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朝,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朝代,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便是对北方散文的一句概括。《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魏书》代表了北朝散文的较高水平,以此三本著作发以论述,分析北朝散文的特征。
关键词:北朝;散文;笔盛于文
作者简介:高忱忱(199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一、北朝散文分期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朝代,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
北朝散文根据时代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北魏时期。此时期北魏拓跋氏建立自己的政权,吸收中原文化,散文创作少有吟咏性情之作,而多奏表文章,释义儒学之作,出现了大量的应用性“笔”体文章。二,东魏北齐时期。北魏政权经由尔朱荣叛乱后分裂为东西两魏,一些在北魏已负有盛名的文人如卢元明、温子升、魏收、邢劭等,随帝迁入邺城,出现北朝散文史上的鼎盛局面,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三,西魏北周时期。庾信、王褒二人由南入北,北周散文也在二人的影响下,朝着积极地方面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二、北朝三书
(一)《水经注》
《水经注》是郦道元对桑钦所撰《水经》所作的注释。《水经》概记了全国水道一百三十七条,粗略地记载了每条水的发源、经过和归宿,内容极为简单,除地理内容外,别无旁涉,毫无文学价值。 郦道元不满于此种状况,于是对其作注而成《水经注》四十卷。北朝散文最显著的特色便是作品中的实录精神,《水经注》也不例外。郦道元在《水经注序》中明确指出,他认为前世地理著作记载不甚周全,自己秉承着实录的精神,遍访各地,成书《水经注》。文章中吸收了南朝山水诗文的写作手法,用形象精准的语言写景描写。文章韵散结合,骈偶相对。作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的创作中,还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对于这些秀丽河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也是作者散文创作大不同于那些南朝文人山水文当做玄言哲理的附庸的地方。
《水经注》说来是为一部地理学著作,其文体代表了北朝散文的特征,同时自身拥有着深广的文学价值,作为一部北朝的散文作品,代表了此时期散文的较高水平。
(二)《洛阳伽蓝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故迹之属》评鉴《洛阳伽蓝记》一书曰:“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由此可见,前人似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一书并肩齐语,同样都代表了北朝散文发展的较高水平。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用自己的笔触描写了当时洛阳的社会生活以及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作者在其自序里交待这本书的创作缘起道:“……京城内外,凡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尔朱荣之乱,北魏分为东西两魏,东魏一年作者行役来到洛阳,面见昔日繁华而今荒凉万分,作者创作这部《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作为一部记录佛教发展的史书类文章,在创作初期作者也是做了大量研究,着重突出文章的准确与可靠性,作者用自己的笔触深刻的反映了北朝洛阳这四十年间的沧桑变化,融入了作者的家国之思。范祥雍在《洛阳伽蓝记校注·序》中这样评价了此书“这部书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宗教,同时又是反映一个京师,一个王朝的历史文学。这是它的最大价值”。
(三)《魏书》
《魏书》作为一部记录北朝历史的史著性书籍,详尽地描述了北朝一代。他以“丽藻高郑卫,专学美齐韩。审谕虽有属,笔削少能干”的过人才华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及多年的修史经验而完成的《魏书》,成为北朝散文代表。
《魏书》能成为代表一个朝代的史书型巨著,出来上述作者所具有的修史经验外,更多的应该是作者本人的文学才华和叙述中的真实情感,使得这部著作更加增添了故事性和生动性。细读每一篇《魏书》中的文章会发现,作者在许多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上倾注了自己的真实而热烈的感情,因而也就让文章具有了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力量。《魏书》作为史传散文所取得的重要艺术成就,代表了北朝散文“笔”长于“文”的突出特征。
三、北朝散文的特征
由上三篇文章来说,北朝散文有如下特点:
(一)“笔”盛于“文”
北朝散文流传下来的篇章,“笔”体文章的数量大大超过“文”体文章。“北朝三书”的《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归属为“笔”体文章;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这样的史传类散文,亦是“笔”体文章的范畴;严可均在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辑录的章表奏议诏策书檄等“笔”体文数量远远多于同时期士人创作的赋颂铭箴等韵文。
(二)史官文化特征明显
与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笔长于文的特点相一致的是,北朝散文具有强烈的史官文化特征。历览北朝诸位文人,大都为史官出身,因此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也就具有了十分突出的史官文化特征——实录精神,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点:一是文章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实况相呼应;二是文风上的“词义贞刚”典雅庄重。
