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之下,我国陆地边疆的形态得以重塑和再造。边疆迎来了历史发展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为此,针对新形势下我国边疆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点,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实现边疆社会的发展繁荣与稳定,促进边疆内地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一带一路 陆地边疆 治理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边疆形态的再造
一带一路倡议迎合了各国加快发展经济的心愿,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广泛的支持与赞誉。“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为世界经济良性发展所开出的“一剂良药”, 更是实现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边疆腹地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伟大布局下,边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区,它一跃成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中心。对内,它是联通边疆与内地的重要枢纽;对外,它是中国向外充分开放的大门入口。边疆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勾连起不同的区域,实现国内国际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我国陆地边疆形态的再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边疆发展地位的变化
边疆发展地位的变化,就是指边疆的非边缘化。从地理方位而言,边疆处于我国疆域的最外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又容易发生骚乱,引发社会混乱,危及国家政权。从王朝国家以来就把边疆作为一个需要采取特殊手段治理的区域,采用 “怀柔”、“羁縻”等政策。历史治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统治阶级这样一个假设--- 边疆地区的维稳重于社会发展。近现代以来,这一状况大有改观,但相对内地而言,边疆地区的发展似乎还总是显得小心翼翼。“一带一路”伟大蓝图下,突破了过去“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分割,真正释放了边疆的发展潜力 。
(二)边疆的发展能力的纵深化
边疆在一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最基本的“屏障” 和“沟通”作用。一方面,边界线界定着民族国家的疆域范围,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另一方面边疆地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仅与内地进行互联互通,还总是试图越过这一界线寻求发展机会,如“边境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浪潮中,各地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员等流动性大大加强,边界的屏蔽效应也会相应减弱。边疆在“一带一路”进程中应实现立交桥式发展,体现其中心性、分层性、便利性。因而,边疆地区的发展就不仅仅局限于所在行政区划的那个范围之内,而是向内向外都获得一定的纵深,这于边疆社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明显优势。
(三)利益边疆的空间范围得以扩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国家利益外溢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边疆对此无力解释,利益边疆作为一种新的边疆形态应运而生。利益边疆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地域的不确定性,但作为一种“软边疆”形态,依旧需要实体的地理边疆为依托。一带一路的纵向延伸,使沿线的一些重要节点、通道等都成为中国利益边疆的载体。所以,我们需要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并维护我国利益边疆的空间范围,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挑战
(一)经济合作能否实现1+1>2
边疆地区的发展就我国整体发展而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弱+弱合作模式的瓶颈”,此种模式产生的最大一个危险就是1+1能否大于等于2。边疆地区和沿线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而基础设施又存在投资大、收益慢的特点,倘若后期无妥善的管理与维护等系列工作,极有可能存在收益小于投资的风险。同时,一些国家政权更迭频繁,稳定和平的投资贸易环境难以保障,这无疑加大了经贸合作的风险。
(二)宗教渗透更容易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边疆地区,又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国内国际各种力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汇聚、博弈之地。我国边疆地区紧抓历史发展新机遇,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边境贸易等活动,但也为外部恶性势力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宗教渗透活动具有政治恶意性与文化侵略性的双重特征,这是其区别于正常的宗教交往和宗教传播的最根本的特征。目前,西方势力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我国边疆地区加大了宗教渗透力度。因而,宗教渗透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都更需谨慎对待。
(三)考验边疆政府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给边疆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考验着边疆政府的执行力、统合力、协调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的目标要求。边疆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实现经济水平的提高,还要解决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更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障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实现协调发展。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涉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安全、生态良好等方方面面,边疆政府不仅需要有“超视距”的眼光,还要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以实现边疆社会的发展稳定与繁荣。
三、中国边疆治理的重点指向
(一)充分发展边疆经济
