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文之美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cool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种极端的做法,当自己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教某篇课文时,心里就窜出一种最古老最简单却颇有效果的方法——读!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再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好词好句画出来,有感情地去咀嚼、欣赏;最后让学生根据课后问题和教师设计的思考题仔细默读,认真琢磨解题。我敢肯定,其效果远远超过了平时在课堂上指手划脚、侃侃而谈式的“表演”。这种“极端”,我和同仁私下交流过,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我静下心来反思并做了问卷调查,学生感到有滋有味、效果又最好的课,都离不开大量的读。尤其是把一些难以“讲的课”改用“读的形式”处理后,学生很满意。这种“读的课”,我事先安排“放开”学习任务,“模糊”学习目标。只限定大的框架、范围,要求学生对近期所学内容巩固延伸:读美文延伸也行,绕范围读名家名篇也行;有遗留问题的通过阅读、思考,做题也行;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在活页纸上交流,只要是真情实感,多也行少也行。
  让学生自定任务,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各有各解决的任务,各有各的兴趣爱好。所以,他们能全身心投入。每当辅导课上,同学们个个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饱饮,恰似嗡嗡的蜂群在知识的百花园中尽情地吮吸知识花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学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吸收。
  看着这喜人的情景,我陶醉了,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时,学习语文多么轻松,多么有滋有味,每天早上都有“天天读”(相当于现在的早自习辅导课),我们坐在教室里,拿着语文书,一遍又一遍地读,读熟了就背,背完了就写,一学期下来,整个课本倒背如流,每篇课文还要写两三篇读后感,课后的问题滚瓜烂熟,不论老师怎么考,都是红色成绩。
  清晰地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坐在我们对面,手拿厚厚的书,好似鲁迅笔下的敬寿吾先生,摇头晃脑地也在读,时儿双眉紧锁,表情严肃;时儿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时儿悲痛欲绝,泪流满面……试问今天的语文老师课堂上被作品惹得哭过笑过的有几人许?我想:李白、杜甫、曹学芹的老师,他们当初不可能讲究什么语法、修辞、逻辑,不可能有什么先进的手段来辅助,谁又能怀疑他们的效果呢?他们肯定像鲁迅的老师一样,因为他们培养出了文坛巨星。而今,我们的教辅读物多如牛毛,标准化试卷似满天繁星,压得学生喘不过气,累得教师直不起腰。这样的教学越搞可离学生越远,难怪于漪老师不无感叹地说,曾经在学校课程里排行“老大”的语文日渐“失宠”了,其地位与价值一路下滑,降到了小四子、小五子的地步了。笔者听过许多老师的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除了华而不实的务虚课外,剩下的绝大部分就是所谓的务实课——每节课都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注重知识学习,重视方法训练,强调讲深讲透,篇解析为段,段解析为句,句解析为……唯恐有半点的疏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为零,自己讲得唇焦口燥,可学生听得呼呼大睡。这种做法愿望虽然是好的,但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有位老专家听了这样的“务实”课后,形象地纠正道:你若给学生讲“大枣”的知识,不必滔滔不绝地从其形状、色泽、味道、用途等方方面面说来道去,不如让学生亲眼看看大枣且亲口尝尝,这比什么效果都好。要让学生接触语文就得读,读中思考、理解,理解中背诵。专家接着说,他小时候在老师的传统教法下,背熟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上了中学遇到的老师善讲,要求学生多听。如今自己写起文章来,“三”“百”“千”里的好多东西记忆犹新,而上中学学的东西连半句也想不起来。他要求大家接受新的理念,让学生沐浴在新课改的阳光,该涉猎的名著尽量涉猎,该精读的美文尽力精读,该背诵的要“死死地记,硬硬地背”,“苦读书胸中有本”啊!
  阅读课快要结束的五分钟,学生把写在活页纸上的感受,互动交流后。我发现同学们在这里真正找到了语文的真谛:语文不仅是一种“使用”的交际工具,更是一种“享受”的思想智慧,它唤醒学生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顾念,吁求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缱绻和憧憬。它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更是一种精神。可悲的是在满堂灌的课堂里没有这种灵魂,在高考卷中少了这种精神。语文沦为各种试卷中的“ABCD”、“筛选信息”、“修改病句”。这里没有太白、子美、雪芹;这里不可能有太白、子美、雪芹。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已吹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要在语文的百花园里,师生共赏,诗意互动。
  刘军,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高为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新知识、新事物层出不穷。数字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应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和吸取几乎是同步的,甚至有些新生事物学生了解了,老师不一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当老师的只有力争学得更好一些、更多一些,才能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责任。那么怎样学得更好一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育,创新型教育呼唤现代教师。现代教师应善于承担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等多种教育角色。现代教师的成长过程应是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过程。    一 学习理论,在高度上着力    对我国大多数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理论“先天不足”,基本上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就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也未必扎实学好了教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但是,不少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常常是堆砌论据,以例代析。正因为缺乏必要的分析,结果使论据的作用不能充分凸现,从而使论证有隔靴搔痒之感。在近三年的高三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实情总结出以下几种“析例”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在运用例证法时加大说理力度。    一、追根探因法    这种方法由结果(现象)探寻原因,揭示本质,从而充分证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时要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我认为,对学生作文的升格很重要。有的学生作文,只要在某些细微处稍加注意,就能升格为很优秀的文章。我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致力于以下“八好”,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拟写新鲜入眼的好题目    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揭示文章中心,激起
叶弥的《香炉山》是一篇探寻女性微妙心理的小说。女主人公夜游香炉山,本来是“一个享受愉悦的机会”,却因为她心里充满了对未知旅途的戒备,自行破坏了这个美好的夜晚。她的一举一动受潜意识的波动影响,随之发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变化,连她自己都无法控制。小说的笔触逐步深入女性内心的隐秘地带,抓住那些潜意识里稍纵即逝的感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形象地表露出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分裂的女性内心世界。她的内心世界里诸多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而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运用都和语感能力密切相关。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调动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语言。语言,是用来反映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留心别人的丰富语言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很强。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
细观小学生写的字,就会发现它们各有“特色”:“瘦长体”是大多数女孩子喜欢的,像极了她们心目中青春偶像人物的身材;“狂草型”则是大多数男孩子的最爱,那些字放荡不羁,倒是有几分男孩子的个性;还有的字呈“扁平式”,基本谈不上什么美感。那么造成小学生写字不美观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握笔姿势畸形。造成字体的严重变异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们的字要么“散架”,要么“局促”,越看越不像,越看越不舒服。看看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主旨;新在它的“兴趣”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新在它的“练中学”,为学生做到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性学习要向科学研究靠近,而一些关于研究性活动的综合性学习表现得尤其显著。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但不是放纵;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但不是让学生玩乐。下面,通过对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点作进一步分析。  一.指导学生进行课题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主题单元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同时也能很好地解决语文课时少任务重的现状。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
头一天下午,儿子就跟他闹起了别扭。那时候,阳光很灿烂很温暖地照进屋里,从窗户望出去,秋阳下的果园已经显得有些萧瑟,果树的枝叶已经泛黄,有些叶子已经飘落下来。果子是没有了,果子早就摘下来了,剩下一些没有摘干净的果子,在叶子脱落后醒目地挂在枝头,显得孤单而又了无生气。  他们就是因为那些果子生气。儿子坐在电脑桌前,儿子不在家的时候,那个电脑就是个摆设,死物一样地挂灰,儿子一回来那个电脑就活了,儿子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