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是及时消化知识的保障。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预习的作用,做好数学课堂前的准备工作,保证课堂上能够开展良好的交流。预习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教师要为学生构建预习数学的系统构架,梳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增强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预习本领。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指导策略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新知识授课之前自主在课下开展对于新知识的了解学习。预习并不是单纯地翻翻课本,而是按计划、目标进行的,这是课堂授课教学的前奏。按照计划预习,逐渐提高预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也能够增强个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目的
预习是课堂知识能否及时消化的重要保障。刚刚接触预习的学生无从下手,此时需要教师安排好预习计划,使学生跟着计划有条不紊地预习。预习过后,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基本把握住知识的侧重点,对于难以理解的在课堂上要认真把握教师的授课过程,及时消化掌握;预习过后,能够明白上课需要带的工具,避免因为缺少工具而耽误学习。预习能使学生有侧重地关注教师的上课内容,有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授课与交流之后,更好地把握新知识的内容。
二、遵循预习规律
(一)任务要具体
预习是上课前学生自主对于新知识进行的学习,是课堂及时吸收知识的重要保障。因此,预习的开展要具体有序。预习后,要把握住教材中的知识构架,发现知识的难易部分,并对新知识进行思考,这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二)方法可操作
现今的学习材料五花八门,教师要有所把握,将学生预习有计划地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制订目标明确的预习计划,将预习过程细化,让学生及时顺利地开展预习。
(三)设计分层次
预习计划要综合所有学生的能力差异。预习要有序高效地开展,保证具体细致化,由易到难,由简单问题发出思考研究,让整个过程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增设部分内容,对于成绩优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深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预习的最大效益,尽可能地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四)蕴伏建桥梁
数学预习往往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没有人去指导怎么开展。所以,教师安排预习计划时,要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蕴伏其中。当然,预习计划中的数学问题不能大,尽量小,保证学生能够把握住。总的来说,要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建桥梁,搭建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构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工作。
三、设定预习步骤
第一,读画。学生在预习的环节中要有所关注与偏重,将个人觉得的重点内容,用笔圈圈画画,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基本的知识构架,从而使新知识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第二,理解。学生在预习中对即将教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后,展开细致思考学习,对核心知识点及时消化处理,将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形象,融入真实的生活中去,自己动手演练数学知识的概念。同时,多研究练习数学例题,对数学知识及时消化把握。
第三,思考。对于数学新知识中的重难点部分,要重点细究,及时进行疑难标注。预习是自主性活动,要善于在预习中发现和思考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的难点,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第四,质疑。学习起于思考,思考源于质疑。学习就是一个质疑与思考的过程,而预习更要把握住思考与质疑,更好地深入到问题的核心。
第五,探究。预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翻阅资料,思考研究解决,有的需要同学间相互研究讨论才能下定论。同学间共同探索知识,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六,记录。预习过后要学会及时归纳记录,将数学知识重点、翻阅资料得到的知识、讨论出的知识以及相关心得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及时也查漏补缺。
第七,检验。检验即试着练习,运用预习获取的数学能力来练习,检验自己的预习效率,及时发现学习的盲点与不足,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把握,完善数学知识点。
四、整合预习方法
(一)数学概念的预习
1.使用现实具体的事物使数学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因为数学是生活的概念化。人们在长期的现实生活活动中,总结出了数学概念。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印证。
2.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操作练习深入把握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后,可以发现数学教材中增设了大量的实践操作部分,特别是一些容易的几何操作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拼、凑、剪的方式感受数学原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感受数学知识一步步形成的过程,自然而然掌握知识。
3.对比分析,研究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知识构架。数学中的诸多知识点,尤其是定律、法则,往往是在关联中产生差别。因此,预习时要掌握对比分析在知识点间的使用,掌握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关联,让知识构架更加牢固。
(二)数学算理的预习
1.研究例题,学习算法。数学大部分计算方式都是以例题进行演示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将例题纳入到预习重点中。预习时,掌握好例题演示的计算方式以及数学原理,以此来攻克例题后面的问题,让预习更加有路可循。
2.寻找解答方式的多样化。数学问题带给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同时引申出的解决方式也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在引导学习进行预习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多面性,解决方式多样化,并将多种解决方式的研究思考纳入到预习计划之中,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积极探索一个数学原理下多种解决方式的异同点,寻找最佳解决方式,总结出简单明了、适用性强的算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结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倘若能够拥有自主预习能力以及预习新内容的学习习惯,必然能够增强个人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照预习计划,逐渐提高预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通过研究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笔者希望能够为今后广大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提供一点有助于学生预习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雷爱玲.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7(15):126-127.
[2]张峰.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学周刊,2017(11):163-164.