边疆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它落后又富有,神秘又动荡。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边疆经济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充分带动就业为目的。尤需注意的是,边疆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并会压缩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而且,边疆民族具有普遍的宗教信仰,若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当地居民对神山圣湖所寄托的情感需求,势必引发冲突,影响民族关系,甚至引发民族矛盾、造成民族冲突,危及社会稳定。
(二)化解边疆社会风险
边疆地区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三股势力”。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分裂分子,经常会打着宗教的幌子,喊着“多元文化”的口号,制造民族事件。为此,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于一些明显落后腐朽的教义,及时摒弃,进行宗教教义的再阐释。教义是宗教的灵魂所在,也是维系其生命力的关键。教义并非一成不变的,一种宗教想要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引导宗教发展,使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不仅可以保持宗教的活力,也可以幫助信众更好理解宗教本身,不至于误入邪教。
(三)加强边疆群众对国家的认同
为了整合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应在解决区域问题的同时体现边民主体精神。
族际主义治理模式,是把边疆的问题视为民族问题来进行治理的一种模式,但民族问题并不能等同于边疆问题,虽然民族问题是边疆治理中的重中之重。区域主义治理模式,就是把边疆视为一块特定区域,针对这个区域内特殊的问题,采取特定的措施,实现边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安全,最终基本实现边疆内地一体化。边民具有相当的能动性,这是认同整合过程中尤其需要特殊考虑的。区域治理模式下,要体现出对边疆居民深深的人文关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边民主体精神就内在要求边疆社会治理要以边疆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政府和社会、边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双向、多向的互动关系,发挥各自优势,达到边疆善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文利.“一带一路”中的边疆地区——嵌入式互动与立交桥式发展[J].中国图书评论,2015(09):8-11.
【2】朱金春.“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边疆形态的重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38-42.
【3】杨思灵,高会平.“一带一路”:中国与尼泊尔合作的挑战与路径[J].南亚研究,2017(01):1-21+155.
【4】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的政治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04):82-85.
【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3/05/nbs.D110000renmrb_01.htm
【6】陈朴.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藏在社会稳定中开放发展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7(03):58-62.
作者简介:张姣玲(1993年)女,汉,河南省新乡市,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边疆政治。
【关键词】:一带一路 陆地边疆 治理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边疆形态的再造
一带一路倡议迎合了各国加快发展经济的心愿,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广泛的支持与赞誉。“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为世界经济良性发展所开出的“一剂良药”, 更是实现国内区域协调发展、边疆腹地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伟大布局下,边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区,它一跃成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中心。对内,它是联通边疆与内地的重要枢纽;对外,它是中国向外充分开放的大门入口。边疆可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勾连起不同的区域,实现国内国际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我国陆地边疆形态的再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边疆发展地位的变化
边疆发展地位的变化,就是指边疆的非边缘化。从地理方位而言,边疆处于我国疆域的最外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又容易发生骚乱,引发社会混乱,危及国家政权。从王朝国家以来就把边疆作为一个需要采取特殊手段治理的区域,采用 “怀柔”、“羁縻”等政策。历史治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统治阶级这样一个假设--- 边疆地区的维稳重于社会发展。近现代以来,这一状况大有改观,但相对内地而言,边疆地区的发展似乎还总是显得小心翼翼。“一带一路”伟大蓝图下,突破了过去“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分割,真正释放了边疆的发展潜力 。
(二)边疆的发展能力的纵深化
边疆在一国的发展中,发挥着最基本的“屏障” 和“沟通”作用。一方面,边界线界定着民族国家的疆域范围,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另一方面边疆地区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不仅与内地进行互联互通,还总是试图越过这一界线寻求发展机会,如“边境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浪潮中,各地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员等流动性大大加强,边界的屏蔽效应也会相应减弱。边疆在“一带一路”进程中应实现立交桥式发展,体现其中心性、分层性、便利性。因而,边疆地区的发展就不仅仅局限于所在行政区划的那个范围之内,而是向内向外都获得一定的纵深,这于边疆社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明显优势。
