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我校进行了小班化教学实验。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取得了成功经验,“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改革突显优势;“合作互动”、“分层次教学”等成功做法在全校各级各班推广。今就“情景教学”和“合作互动”作一简介供同行共勉。
(一)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小班特有的时空优势,创设形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情境。思维就是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的。”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种能唤醒或启迪思考的情境,这一情境为学生的多方面思考与想象明晰起来,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向纵深发展,或提出以前没有想到的观点等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而得到了锻炼,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萌发。
具体做法是:
(1)以生活展现情境
抓住时机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生活的场景是非常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就需要教师事先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依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2)以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以实物为中心,在教室、实验室、展览室,到操场、到教育基地……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景,开展学习探究,学生兴趣盎然,放飞想象,思维活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画图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
(4)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它不需要语言为中介,而且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使人心驰神往。这样音乐就可以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5)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各种表演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不论语文、数学、社会,还是艺体与常识,各科教学内容都可以以故事、小品、讲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教材中的角色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而且有自己或同学对课文角色的模仿。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渗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这就是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加深了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
(二)合作互动、探究学习
在小班教学中,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過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互动中,增强了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非知识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重视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所创造的和谐的心理气氛。他们认为这种心理气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而这个和谐的心理气氛,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师生间情感上的亲疏和教学感染力的大小虽然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会促使儿童的认知要求上升为一种情感需求,减少学生发展认知能力,扩大知识领域时出现的摇摆和反复,从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在教学互动中,调节了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班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调整师生关系,调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教学互动中,加强儿童与情境的交互影响,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见解或办法比较新颖,不论是否有人提出过,对学生本人来说是第一次提出的,就可认为是创造性的表现,可称为是一种创见,因为他并不是抄袭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语言得来的,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强化人与情境的交互激励作用,来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实现合作互动还要有科学的操作策略,初步总结有四点。
(1)积极参与策略
小班课堂中让学生借助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产生交互影响作用的方式,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成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落脚点。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使全体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A.员参加。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小组教学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其他同学和差生的责任感。小组教学间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教学不存在着权威和压力。学生可以自己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小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意识。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视情况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小组教学,为了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小组教学,教师除了必须认真计划之外,座位排列则是重要的前提之一。
B.程参与。按照互动式教学的序列结构,教师应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全过程。
C.异参与。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的有约束力的班级教学与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适应多种发展程序的“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是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参与”。 “差异参与”一般可用两种形式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2)情感交融策略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日本有心理学家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那些学习原来就较好的学生而言,智力发展会更快一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顶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 ,可以从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三个方面来进行。
(3)人际合作策略
要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精神和能力,人际合作是教学互动的又一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的环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教学互动决定的重要因素,没有人际合作,没有师生的密切配合,教学只能成为一种单向的行为,根本称不上“教学互动”了。
人际合作包括语言合作、环境合作、个群合作三个方面。
(4)教学相辅策略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讲解,没有学生听讲,就不会有效果。只有教法与学法取得一致,相互适应,人际合作、教学互动,自然形成探究氛围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要使教和学在方法上取得一致,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适应,这个适应,也应该是在教学互动中完成的。
(一)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小班特有的时空优势,创设形象、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思维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情境。思维就是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的。”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种能唤醒或启迪思考的情境,这一情境为学生的多方面思考与想象明晰起来,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向纵深发展,或提出以前没有想到的观点等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而得到了锻炼,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萌发。
具体做法是:
(1)以生活展现情境
抓住时机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生活的场景是非常广阔的,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就需要教师事先选取鲜明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首先要依据教学计划和学校所处的环境,结合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的主题,然后再依据主题选取具体场景安排观察顺序,考虑观察启发思考的导语。这一切准备就绪后,再把学生带入生活的情境中。
(2)以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我们以实物为中心,在教室、实验室、展览室,到操场、到教育基地……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景,开展学习探究,学生兴趣盎然,放飞想象,思维活跃。
(3)以图画再现情境
画图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适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
(4)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等,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它不需要语言为中介,而且通过直感式的体验,使学生很容易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丰富的联想、想象,给人以美的愉悦感。使人心驰神往。这样音乐就可以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5)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各种表演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不论语文、数学、社会,还是艺体与常识,各科教学内容都可以以故事、小品、讲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教材中的角色不仅仅体现在书本上,而且有自己或同学对课文角色的模仿。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渗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这就是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加深了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
(二)合作互动、探究学习
在小班教学中,把教育活动看做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過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互动中,增强了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非知识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非常重视教学中师生情感交融所创造的和谐的心理气氛。他们认为这种心理气氛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而这个和谐的心理气氛,只有在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才能形成。师生间情感上的亲疏和教学感染力的大小虽然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但师生间的情感交融会促使儿童的认知要求上升为一种情感需求,减少学生发展认知能力,扩大知识领域时出现的摇摆和反复,从而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在教学互动中,调节了教学关系和相互作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班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调整师生关系,调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教学互动中,加强儿童与情境的交互影响,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提出的见解或办法比较新颖,不论是否有人提出过,对学生本人来说是第一次提出的,就可认为是创造性的表现,可称为是一种创见,因为他并不是抄袭别人的思想,观点或语言得来的,互动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来强化人与情境的交互激励作用,来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实现合作互动还要有科学的操作策略,初步总结有四点。
(1)积极参与策略
小班课堂中让学生借助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产生交互影响作用的方式,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去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成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有效落脚点。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使全体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A.员参加。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小组教学能保证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其他同学和差生的责任感。小组教学间交流、合作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教学不存在着权威和压力。学生可以自己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小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独立意识。因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视情况决定什么时候进行小组教学,为了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小组教学,教师除了必须认真计划之外,座位排列则是重要的前提之一。
B.程参与。按照互动式教学的序列结构,教师应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全过程。
C.异参与。以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的有约束力的班级教学与满足儿童个别需要的适应多种发展程序的“个别化”教学相结合,是让学生在教学中进行“差异参与”。 “差异参与”一般可用两种形式进行。“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
(2)情感交融策略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日本有心理学家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那些学习原来就较好的学生而言,智力发展会更快一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习成绩会有显著提高。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顶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 ,可以从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三个方面来进行。
(3)人际合作策略
要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精神和能力,人际合作是教学互动的又一必要条件,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的环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教学互动决定的重要因素,没有人际合作,没有师生的密切配合,教学只能成为一种单向的行为,根本称不上“教学互动”了。
人际合作包括语言合作、环境合作、个群合作三个方面。
(4)教学相辅策略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讲解,没有学生听讲,就不会有效果。只有教法与学法取得一致,相互适应,人际合作、教学互动,自然形成探究氛围才是最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要使教和学在方法上取得一致,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适应,这个适应,也应该是在教学互动中完成的。