[3]董应红.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李金洁.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指导策略
所谓预习,是指学生在新知识授课之前自主在课下开展对于新知识的了解学习。预习并不是单纯地翻翻课本,而是按计划、目标进行的,这是课堂授课教学的前奏。按照计划预习,逐渐提高预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也能够增强个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目的
预习是课堂知识能否及时消化的重要保障。刚刚接触预习的学生无从下手,此时需要教师安排好预习计划,使学生跟着计划有条不紊地预习。预习过后,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基本把握住知识的侧重点,对于难以理解的在课堂上要认真把握教师的授课过程,及时消化掌握;预习过后,能够明白上课需要带的工具,避免因为缺少工具而耽误学习。预习能使学生有侧重地关注教师的上课内容,有自己的想法与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授课与交流之后,更好地把握新知识的内容。
二、遵循预习规律
(一)任务要具体
预习是上课前学生自主对于新知识进行的学习,是课堂及时吸收知识的重要保障。因此,预习的开展要具体有序。预习后,要把握住教材中的知识构架,发现知识的难易部分,并对新知识进行思考,这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二)方法可操作
现今的学习材料五花八门,教师要有所把握,将学生预习有计划地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制订目标明确的预习计划,将预习过程细化,让学生及时顺利地开展预习。
(三)设计分层次
预习计划要综合所有学生的能力差异。预习要有序高效地开展,保证具体细致化,由易到难,由简单问题发出思考研究,让整个过程成为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增设部分内容,对于成绩优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深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收获预习的最大效益,尽可能地解决所遇到的难题。
(四)蕴伏建桥梁
数学预习往往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没有人去指导怎么开展。所以,教师安排预习计划时,要将具体的数学问题蕴伏其中。当然,预习计划中的数学问题不能大,尽量小,保证学生能够把握住。总的来说,要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构建桥梁,搭建学习新知识的基本构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课前准备工作。
三、设定预习步骤
第一,读画。学生在预习的环节中要有所关注与偏重,将个人觉得的重点内容,用笔圈圈画画,可以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基本的知识构架,从而使新知识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第二,理解。学生在预习中对即将教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后,展开细致思考学习,对核心知识点及时消化处理,将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形象,融入真实的生活中去,自己动手演练数学知识的概念。同时,多研究练习数学例题,对数学知识及时消化把握。
第三,思考。对于数学新知识中的重难点部分,要重点细究,及时进行疑难标注。预习是自主性活动,要善于在预习中发现和思考问题,自己难以解决的难点,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第四,质疑。学习起于思考,思考源于质疑。学习就是一个质疑与思考的过程,而预习更要把握住思考与质疑,更好地深入到问题的核心。
第五,探究。预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翻阅资料,思考研究解决,有的需要同学间相互研究讨论才能下定论。同学间共同探索知识,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六,记录。预习过后要学会及时归纳记录,将数学知识重点、翻阅资料得到的知识、讨论出的知识以及相关心得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及时也查漏补缺。
第七,检验。检验即试着练习,运用预习获取的数学能力来练习,检验自己的预习效率,及时发现学习的盲点与不足,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把握,完善数学知识点。
四、整合预习方法
(一)数学概念的预习
1.使用现实具体的事物使数学知识点更加形象化,因为数学是生活的概念化。人们在长期的现实生活活动中,总结出了数学概念。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印证。
2.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操作练习深入把握数学知识。新课程改革后,可以发现数学教材中增设了大量的实践操作部分,特别是一些容易的几何操作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拼、凑、剪的方式感受数学原理,增强数学学习的动力,感受数学知识一步步形成的过程,自然而然掌握知识。
3.对比分析,研究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形成知识构架。数学中的诸多知识点,尤其是定律、法则,往往是在关联中产生差别。因此,预习时要掌握对比分析在知识点间的使用,掌握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关联,让知识构架更加牢固。
(二)数学算理的预习
1.研究例题,学习算法。数学大部分计算方式都是以例题进行演示的,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将例题纳入到预习重点中。预习时,掌握好例题演示的计算方式以及数学原理,以此来攻克例题后面的问题,让预习更加有路可循。
2.寻找解答方式的多样化。数学问题带给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同时引申出的解决方式也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在引导学习进行预习时,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多面性,解决方式多样化,并将多种解决方式的研究思考纳入到预习计划之中,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积极探索一个数学原理下多种解决方式的异同点,寻找最佳解决方式,总结出简单明了、适用性强的算法,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结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倘若能够拥有自主预习能力以及预习新内容的学习习惯,必然能够增强个人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按照预习计划,逐渐提高预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通过研究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笔者希望能够为今后广大小学数学一线教师提供一点有助于学生预习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雷爱玲.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策略[J].学周刊,2017(15):126-127.
[2]张峰.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学周刊,2017(11):163-164.
[3]董应红.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问题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李金洁.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