(三)利益边疆的空间范围得以扩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互动日趋频繁,国家利益外溢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边疆对此无力解释,利益边疆作为一种新的边疆形态应运而生。利益边疆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地域的不确定性,但作为一种“软边疆”形态,依旧需要实体的地理边疆为依托。一带一路的纵向延伸,使沿线的一些重要节点、通道等都成为中国利益边疆的载体。所以,我们需要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并维护我国利益边疆的空间范围,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边疆治理的新挑战
(一)经济合作能否实现1+1>2
边疆地区的发展就我国整体发展而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弱+弱合作模式的瓶颈”,此种模式产生的最大一个危险就是1+1能否大于等于2。边疆地区和沿线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而基础设施又存在投资大、收益慢的特点,倘若后期无妥善的管理与维护等系列工作,极有可能存在收益小于投资的风险。同时,一些国家政权更迭频繁,稳定和平的投资贸易环境难以保障,这无疑加大了经贸合作的风险。
(二)宗教渗透更容易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边疆地区,又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国内国际各种力量、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汇聚、博弈之地。我国边疆地区紧抓历史发展新机遇,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大力发展边境旅游、边境贸易等活动,但也为外部恶性势力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宗教渗透活动具有政治恶意性与文化侵略性的双重特征,这是其区别于正常的宗教交往和宗教传播的最根本的特征。目前,西方势力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我国边疆地区加大了宗教渗透力度。因而,宗教渗透比以往任何时候的都更需谨慎对待。
(三)考验边疆政府能力
“一带一路”倡议给边疆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考验着边疆政府的执行力、统合力、协调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的目标要求。边疆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实现经济水平的提高,还要解决边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更要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障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实现协调发展。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涉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安全、生态良好等方方面面,边疆政府不仅需要有“超视距”的眼光,还要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以实现边疆社会的发展稳定与繁荣。
三、中国边疆治理的重点指向
(一)充分发展边疆经济
边疆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它落后又富有,神秘又动荡。边疆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边疆经济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充分带动就业为目的。尤需注意的是,边疆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并会压缩当地居民的生存空间。而且,边疆民族具有普遍的宗教信仰,若只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当地居民对神山圣湖所寄托的情感需求,势必引发冲突,影响民族关系,甚至引发民族矛盾、造成民族冲突,危及社会稳定。
(二)化解边疆社会风险
边疆地区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三股势力”。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分裂分子,经常会打着宗教的幌子,喊着“多元文化”的口号,制造民族事件。为此,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对于一些明显落后腐朽的教义,及时摒弃,进行宗教教义的再阐释。教义是宗教的灵魂所在,也是维系其生命力的关键。教义并非一成不变的,一种宗教想要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引导宗教发展,使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不仅可以保持宗教的活力,也可以幫助信众更好理解宗教本身,不至于误入邪教。
(三)加强边疆群众对国家的认同
为了整合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应在解决区域问题的同时体现边民主体精神。
族际主义治理模式,是把边疆的问题视为民族问题来进行治理的一种模式,但民族问题并不能等同于边疆问题,虽然民族问题是边疆治理中的重中之重。区域主义治理模式,就是把边疆视为一块特定区域,针对这个区域内特殊的问题,采取特定的措施,实现边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安全,最终基本实现边疆内地一体化。边民具有相当的能动性,这是认同整合过程中尤其需要特殊考虑的。区域治理模式下,要体现出对边疆居民深深的人文关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边民主体精神就内在要求边疆社会治理要以边疆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政府和社会、边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双向、多向的互动关系,发挥各自优势,达到边疆善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文利.“一带一路”中的边疆地区——嵌入式互动与立交桥式发展[J].中国图书评论,2015(09):8-11.
【2】朱金春.“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边疆形态的重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38-42.
【3】杨思灵,高会平.“一带一路”:中国与尼泊尔合作的挑战与路径[J].南亚研究,2017(01):1-21+155.
【4】 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的政治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04):82-85.
【5】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8-03/05/nbs.D110000renmrb_01.htm
【6】陈朴.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藏在社会稳定中开放发展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7(03):58-62.
作者简介:张姣玲(1993年)女,汉,河南省新乡市,学生,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边疆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