参考文献:
[1]东魏·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唐·李百药著:《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3]唐·魏徵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关键词:北朝;散文;笔盛于文
作者简介:高忱忱(1993-),女,汉族,河南信阳人,西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一、北朝散文分期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五个朝代,是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深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
北朝散文根据时代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北魏时期。此时期北魏拓跋氏建立自己的政权,吸收中原文化,散文创作少有吟咏性情之作,而多奏表文章,释义儒学之作,出现了大量的应用性“笔”体文章。二,东魏北齐时期。北魏政权经由尔朱荣叛乱后分裂为东西两魏,一些在北魏已负有盛名的文人如卢元明、温子升、魏收、邢劭等,随帝迁入邺城,出现北朝散文史上的鼎盛局面,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三,西魏北周时期。庾信、王褒二人由南入北,北周散文也在二人的影响下,朝着积极地方面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二、北朝三书
(一)《水经注》
《水经注》是郦道元对桑钦所撰《水经》所作的注释。《水经》概记了全国水道一百三十七条,粗略地记载了每条水的发源、经过和归宿,内容极为简单,除地理内容外,别无旁涉,毫无文学价值。 郦道元不满于此种状况,于是对其作注而成《水经注》四十卷。北朝散文最显著的特色便是作品中的实录精神,《水经注》也不例外。郦道元在《水经注序》中明确指出,他认为前世地理著作记载不甚周全,自己秉承着实录的精神,遍访各地,成书《水经注》。文章中吸收了南朝山水诗文的写作手法,用形象精准的语言写景描写。文章韵散结合,骈偶相对。作者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的创作中,还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的对于这些秀丽河山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也是作者散文创作大不同于那些南朝文人山水文当做玄言哲理的附庸的地方。
《水经注》说来是为一部地理学著作,其文体代表了北朝散文的特征,同时自身拥有着深广的文学价值,作为一部北朝的散文作品,代表了此时期散文的较高水平。
(二)《洛阳伽蓝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故迹之属》评鉴《洛阳伽蓝记》一书曰:“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由此可见,前人似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一书并肩齐语,同样都代表了北朝散文发展的较高水平。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衒之用自己的笔触描写了当时洛阳的社会生活以及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作者在其自序里交待这本书的创作缘起道:“……京城内外,凡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尔朱荣之乱,北魏分为东西两魏,东魏一年作者行役来到洛阳,面见昔日繁华而今荒凉万分,作者创作这部《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作为一部记录佛教发展的史书类文章,在创作初期作者也是做了大量研究,着重突出文章的准确与可靠性,作者用自己的笔触深刻的反映了北朝洛阳这四十年间的沧桑变化,融入了作者的家国之思。范祥雍在《洛阳伽蓝记校注·序》中这样评价了此书“这部书本身就是一部反映一个时期,一种宗教,同时又是反映一个京师,一个王朝的历史文学。这是它的最大价值”。
(三)《魏书》
《魏书》作为一部记录北朝历史的史著性书籍,详尽地描述了北朝一代。他以“丽藻高郑卫,专学美齐韩。审谕虽有属,笔削少能干”的过人才华和极大的创作热情以及多年的修史经验而完成的《魏书》,成为北朝散文代表。
《魏书》能成为代表一个朝代的史书型巨著,出来上述作者所具有的修史经验外,更多的应该是作者本人的文学才华和叙述中的真实情感,使得这部著作更加增添了故事性和生动性。细读每一篇《魏书》中的文章会发现,作者在许多的具体事件和人物上倾注了自己的真实而热烈的感情,因而也就让文章具有了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力量。《魏书》作为史传散文所取得的重要艺术成就,代表了北朝散文“笔”长于“文”的突出特征。
三、北朝散文的特征
由上三篇文章来说,北朝散文有如下特点:
(一)“笔”盛于“文”
北朝散文流传下来的篇章,“笔”体文章的数量大大超过“文”体文章。“北朝三书”的《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归属为“笔”体文章;北齐魏收所撰《魏书》这样的史传类散文,亦是“笔”体文章的范畴;严可均在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辑录的章表奏议诏策书檄等“笔”体文数量远远多于同时期士人创作的赋颂铭箴等韵文。
(二)史官文化特征明显
与北朝散文笔盛于文、笔长于文的特点相一致的是,北朝散文具有强烈的史官文化特征。历览北朝诸位文人,大都为史官出身,因此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也就具有了十分突出的史官文化特征——实录精神,表现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点:一是文章的内容与当时的社会实况相呼应;二是文风上的“词义贞刚”典雅庄重。
参考文献:
[1]东魏·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唐·李百药著:《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3]唐·魏徵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
[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