导在口服降糖药和用胰岛素治疗时,老年病人的不良反应,比年轻人高3-7倍。因此,用药方面的指导尤其重要。要告知病人及家属安全用药的知识,所用药物的名称、用法、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对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病人,应教会病人或家属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在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针剂期间,特别交待病人应随身备有饼干、糖果、馒头、糖水等,当身体出现冒冷汗、乏力、有饥饿感、心悸、手足震颤等低血糖表现时,立即蹲下或平卧于病床,马上食用备物,严重者按医嘱给予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
3.8 个人健康档案对每位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医护人员掌握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方案。对病情反复血糖不稳定者,制定个性化保健指导和治疗方案,并每日监测血糖。血糖稳定者十五天测血糖一次;三个月测糖化血红蛋白一次;六个月测尿微量蛋白、血脂、心电图一次。每年做肝、肾功能及眼底检查一次;定期回访,保持联系,针对问题及时解答,告知患者如有不舒服,请及时就诊。
4 讨 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因素相作用引起的一组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最新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已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年龄标化后的总患病率为9.7%。可见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的综合治疗措施。因此系统地进行心理分析采取有效的健康管理及护理措施,在该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预防中均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去帮助患者达到最佳状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坚持正确的治疗和自我护理,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江丽.11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J].工企医刊,2003,16(4):82-83.
[2] 施成瑶.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